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炒得火熱的O2O,不僅僅是一個噱頭,它源自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結合,一種疊加甚至是累積的效應。2014年4G逐步普及,手機平板成為上網終端,再加上線上線下的無縫對接,帶來了真正的融合,O2O也因此而爆發。
十年前人們都在PC端訂購日常的吃住游等傳統服務,整個體驗很難達到線上線下對接,更像是一個遠距離的預訂。攜程曾自稱自己是第一家O2O企業,其實未嘗不對,互聯網早期PC的線上線下也有一定聯系,但攜程并未進行無縫對接,所以最近該企業一直在發展移動端,PC端已經在弱化。
移動終端帶來的O2O大時代和過去有著本質的區別,其實2011年團購崛起以后,O2O就已經興起了,但當時并未爆發。那時候說O2O,可能會說到美團大戰點評,但是現在大量的實體企業、大型集團已經是O2O的主角。
O2O的市場到底有多大?線下的認同、巨頭的青睞、投資的熱潮,都在帶動整個市場快速發展。
關于O2O,大家還有一個誤解,就是O2O并不是電商的分支。我們在衡量電商的時候,強調的是交易額。但在衡量O2O的時候,更多的是強調線下受線上影響程度,如果也用交易額去衡量,并不客觀。
現在在電商領域,除了阿里和京東這兩家巨頭以外,垂直電商已經大批死去,而O2O明顯有別于電商。目前從事O2O的企業,數量達數千家,因O2O有明顯的地域屬性,線下服務才是根本,這就讓大量的小公司依然有活下來的機會,可以小而美地活著。
所以從生態的角度來講,電商的生態是大樹底下寸草難生,而O2O的生態會是百花齊放。現在各個細分領域都崛起了一批優秀企業,不管是餐飲、旅游、家政、美業,還是醫療、房產、社區、婚慶。而且現在有這樣一個趨勢,由餐飲這種輕決策慢慢向美業、婚嫁這樣一種重決策轉型。
相信在接下來幾年,這里面會誕生一批上市公司,美團、大眾點評可能在半年內上市,說得遠一點的也會誕生幾家上百億美元的公司,或者幾十家上十億美元的公司,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前些年,中國網購市場增長迅猛,但現在已整體步入成熟期。早年說要革掉線下的命的阿里和京東,2014年也都紛紛地跟線下接洽,阿里投資銀泰,京東做京東幫服務店。傳統電商以往狂妄的表態越來越少,大家越來越融合,因為大家看到中國商業,線下依然占大頭。如果說我們的互聯網經濟,從最初的信息、娛樂、游戲到電商,那么下一步已經開始輪到O2O。
O2O行業呈現四大發展趨勢
未來O2O可以總結出以下四點趨勢:
第一,從輕領域到重領域
我們都知道餐飲O2O市場很大,有2萬億到3萬億元,但因為玩家特別多,死亡率特別高。很多聰明的玩家已經在轉移陣地,轉型做洗衣等更重領域,且細分領域然后擴張,在細分領域占住一個領導地位,以后再圖更長遠的發展。
第二,從提升流量到提升管理
原先餐廳和商戶都相信O2O企業會帶來大流量,但后來發現效果沒有那么明顯,信任度就開始慢慢降低。但線下之所以艱難,一方面因為經濟大勢不好,更重要的是線下的效率太低。于是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去想怎么提升線下效率,比如供應鏈的管理、內部員工的管理等,都代表慢慢向管理轉變這樣一個趨勢。
第三,從平臺化到交易化
原本大家一上來都想做信息,模仿趕集、58同城這種信息模式,打造大平臺。但做信息根本沒錢流到自己賬戶,創業公司承擔不起。而且連58同城都說未來要58到家,再去做純信息會比較艱難。所以交易化肯定是未來趨勢,團購培養了用戶的交易意識,未來甚至二手車等大額交易都會實現。
第四,從PC端到移動端
以上三點統歸在一起,必定是在移動端,基于PC端做O2O幾乎是沒有太多實際意義。
未來O2O的藍海在哪兒
那么,未來O2O還有哪些機會點?我們把線下傳統行業排個序就會發現,整體來說,機票與酒店的機會幾乎已經不存在了,因為它們的標準化低,線上滲透率本身也已經很高。機會更多的是在底層品類,如家政、健康、婚嫁、二手車等。2014年較多的O2O創業公司都集中在汽車領域,包括汽車后服務、養車、上門洗車等。最熱門的兩個城市是北京和杭州,因為這兩處是人均汽車擁有量最多的城市。除這兩個城市外,其他一、二線城市機會依然很大。既然一線城市的熱門品類不宜創業,那么為何不轉移二線甚至三線城市?
從更實際的角度講,線上人才(比如說在BAT)的職業上升空間可能差不多了,線下企業在招O2O的總經理或副總裁的職位還蠻多的,這是非常好的機會。大家去看那些崛起的企業,會發現大部分是具有互聯網背景的人做的。雖然現在最多的還是線下大型零售商或一些傳統企業在說O2O,但是目前真正走在前面的還是線上這群人。
58同城創始人姚勁波認為,未來的O2O領域,明星企業依然來自線上,因為互聯網的人天然地有一種革命者的心態,他們不甘于只在某一個細分領域做好,他們想的是去敲鐘。但他也表示,雖然明星企業主要來自線上,但更多的企業還是來自線下。另外,不同于以往互聯網領域“老二”非死不可的普遍規律,在O2O領域,從第二到第十都可以活得不錯。總歸一句話,O2O剛剛開始,之前大家都感慨創業領域僧多粥少,但現在O2O領域不再是某家企業一枝獨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