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階段:優雅的離去——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沖突
“生命里所出現的事情中,哪件最讓您感到驚奇?”
賢哲回答:“就是,人雖看到身邊的人一個個去世,卻從沒想到自己也會死去。”
埃里克森認為到了65歲以上,人們就進入了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沖突。
由于衰老過程,老人的體力、心力和健康每況愈下,對此他們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和適應,所以被稱為自我調整對絕望感的心理沖突。
當老人們回顧過去時,可能懷著充實的感情與世告別,也可能懷著絕望走向死亡。自我調整是一種接受自我、承認現實的感受;一種超脫的智慧之感。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調整大于絕望,他將獲得智慧的品質,埃里克森把它定義為:"以超然的態度對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對死亡的態度直接影響下一代兒童時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階段和第1階段首尾相聯,構成一個循環或生命的周期。
每一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中,都包括了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品質,如果各個階段都保持向積極品質發展,就算完成了這階段的任務,逐漸實現了健全的人格,否則就會產生心理社會危機,出現情緒障礙,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近年來,在心理咨詢工作中,面對的老年人心理問題逐漸凸顯,老年期心理障礙和精神障礙的患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嚴重危害著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老年心理障礙發病的原因主要有離退休后的不適感、孤獨感;失去親人的喪失感;受到各種挫折時的自卑感、失落感;不被重視和理解時的沮喪感;病癥襲來時的死亡臨近感等。
在所有心理疾病中,抑郁癥是老年期最常見的精神障礙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抑郁癥老人占老年人口7%~10%,患有軀體疾病的老年人,其發生率可達50%。臨床主要表現為抑郁綜合癥為特征的疾病,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和老年性疾病發病率逐漸增高,老年人抑郁癥的患病率也相應增高,嚴重危害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疾病,其根本原因是對人生價值的迷失,對死亡的迷茫和生命虛無感的困惑,在心理治療的探索中,我發現中國傳統文化對于治愈心理疾病的重要意義。
在儒家思想中,孔子主張“朝聞道,夕死可矣。”這跟埃里克森說的自我調整,達到智慧、通達明了、洞悉事物真理有趨同的含義。孔子對于鬼神的存在上采取“敬鬼神而遠之”的態度。“鬼者,歸也”,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孔子曰:“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鬼;魂氣歸天,此謂神。” 鬼者,歸也:《韓詩外傳》“人死曰鬼,鬼者歸也。精氣歸于天,肉歸于土,血歸于水,脈歸于澤,聲歸于雷,動歸于風,眠歸于明,骨歸于木,筋歸于山,齒歸于石,膏歸于露,發歸于草,呼吸之氣,復歸于人。”
因此,“鬼”字原意并無恐怖含義,鬼即歸也,人死即為“歸”,即為“鬼”,人活在世上如在旅途中的“行人”,是人生過程中的行者,而人之死就像回到生命終點之家的“歸人”,是生命的回歸。
在佛教著名經典《波若波羅密多心經》中,有著名的經文:“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由此可見,在佛家看來,生死只不過是一個假象,人每時每刻都在生,都在死,所以無所謂生和死,參透了這點,所謂的“死亡”就變得一點都不可怕了。
據《大般涅槃經》記載,佛陀去世前三個月,出現過大地震及暴風雨,弟子阿難詢問這些預兆代表什么意義,佛陀回答:“這次地震預示我自愿放棄余生。從今天算起,我只剩下三個月的壽命。”三個月后,佛陀及弟子們來到一處芒果園,一位名叫純陀的戶長接待了他們,邀請他們進餐。佛陀接受了,不過后來指示弟子,這餐只有他要吃。吃完這餐后,佛陀便病了,并且堅持要繼續步行到拘尸那迦。到那里后,他便沐浴,要阿難為他整理好床鋪。“啊!阿難,”他對這個悲傷過度的弟子說,“該是我圓寂的時候了。去告訴其他人這件事,若他們沒能目睹,會難過的。”
所有人都到齊時,佛陀對他們說出最后的教誨:在該當歡喜的時刻,便不宜悲傷……你們都哭泣了,但有需要悲傷的原因嗎?我們應把賢圣看待為從火宅逃脫的人……我是否在這里并不重要;要得解救并不在我,而在修行佛法,這就好像是治好病,依靠的不是看醫生,而是吃的藥……我該走的時間到了,我的工作已完成……就算已延續萬古的事,也終有結束之時。分離的時刻總要到來。能夠為己為人做的事,我都已做了,留得更久并沒有用。能訓練的人都已訓練。我的教法將會流傳許多世代,毋須心慌意亂。要知道,所有生命都逃不開無常的定則,宜努力以求得永恒的智慧。若知識能帶來光明,驅逐無知,若世俗能被看出不具實質,生命的結束便會被視為平靜,被視為治病的良藥。一切存在的實物終究會毀壞,所以要留意救度自己。我離開的時候到了。
說完這些話,佛陀進入甚深禪定而離世。大地動搖,如暴風雨中的孤舟,天上則雷電交織。
從這個偉大圣賢的故事中,我們得到了如下的啟示:
1、 死亡不是悲傷的事。如果一生都在努力修行自己,度化別人,死亡的來臨,是一種升華,是一件快樂的事。
2、 世上沒有永恒,成住壞空是事物的本質,所有生命都逃不開無常定則。
3、 有一種永恒的智慧可以求得,那就是證悟。
寫到這里,想起《尚書·洪范》關于五福的說法。
第一福是“長壽”,第二福是“富貴”,第三福是“康寧”,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終”。亦即壽、富、康寧、好德、考終命。長壽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壽綿長;富貴是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康寧是身體健康而且心靈安寧;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寬厚寧靜;善終是生命即將結束時,沒有遭到橫禍,身體沒有病痛,心里沒有掛礙和煩惱,安詳而且自在地離開人間。只有五福全部擁有才是完美的,其余的各種情況都是美中不足,是有缺陷的福。
所以,優雅的離去,是我們一生所要修行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