2015年3月5日,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與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隨后在3月15日的記者見面會上,李克強再次提及說:“最近互聯網上流行一個詞叫‘風口’,我想,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會使中國經濟飛起來。“總理這么一提及,引爆了大家的熱情,轉眼間“互聯網+”就成了整個企業界乃至全社會最炙手可熱的詞匯。
“互聯網+”火了,為什么會火?總理的巔峰引爆是很重要的原因。但總理在報告中講了這么多話、說了這么多詞,為什么最火的是“互聯網+”?這背后很顯然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那這個更深層次的原因會是什么呢?一個詞之所以如此火爆,本質上是因為它點燃了人們的熱情。那為什么人們會對“互聯網+”有如此的熱情呢?人們的熱情有兩大來源:好玩和有用。在“互聯網+”之前,有一個詞也狠狠的火了一陣子,這個詞叫“duang”,它源自于成龍十多年前拍的一個洗發水廣告,因為使用了特效制作,使得成龍既不烏黑又不濃密的頭發突然之間就變得烏黑濃密了起來。而這個特效制作的過程就叫“duang”。由此可見“duang”的流行是因為好玩。而“互聯網+”很顯然跟好玩是不沾邊的,它的火是因為有用。為什么人們會覺得“互聯網+”如此有用呢?這就要談到企業界的形勢。首先是傳統產業焦慮癥。改革開放的20多年間,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企業也獲得了飛速的發展,但是2010年前后就成了企業增長的一個轉折點。2010年以來,廣大的傳統企業陷入了增長停滯甚至倒退的泥淖當中無法自拔。2010年~2014年間,一家傳統企業如果能夠保持營業額不下滑,然后還能實現盈利,其業績表現已然是堪稱良好了。這個局面的出現主要是因為三個方面的原因:行業增長放緩、產能嚴重過剩、需求已然升級。這三個因素交織在一起,任憑企業想盡辦法,結果依然是增長乏力,這讓習慣了高速增長的企業家們,一方面面臨著巨大的經營壓力,另一方面內心的挫敗感油然而生。很自然的就產生了傳統產業焦慮癥。其次是互聯網焦慮癥。但在傳統企業增長乏力的同時,互聯網企業卻獲得不可思議的發展。騰訊、阿里、百度的傳奇在這里就先不說了,他們之外若干的互聯網企業都獲得了火箭般的高速成長。2010年才成立的化妝品電商網站聚美優品,市值最高時已經達到了50億美金。同樣是2010年才成立的團購網站美團網,如今估值已經超過了70億美金。而奇虎360的老板周鴻祎,在2010年前后時常念叨的目標就是要做一家10億美金的公司,但如今公司市值在高峰時早已超過100億美金。在優秀的傳統企業都停滯不前的時候,后起的互聯網公司卻發展的如此迅猛,兩者一對比,可謂是冰火兩重天,傳統產業焦慮癥于是就升級成了互聯網焦慮癥。最后是互聯網抑郁癥。2010年前,中國最牛的企業毫無疑問是傳統企業,但是到了5年之后的2014年,我們突然發現一個殘酷的事實。以市值而論,成立約30年的“傳統企業三駕馬車”聯想、海爾、萬科,總的市值大約在600億美金。而成立約15年的“互聯網企業三駕馬車”騰訊、阿里、百度,總的市值卻高達大約6000億美金。互聯網企業用一半的時間卻創造了傳統企業十倍的市值,這就意味著雙方創造財富的效率整整相差了二十倍。今天的互聯網產業,從我們印象中的新興產業,轉眼間就變成了第一產業。更夸張的是,不知不覺間我們所有從事非互聯網產業的人,無論是房地產、汽車、機械制造還是農牧行業等等,都給自己貼了一個標簽叫傳統產業。言下之意是所有的產業分成兩類:互聯網產業和傳統產業。這就意味著互聯網產業已經不僅僅是第一產業,而是可以和其它所有各行各業的總和相提并論的“唯二產業”了。當傳統企業和互聯網企業的差距已經大到如此地步的時候,互聯網焦慮癥立刻就升級成互聯網抑郁癥了。
那互聯網抑郁癥怎么破?答案當然是擁抱互聯網。但事實上早在十多年前很多意識領先的傳統企業就已經開始擁抱互聯網了。1994年,互聯網進入中國,經過大約5年的萌芽之后,到1999年它才真正開始向全社會普及。
一開始,企業把互聯網當成工具。人們在BBS上聊天灌水,通過QQ和朋友們交流,在門戶網站上看新聞等等。而企業則開始了各種各樣的信息化建設,大中型企業上ERP系統成了一大熱門,電子郵箱成了職場中人最頻繁使用的互聯網工具。到后來,企業把互聯網當成媒體。人們將新浪、網易、搜狐、搜房這樣的門戶網站當成了廣告發布平臺。特別是百度推出的搜索關鍵詞競價排名,讓廣大中小企業可以以極低的成本做針對性的精準廣告。到2013年,百度營收約320億元,而CCTV卻不到300億元,百度超越CCTV,一躍而成為了中國最大的廣告公司。再后來,企業把互聯網當成渠道。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子商務的崛起,讓企業看到了互聯網作為銷售渠道的巨大威力,于是傳統紛紛嘗試著企業紛紛發力做電子商務。光2014年11月11日,淘寶網這一天的銷售總額就高達571億元。據2015年4月2日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4年度中國網絡零售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2014年全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達28211億元,較2013年增長49.7%,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6%,相比2013年的8%增長了2.6個百分點。