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融合日益加深,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過去的四年多時間里,世界經濟處于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的深度調整期;國內經濟步入新常態、轉型升級壓力加大。黨和國家領導人以深化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推動內需與外需、出口與進口、“引進來”與“走出去”、東部與中西部協調發展,對外開放再上新臺階,開放型經濟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日益突出。
中國已經連續兩年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也得以使其貿易大國地位得到鞏固和提升。同時受全球市場需求低迷、發達國家“再工業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因素疊加影響,國際貿易呈現金融危機以來的低速增長態勢,我國外貿增速放緩,但仍然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從2010年到2014年,貨物貿易年均增速為9.7%,高于全球同期4.2個百分點,貨物貿易占全球份額由2010年的10.4%上升到2014年的12.4%;同時服務貿易保持著快速發展,服務進出口總額從2010年的3624億美元增至2014年的6043億美元,年均增長13.6%,世界排名從第四位上升至第二位。
隨著我國利用外資水平不斷提高,連續23年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在過去的四年期間,面對全球外國投資總體下降的形勢,我國堅持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利用外資實現穩定發展。在過去的四年期間,我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4974.7億美元,年均增長2.9%,2014年首次位居世界第一。外資結構進一步優化,服務業利用外資比重達到55.4%,高于制造業22個百分點;產業梯度轉移成效明顯,2014年中西部利用外資占比達18.1%,相比2009年提高了3.1個百分點。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地區總部、研發中心等機構超過2000家,研發、設計、物流等高端環節加快向我國轉移。
我國的對外投資連續3年位居世界第三。近幾年來,我國走出去的層次、水平和效益都有進一步提升,對外直接投資由2010年的688.1億美元增加至2014年的1231.2億美元,年均增長15.7%,世界排名由第六位升至第三位。雙向投資首次接近平衡,標志著我國從輸出產品向輸出資本轉變。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年均增速為11.5%,正從偏重工程總承包和土建施工向項目融資、設計咨詢、運營維護、后期管理等高附加值領域拓展;對外輸出勞務人員年均增速為8.1%。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利外部環境多雙邊經貿關系取得新成果,也增強了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話語權和主導權。我國積極參與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等機制建設,充分利用聯合國、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等平臺,成功舉辦了APEC北京峰會,引導國際經濟秩序朝于我有利方向發展;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在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進程中的主渠道地位,推動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達成“早期收獲”協議,積極推動制定多邊投資規則;自由貿易區戰略加快實施,上合組織、泛北部灣、大湄公河、中亞、東盟東部增長區、大圖們倡議等區域次區域合作不斷深入,多邊、雙邊、區域開放合作齊頭并進。
金融危機以來,經濟全球化路徑發生深刻變化,建設“一帶一路”是以主席為代表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一帶”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從中國的東部往西到西歐。“一路”是新海上絲綢之路,從北到南,一直到印度洋、太平洋的末端。一個是從東到西,一個是從北到南,在中國交匯成十字。這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將有巨大的影響。所謂經濟帶,一個是陸路運輸,一個是海上運輸。海上運輸到西歐需要4天時間,陸路運輸需要21天。“一帶一路”的核心區是福建,從臺灣進入太平洋,從南洋進入印度洋,這是我們海上絲綢之路的基本格局。這個格局一旦確定,就會把中國的巨大發展空間釋放出來。我們國家有十三億人口,在本土很難實現現代化。中國要真正成為發達國家,那至少要有三億人在海外。我們未來的財富統計不是GDP,而是GNP,海外資產國民總值占很大一塊。這是中國發展的必然,也是美國最擔心的一個事情,而中國的出路恰恰在此。這為企業家創造了無形的想象空間。希望企業家們看到這個新空間所帶來巨大的利益,這非常有意義,當然我是建議很多產業基金從東部向西部轉移。
近兩年來,按照國家總體部署,全面推進與沿線國家各領域務實合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一是合作規模不斷擴大。2014年,我國與沿線國家貿易總額達到1.12萬億美元,占我貿易總額的26%;對外直接投資125億美元,占我對外投資總額的12.1%,完成工程承包營業額643億美元,接近總額的一半。二是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從傳統的商品和勞務輸出為主發展到商品、服務、資本輸出“多頭并進”,從單個企業走出去發展到通過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集群式走出去。三是一批重大合作項目扎實推進。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D線、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匈塞鐵路等項目進展順利,中白工業園、中馬欽州產業園和馬中關丹產業園、中印尼綜合產業園、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等園區加快建設。這些項目促進了相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帶動了就業和民生改善,展現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廣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