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在漢語詞典里解釋“精巧的心思,多指文藝上創造性的構思。”見唐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文不按古,匠心獨妙。”這個當然是對的。但按當下的“工匠精神”的匠心、匠行來理解“匠心”那內涵就豐富的多了,這里主要探討工匠之心!
根據我多年的從事價值提升和企業顧問觀察總結,但凡“工匠之心”都經歷過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我想做點事。有“我想做點事”,這種想法的人,他肯定是一個勤勞的人,是一個懂得勞動價值的人。不是社會的寄生蟲,不是機會主義者,也不是盲目的幻想家和理想主義者。更多的是實用主義和實干者。
也有人說,人人都想做點事,只是找不到自己感興趣的事,只是不知道做什么好?做什么容易有成就?說這種話的人是有水平的人,無意中就提到了著名的“卓越三環論”,即興趣、能力和利益。卓越三環論告訴我們如果能把這三者有機結合,找到三者的相交點,你就能實現卓越的事業和偉大的夢想了,這更像理想主義。不管是不是“卓越三環論”惹的禍,還是很多人骨子里都在尋尋覓覓找這個“點”。據我十多年以來作為一個旁觀者地觀察,能夠找到這個點的人簡直就是鳳毛麟角。所以也導致好多人,尋尋覓覓了一輩子都不曾采取過真正的行動。
那些工匠們當時是怎么想的呢?他們大部分人首先想的是我能做什么?(你最少會打掃衛生!)這樣往往比較容易開始。當我們在思考這是不是我的興趣時,這本身就含有一種自大不謙虛的成分。絕大部分的人對工作都不感興趣,我們的骨子基因里只對美食、美色和權利感興趣。大家都希望能不勞而獲,最少是輕松少干,能多拿。這種事情沒有,如果有也輪不到我們這些“普通人(非官、富二代)”身上。如果你一開始就思考這件事情能不能帶來利益,這樣也是一種很可怕的事情。能馬上帶來利益的事情有很多,比如貪污腐敗、行賄受賄、巧取豪奪、偷雞摸狗等行當,干這種事情往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所以,真正的工匠之心的第一階段他們思考的是我能做點什么,而非興趣和利益。然后,他們就把心思放在“把事情做好”上。
第二階段,我想把事做好。工匠之心,是一顆細致完美,精益求精的心。工匠絕對不允許自己和團隊馬虎了事,粗制濫造。
那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他們非常清楚的知道要有高超的本領,必須耐得住寂寞,花長時間去學習提升。所謂“一萬小時定律”,中國人講工匠要“學三年幫三年,冷板凳準備坐十年”,日本最著名的秋山木匠修行必須達八年,方可出師單干。
最后,還要站在市場和客戶的角度去創造出更好的產品與服務,來引領市場和感謝大家的厚愛。要創造出好產品和服務,還是要能堅持的心,任何創造和發明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做成的。有人曾向“經營之圣”稻盛和夫請教:“稻盛先生像您這么成功的企業,產品研發成功率有多少?”稻盛和夫微笑著道:“我的產品研發成功率100%,因為我們從來都不曾放棄。”創造力是精通的副產品,而精通只有通過長期的學習與實踐來培養。
工匠用苛求完美的心,持續的精進和創造更好的產品,而非一味的追求數量和市場份額的盲目增長。在這同時,他們還經常反躬自省,我這樣做“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嗎?
第三階段,做事對得起良心。最初,做事對不對得起良心,在很多時候只有自己知道。后來,有些人就開始小心謹慎的以次充好,假冒偽劣或者粗制濫造的投機取巧。還有些人有點成就后就忘乎所以,就不顧消費者利益,過分的追求自我利益。所謂“天價”、“極品”與“奢侈”就不斷的充斥在我們的周圍。導致很多產品和企業名不副實,最終只有走向衰敗和滅亡。
工匠們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產品和服務的成本和價值,他們從來不虛高產品,吹捧自己。還總是想盡一切辦法,克己求儉,消減各項成本,來抵御持續增長的成本壓力和滿足更多的消費者的更多需求。他們更不會以次充好,總是實事求是的持續努力,千方百計把更好的原材料用到產品中去。他們想的更多的是消費者的利益,和對自然環境與周邊社區的友好相處。全國中藥行業著名的老字號“北京同仁堂”。就始終恪守“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造就了制藥過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嚴細精神。其產品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而享譽海內外,產品行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工匠之心”從不刻意的求名圖利,踏踏實實的做好產品與服務,真真正正的為消費者服務。工匠們能在過程中享受工作本來的充實與圓滿,享受在與產品互動中的成長與快樂,享受服務被人接受并喜歡的那份滿足與喜悅。他們用一顆最初的心,去做一份長久的事。
“工匠之心”并不深奧難懂,其實非常簡單;工匠之心也不是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高調之談。工匠之心存于我們每個人心中,只要你想做點事,能把事情做好,做事還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你就已經擁有了一顆“工匠之心”,接下來就去踐行吧!快樂、幸福與圓滿都在工作中等待我們去發現,去獲得。
本文作者:李春林-春爺
價值提升教練 企業發展顧問
《總裁圈》雜志專欄撰稿人 清華大學經理人班特聘講師
足跡遍布全國縣市300個+,輔導企業5000+,培訓學員100000+,涉及各行各業。
創造了學員滿意度和重復采購率的雙重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