對廣大優秀的傳統企業來說,從1999年至2014年的15年間,其實一直都在積極擁抱互聯網,但效果卻遠沒有預期的理想。換句話說,互聯網作為一個先進方法的作用其實是有限的,那怎么辦呢?正在人們困惑到底問題出在哪里的時候,有一家傳統的的IT制造企業橫空出世,開創了可謂舉世矚目的世界級商業奇跡。這家2010年成立的公司,2011年開始產品開始銷售,2012年實現年銷售額127億元,2013年銷售額高達316億元,2014年銷售額達到了驚人的743億元。這家公司由此開創了兩個世界第一,全世界最快實現公司估值超過100億美金的公司,全世界最快實現年銷售過100億美金的公司。這家公司相信你已經猜到了,沒錯,就是小米科技。只是印象中小米一直強調自己是一家互聯網公司,但事實上,小米的主營業務手機、電視、路由器、機頂盒無一不是屬于傳統的IT制造領域。既然同樣的屬于傳統產業,為什么小米卻能創造如此奇跡呢?包括柳傳志、馬云、劉強東等大佬在內,都一致認為小米的成功是因為營銷很厲害時,雷軍卻一再強調說小米的成功在于不是把互聯網當成一個方法,而是把互聯網當成一種思想。雷軍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認知呢?這和他的經歷有關系,雷軍早年做的公司叫做金山軟件,軟件行業用的人才做的事情和互聯網行業非常相近,但創造財富的效率卻天差地別。可以說軟件行業是最早被互聯網顛覆的傳統行業,而雷軍則是最早的互聯網抑郁癥患者。他在運營金山軟件之后,2000年還同時創辦了一家圖書零售網站卓越網,他發現自己投入了超過80%精力的金山軟件每年的增長差不多只有20%,而投入了不到20%精力的卓越網每年增長卻高達80%以上。與此同時,1998年他執掌金山軟件時,公司年利潤據說已經達到了千萬級別,而那些互聯網創業公司還處于一窮二白的階段,但是僅僅過去了3~5年的時間,金山軟件就被遠遠地甩在了身后。2003年賣掉卓越網后,雷軍通過深入思考后就意識到,互聯網最重要的不是一個方法,而是一種思想。隨著雷軍對這一認知的不斷深化,他提煉了一整套的互聯網方法論,并稱之為“互聯網思維“。到2013年底,伴隨著小米科技的巨大成功,以及張瑞敏等企業大佬的遙相呼應,加之媒體的推波助瀾等原因,互聯網思維一時間成了最炙手可熱的話題。而這個詞火的背后,就是人們面對互聯網抑郁癥,發現所有具體的互聯網方法都是不管用的,真正的良方在于抽象的互聯網思維。(關于互聯網思維的深度闡述,詳見《何萬斌解讀互聯網思維》4.0版,可回復“104”查看全文)
變革是企業永恒的主題,而變革的方向要么是轉型要么是升級,轉型是脫胎換骨,升級是優化改進。那互聯網之于傳統企業到底是升級還是轉型?過去,我們僅僅是借助互聯網的方法做企業升級;現在,當我們擁抱互聯網的新思維之時,就意味著我們對運用互聯網變革企業的認知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互聯網不僅是升級,更是轉型。互聯網對我們傳統企業來說,不是一場改良運動,而是一場革命風暴。
那么,互聯網+和互聯網思維以及互聯網轉型又有什么樣的關系呢?“思維”是一個名詞,意思是心里怎么想,而“+”則可以理解為是一個動詞,意思是手上怎么做。互聯網轉型心里要怎么想,這叫互聯網思維,我們可以稱之為轉型心法。互聯網轉型手上要怎么做,這叫互聯網+,我們可以稱之為轉型干法。2014年互聯網思維堪稱企業界第一大熱門詞匯,就意味著互聯網轉型我們已經想了一年了,那么2015年當然應該開始行動了。這就是2014年火了互聯網思維,2015年接著火互聯網+的根本原因。接下來的問題是,互聯網+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所謂互聯網+,簡單點講就是互聯網和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早期互聯網和傳統產業基本是互不相干的,互聯網在天上飛,傳統產業在地上跑,各搞各的,少有交集。但是最近幾年尤其是2014年以來,形勢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互聯網企業紛紛涉足傳統產業的領域;比如阿里巴巴,不僅做電商平臺,它還開始拍電影,玩足球,搞物流,做金融。傳統企業也開始紛紛涉足互聯網產業;比如做商業地產的萬達集團就投入巨資做電商平臺。而新興公司一開始就橫跨傳統產業和互聯網兩大領域;比如小米科技的“鐵人三項”,就是硬件+軟件+互聯網三位一體。
當深度融合不斷發生的時候,過程當中當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問題是誰來占主導呢?是互聯網企業還是傳統企業?企業舞臺的正中央,之前一直是屬于我們傳統企業的大佬,但今天很顯然已經換成了互聯網的新貴。2013年年雙十一時,馬云說了一句話:“海爾表現不錯”,他只是隨口這么一說,對海爾的贊美也是真誠的,但透露出來的感覺就是武林盟主在點評旗下的各大幫派。那一刻,我相信所有的傳統企業大佬內心都是五味雜陳的。身為傳統企業,必須直面已經被邊緣化這一殘酷的事實,但我們一定也是心有不甘的。不甘心怎么辦?互聯網企業由天入地,傳統企業由地入天,在互聯網產業和傳統產業融合的過程中,就蘊含著重新回歸舞臺中央的歷史性機遇。怎么把握這一機遇?在融合的過程當中占據主導。馬云和王健林的億元賭局,董明珠和雷軍的十億賭局,背后其實就是誰做老大之爭。而跟小米達成戰略合作的美的,對產品進行智能化改造時,堅決傾向于使用自主研發的智能化模塊,也是基于類似的原因。所有清醒的傳統企業,都深知一旦這個融合的過程結束,那就意味著大局已定,重新回歸舞臺中央的可能性將幾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