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晉豪(微信ID:yingtugw)
中華講師網特約講師劉晉豪老師:
★銷售業績提升專家★被業界喻為營銷戰神★曾任臺灣成霖集團西南三省市場運營總監,帶領團隊從年銷售額不到20萬,增長到年3500多萬,靠自己的戰績成為全集團銷售冠軍,并出任公司營銷總裁
★劉晉豪老師18歲開始做銷售,至今專注于銷售領域研究,實操長達16年
★王牌課程:《企業全員銷售系統》《企業全員業績教練系統》《企業團隊建設系統》《企業執行系統》
★接受劉晉豪老師訓練的企業都稱他為最接地氣的銷售業績提升專家
90后大學生在匿名網絡環境中沉默的比例最高,接近2/5。他們在現實生活和實名網絡環境中堅持表達自己的想法,卻在匿名網絡中選擇沉默。這種沉默代表了一種態度,一種對匿名網絡混亂狀態不屑一顧的態度,一種“對自我言論負責”的態度,一種理性思考的態度。
不喜歡沉默的90后,為何在匿名網絡中“失聲”?
看到一篇有關“暗黑”網絡的文章,大意是互聯網世界存在一種追溯不到ID、黑客攻擊不了、完全匿名的“極樂”和自由的虛擬世界,而這種世界在國外的互聯網深層流動,深受各種販毒涉黃產業的追捧。據稱,這種暗黑世界的交易規模高達幾十億,但由于受到文化的差異和限制,國內這種“暗黑”網絡規模并不大,只存在于某些匿名的貼吧或論壇中。
由此再次引起我的思考,人們對匿名網絡究竟持什么態度?人們希望在完全匿名的網絡環境中做什么?更準確的問,什么樣的人需要這樣的網絡,什么樣的人不需要?
以今年初風靡一時的“秘密”App為例,其聲稱是一個完全虛擬和匿名的世界,你可以在上面吐槽、謾罵,可以誹謗、叫囂,你可以發泄所有在生活中不滿的情緒。除去業界批評的其對Secret的模仿之外,該軟件開發之初,一定有幾個假設:
(1)國內的用戶(無論什么層次的人)太需要一個匿名的環境作為發泄和爆料出口;
(2)用戶在匿名環境下會肆無忌憚地表達自己平時不敢說的意見和看法;
(3)有這樣的一個產品,就一定會滿足用戶需求,一定有很大市場。然而,“秘密”在火極一時后卻銷聲匿跡了,后改名為“無秘”,而最近又悄悄在豌豆莢被下架。類似秘密這樣的匿名平臺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恐怕直接帶來的便是,流言、謠言、謾罵、攻擊等各種非理性行為的暴漲,看似是吐槽發泄,前提卻是踐踏別人名譽權的基礎上。看似給你的是自由,但這種自由卻是建立在犧牲別人利益的基礎上。雖然最初滿足了一些人的好奇心和八卦心理,但很快這些嘗鮮的人就意識到,這種匿名方式的所謂爆料和社交真的太無聊,紛紛離去。另外,理性的用戶在看到其平臺上混亂不堪的現象時,唯一的選擇就是退出,這些人有一定責任感,不希望在這種匿名的毫不關己的負能量信息中浪費自己的時間。所以,“秘密”的曇花一現,從本質上講也是用戶最終拋棄的結果。
所以,“秘密”的假設沒有最終成立的。換句話說,以完全匿名的噱頭叫囂的產品或許不再能長期吸引用戶了。因為,完全的匿名就意味著,在某種程度上鼓動人的不負責任,鼓動人內心最陰暗的角落暴露。而對于有責任感和道德感的人來說,反而會反感這種完全虛擬帶來的混亂。
然而,上述對匿名網絡環境混亂的反感不僅體現在上述有責任感的人身上,而且在90后身上也有更明顯的反映。所以,這篇文章并不是為了討論“暗黑”網絡或“秘密”這樣的匿名社交平臺究竟如何,而是以此引發的問題:我們對類似的匿名網絡平臺抱有什么樣的態度?是否仍如以往那樣喜愛這樣的匿名環境?
