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旨在融合結構性調整
簡單來說“供給側”與”需求側“相對應。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這三駕馬車決定了短期經濟的增長率。而供給側則有勞動力、資本、技術、制度四大要素;這四大要素的改進本質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決定了中長期的潛在增長率。從這個意義上說,“供給側改革”是長期問題,需要做深層次的制度規劃與長期調整的準備,經濟好的時候要做,經濟不好的時候也要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用改革的辦法來推進結構調整,以減少無效或低端供給,同時并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而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以此來提高全要素的生產效率。要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別是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實體經濟、保障與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來解決我國經濟供給側存在的問題。
我們國家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供給與需求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我們的經濟不是沒有需求和需求不足,而是需求發生變化了,但是供給的產品卻沒有更新和提升,供給產品的質量和服務都沒有同時跟上去。由于有效供給的不足而產生了大量的“需求外溢”,給我們國家的經濟帶來了像消費能力嚴重外流的嚴重損失。因此要解決這些結構性的問題,必須要推進供給側改革。
在國際經濟的大背景下,當前的世界經濟正在發生深刻的結構調整。國際金融危機打破了歐美發達經濟體借貸消費,東亞地區提供高儲蓄、廉價勞動力和產品,俄羅斯、中東和拉美等提供能源資源的全球經濟大循環,國際市場有效需求急劇萎縮,經濟增長水平遠低于潛在產出水平。全球主要國家人口老齡化水平不斷提高,勞動力人口增長率持續下降,社會成本與生產成本也持續上升,傳統產業的增長動力在不斷減速,同時新興產業的體量和增長動能還沒有積聚成規模。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需要從供給側發力,并準確找到我們國家在世界供給市場的定位。
當前我們國內的經濟正面臨著“四降一升”的困局,即: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我們看這些問題的主要矛盾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是供給結構錯配導致的嚴重后果。由于需求管理邊際效益的不斷遞減,單純依靠刺激內需 難以解決產能過剩等結構性的矛盾。因此必須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以此來實現從低水平供需到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促進產能過剩的有效化解,促進產業的優化重組,幫助降低企業的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同時增加公共產品的服務和服務供給,以此來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簡單的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與補短板。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要融合創新發展的理念,才能更好的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蓬勃發展,這將是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