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文發于2015-01-07)
2014年11月5日,北京的天空呈現出一片另類的顏色,叫做“APEC藍”,這種藍色起源于一個另類的假期,叫做“APEC長假”。在這個假期,由21個國家組成的各經濟體領導人、亞太地區 工商界領袖和知名學者共約1500人集聚北京,就亞太區域經濟增長開啟新的思想動力。繼美國主導的TPP談判因關稅和知識產權等分歧進入“慢車道”以來,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時隔13年后 終于又進入由中國主導推進的新征途。
從包產到戶到土地流轉,從WTO削減關稅、開放市場到APEC促進投資貿易的無關隘,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世界經濟一體化,似乎如同潮水一樣不可阻擋。
中國曾享有過一體化的好處,中國也為一體化透支了不可承受之重。而今,在由要素經濟向創新經濟轉型的過程中,農業、農村、農民,已經成為發展進程中不得不全方位聚焦的重量級載體 。
破繭而出的時代,總是積淀著如折戟樣的沉重和如翅膀般的飛功,抖落沉重翱翔飛功需要的是如炬的目光、如燈的航向。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如何避免新一輪房地產泡沫的產生?農村的 現代化怎樣與農民的幸福指數捆綁,而不單是將農村變成富人們養生休閑的天堂?
無疑,農村的現代化離不開土地的集約利用,因為這是實現農業高產高效的前提,是整體性提高中國農業發展水平的有效途徑。但是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所謂發展,永遠離不開博弈和 比拼,在夾縫中求生存是成千上萬中國中小涉農企業的現實狀態。經濟一體化,怎樣保護中小企業不成為國際巨頭公司盤中的一碟剩菜;投資貿易無關隘與民族企業茁壯成長,政府該如何碼 平碼正這看起來很難平衡的砝碼?
APCE會議向世界闡述了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新常態”:從出口導向轉入內需發展導向,從投資拉動經濟轉向消費拉動經濟,從制造業為主的二產經濟結構轉向以服務業為主的三產經濟結構 ,從以GDP增長為核心的管理型政府轉向以人民生活福祉為政績體現的服務型政府…
新,就是才開始;常態,就是長期化。新常態,無疑就是巨變之后的長期穩定狀態。金融危機后,中國從狂飆突進式的發展模式中一夜醒來,認識到缺乏戰略眼光的發展終究會霧失樓臺,因 而,經濟結構調整轉型的號角悠遠深沉地吹響。
但是,在紛繁復雜的現實環境下,在不同的視角、不同利益的驅逐下,新常態也在不少地區被曲解為事實上的超常態和投機形態。超常態,就是以杠桿化獵襲實體經濟,以泡沫化淹沒價 值化;投機形態,就是以人為擾亂正常的市場供求關系的操作方式,獲得逆價值的超額收益。說到底,都是以反向的或過度的金融化將金融凌駕在實體之上!
過度的金融化會導致貨幣對實體經濟的集中性搜刮,而以反向金融化來分配權力人資產價值會導致宏觀戰略的“塌方”。在土地流轉和混合所有制推進的過程中,各種斑駁陸離的“改革 ”作法,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探索中,都是急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從制造工業向消費服務業轉型,離不開6億農民的需求依托。中國經濟的所有癥結歸根結底是因為消費力不足,而消費力不足的指向,首先在于農民這個最大的制約群體。可以說,解決了農民 的消費力問題,也就找到了農村現代化的路徑,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也才會有更廣泛的可依賴群體;而解決了三農問題,就實現了中國經濟長期可持續性發展目的。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數字化的時代,機器的腳步永遠跑得要比人快。有報道稱,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切入點和增長點,機器人代替藍領工人將成為趨勢之一。2013年,中國已超過 日本躍居為世界第一大機器人市場,那么,在城鎮化、農村現代化推進的過程中,6億農民將被賦予什么樣的職能,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APEC精神的7個關鍵詞:開放、漸進、自愿、協商、發展、互利與共同利益,2014年APEC第26屆部長級會議也表示,就亞太經合組織推動亞太自貿區北京路線圖已達成共識,將啟動并全面系統 地推進亞太自貿區的進程。
APCE終究是一個為世界經濟作出貢獻并支持開放的國際貿易體制。在APEC“大家庭”中,從來都不缺大國的縱橫捭闔,貫穿一線的是:利益與權力的角逐、金錢與制度的抗衡。而人類至善至 尊的歸途,終究在于主導性正能量的把控。
任何事物都是一劍雙刃,關鍵在于如何應用。無條件融入全球化,可能會導致弱勢經濟和弱勢群體的邊緣化;而主導性融入全球化,則會因優勢而長袖翩舞,以弱勢而巧嫁善緣,開辟雙贏多 贏的全勝局面。
這也許就是2014年APEC會議與歷往會議的不同之處吧—— 在APEC的藍天下,中國不惜舉全社會之力,殫心主導占全球GDP56%的最活躍經濟——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未來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