我們通常認為,人們因為迫于壓力,在現實生活或有身份認證的環境下不愿意表達自己的看法,而在匿名網絡環境中更敢說。但是,在筆者的博士論文調查研究中卻驚奇的發現,90后大學生在匿名網絡環境中沉默的比例最高,接近2/5。同時,接近1/3的人會在現實環境和網絡實名環境中討論話題、發表意見,在網絡匿名環境中反而保持沉默的,最不愛表達意見,并且這部分人在6類人群中占比最高。
為什么如此多90后大學生寧愿在現實生活和實名網絡環境中發表意見,也不愿在匿名的網絡環境中表達看法?換句話說,他們為什么排斥匿名網絡環境?
做完調查數據分析后,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因為對這些人在數據上體現出的行為難以理解。難道他們在匿名網絡環境中不敢說話?當然不是!現實生活和實名網絡環境都敢,匿名情況下更沒有什么不敢!于是,進一步深入的研究便在這群很具典型性的人身上展開了。通過對這些人的訪談,清晰的發現他們在匿名網絡環境下沉默以及逃離的真正原因。
(一)網絡匿名嘈雜混亂——選擇主動“逃避”
所有被訪的這些人在提及匿名網絡時都感慨頗多,甚至表現出反感的情緒。他們都表示,匿名網絡環境太過混亂,魚龍混雜,語言暴力、偏激、虛假信息等不理性和不規范的行為無處不在,這些情況極度減少了他們參與匿名網絡中話題討論或表達看法的熱情。多數人都表露出,他們不參與不是因為害怕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是不愿意與這種現象為伍,寧愿不說話,懶得搭理,他們表現出一種極為不屑一顧的態度,因此選擇“主動逃離”。其中,有多人提到“樹洞”這樣的匿名網絡平臺,認為其中充斥太多嘈雜和無趣的信息。
根據被訪者在匿名網絡中沉默的原因,將網絡匿名環境中的嘈雜混亂現象總結為幾種情況,以及他們對這些情況的態度(限于篇幅,每種情況下的訪談內容不再具體分析):
1、網絡信息真假難辨:避免自己被蒙蔽
2、謾罵攻擊等網絡暴力普遍存在:避免自己受“干擾”
3、偏激、泄憤等不理性行為無所不在:避免去爭論
4、瞎說亂說、觀點龐雜 :參與沒意義
(二)網絡話題不合口味——懶得管 懶得理
除了上述匿名網絡混亂的原因之外,網絡話題的性質也是導致有些被訪的90后沉默的原因。有的人說,匿名網絡上討論的話題太過雜亂,他們對這些“無關緊要”和無意義的話題根本不感興趣,因此就不會發表觀點。也有的人會表現出漠然的態度,他們覺得,網絡上討論的話題與自己的生活有一定距離,所以并不關心這些與自己沒有關系的話題,更沒必要參與討論。
但是,通過訪談發現,網絡話題的性質只是他們在匿名網絡中沉默的部分原因,更大的原因歸根結底仍是匿名網絡環境的混亂和不規范。
二、主觀因素:思維理性+負責態度+不愛虛擬
(一)對言論負責的態度;考慮問題較為理性
這部分人中的大多數都具有理性思維,他們常常能夠深入思考問題,之后會產生令人可信的看法,然后他們會在現實生活和實名網絡環境中理直氣壯的堅持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并期待別人對自己的信服。由于考慮問題時更加理性,所以這些90后對自己的言論非常負責任。因此當面對匿名網絡中大量不負責任的言論時,他們有的會選擇“眼不見心不煩”,所以不會說話或參與其中討論,甚至直接退出匿名網絡。他們希望規范自己的言行,更希望網絡匿名環境能更規范合理,希望在更負責任的網絡中正常發表言論。因此,他們十分接受在實名或有身份認證的網絡中理智的說出想法,或理性地跟別人討論。
他們身上體現的這些特點,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也著實會讓我們改變對他們的偏見和刻板印象,不能一概而論的認為他們不管不顧、一意孤行,并且他們不會盲目跟風和追隨。
(二)匿名網絡環境真實感的缺失
對于那些不想約束自己言行的人來說,匿名網絡這種身心不受束縛的環境對他們來說的確是很好的場所。但對于責任感較強、更理性的人來說,匿名網絡環境則會是一種負擔。因為,匿名網絡缺乏真實感,而真實感的缺失反而會讓他們在這個環境中不說話,或離開這個環境。訪談中就發現,匿名網絡的不真實感會讓這些90后有兩種感受:
1、不喜歡虛擬,更愛線下交流
有的人說,他們不喜歡匿名網絡的不真實感覺,因為這會讓他們感覺不到交流對象的存在,反而面對面的交流和表達各自看法讓他們感覺更自然,更有針對性,也更加自如。所以,他們更喜歡在現實環境中與人交流。并且這樣的心理在前期的數據中已有明顯體現,數據發現,愿意在現實生活中表達自己看法的90后大學生占65.5%,而在現實生活中愿意沉默的比例僅僅只有5.4%。
而這帶給我們的啟示是,如果想針對這些90后推廣產品、服務,不妨選擇線下聚攏+互動的方式。或者,把握他們這種心理,沿襲出相應的線下營銷活動。
2、觀點無存在感:背后的表現欲心理
除了上述情況,也有被訪的90后表示,因為匿名網絡缺乏真實感,所以他們覺得即便自己的觀點再精彩也沒人知道是誰在說,也不能和自己的身份對接。因此,他們感覺到自己的觀點在匿名網絡中難以被人重視,在匿名網絡上表達看法時沒有成就感,于是干脆選擇“不說”(沉默),更沒必要跟那些人有過多爭論。這從側面也反映了這些人的表現欲心理,當這種表現欲在匿名網絡環境中得不到轉化時,便會放棄表達看法。
比如,訪談中一位程同學的話就很典型,她說,在匿名網絡中沒有人認識自己,所以花費那么大力氣去跟人爭論“有點不值當”,不說更好。
這帶給我們的啟示是,能夠明確體現或代表他們身份的產品或服務更能獲得他們的青睞;在產品、服務或互動中應考慮能夠凸顯他們自我存在、讓他們感受到有被認同感的功能。
另外,在訪談研究中還發現其他一些不主要的原因,比如,這些人中有少數的人對自己的觀點不確定或不自信,所以會在匿名網絡上沉默,因為怕自己說的話沒水平而遭到眾多人的反駁或攻擊。或者怕自己考慮不周或不成熟,所以也不表達看法。
然而,導致這些90后在現實生活和實名網絡中堅持表達看法,而在匿名網絡環境中反而沉默的所有因素中,網絡匿名環境嘈雜混亂是導致沉默的最重要原因,也是直接原因,也更激發了他們“對言論負責的態度”。所以,客觀因素是導火索,主觀因素是連帶效應。
因此,也正說明了我在文章開頭的觀點,類似“秘密”這樣的完全匿名且混亂的網絡平臺,不能長期黏住那些有責任感、有約束力、有理性的用戶。至少對于許多90后大學生來說,這樣的匿名社交產品未必能夠長期吸引住他們,甚至會引起他們反感。而根據最近的一個調查顯示,Secret進入中國后,由于正能量的信息居多,所以贏得了不少80后和90后用戶。
所以,并非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大家都渴求去匿名上罵一通,都想肆無忌憚的隨意表達。整體上,互聯網用戶也發生了很多變化。
一方面,互聯網發展初期的網絡環境比較野蠻,各種發泄、傾訴、謾罵、攻擊、色情等信息爆發式增長,但隨著互聯網的成長,許多用戶愈來愈趨于理性,也更加默然;一方面,社會化媒體的出現和發展,不斷培養用戶在有身份認證的平臺上分享和傳播信息,用戶慢慢習慣甚至更加依賴或喜歡在有身份標識的環境中表達自我,塑造個人形象,以便獲得存在感和被認同感,所以也會更加注意自己的行為;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主力人群的上位,90后人群的特征和心理對他們的網絡使用行為有不小影響(比如,他們為什么會堅持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有什么樣的性格和特點?這些特點如何影響他們的網絡使用行為?等等,后續系列研究文章中繼續解答),許多人希望在被認可的理性環境中表達“我是誰”,而不喜歡隱藏或被隱藏。
劉晉豪老師簡介:https://liujinhao.jiangshi.org/
劉晉豪老師授課見證:https://liujinhao.jiangshi.org/class/
劉晉豪老師授課視頻:https://liujinhao.jiangshi.org/video/
更多免費學習資料請加劉晉豪老師助理扣扣:718315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