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24日走訪了在上海的社區家政從業者,了解了當下社區O2O創業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和解決途徑,得到的普遍回應是“難”。怎么不難,從小處說,它圍繞社區周邊一兩公里,覆蓋人群窄,服務種類卻很多,客單價低,毛利低,臟活苦活全攬;從大處說,中國有數百個城市,每個城市又有成千上萬的小區,積少成多,規模龐大,萬億級市場。人們往往看到了它的大,卻很難深入了解它需要從小做起,儼然是雞肋,又有可能成長為雞腿的趨勢。
做好做深本地服務,不要急于求大求全
小區無憂目前覆蓋了多個城市,但當下真正做的比較像樣的城市就只有上海本地。在討論是否需要先把這些城市的坑占住,唐皓說他們內部爭論的很激烈。筆者也就這個問題發表一下個人看法:
1、社區O2O解決的是本地化服務問題,重點在兩點——“本地”和“服務”。一開始不貪大,把本地社區玩透,積累經驗,至少大面上的問題,社區O2O的玩法是可以通用的,在細節上各個地區自然會有差別,但那是后話;其次,一個初創企業也沒有那么多人力和財力去覆蓋全國的小區,即便有但也要先把團隊內部管理走順,否則執行力到了基層就消耗殆盡;再次是“服務”兩個字,不把本地用戶服務好,口碑積累起來,又如何讓外地商戶相信你的項目?讓外地用戶愿意使用你的應用?
2、沒有根基的規模化只會加速產品衰亡。如果這個社區項目一開始就很粗糙,有很多BUG,體驗糟糕,可吐槽點很多,把這樣一個還不成熟的APP火急火燎地推廣給全國受眾,只會加速人們對它的負面評價,并且這個評價會隨著人們口口相傳而形成巨大的社會輿論,以至于沒有用過的人都覺得很差,即便以后把產品完善了恐怕也難以消除前期的負面陰影。
3、在自己可控的一兩個點上全力投入,做深服務。要做自己擅長的或者可控的服務,比如做外賣,想把服務品質提升上去,就需要自己經營一個物流團隊,打通前后端(前端APP預訂外賣,后端與餐飲商家信息對接),確保用戶點的外賣能夠在限定時間內送達。并且這個物流團隊不僅僅只是承擔餐飲外賣的配送任務,同時還能做其他許多事情,比如:(1)零距離接觸用戶,收集用戶對菜品質量的反饋,這個信息對于餐飲商戶非常重要;(2)收集用戶消費習慣數據,可以作為后期其他相關商品或服務推薦的依據;(3)物流人員穿梭在小區中間就是一個個流動的廣告載體;(4)運力有余的低峰時段可以兼顧配送其他實物類商品,比如與商超合作。當一個服務做深做熟,自然引來好評,而再去推送其他服務時,用戶接受的程度就相對要高很多。
做輕是妄想,放下身段搙起褲管下地干活
之前一直覺得小區無憂和叮咚小區只是做輕平臺,在與唐皓交流過程中發現,小區無憂已經做本地物流有一段時間了,而叮咚小區也開始轉變思路,接觸物流了。社區服務天然是跟小區周邊的人打交道,是熟人或半陌生人間的交易服務。那種純平臺性質的信息對接對商家來說,流量上有限,運營上又不能提高效率,是一個完完全全的雞肋。要想讓雞肋變雞翅膀,就要實打實地幫助到商家,比如商家訂單少,幫助商家宣傳;商家人手不夠,幫助商家配送;商家資源匱乏,幫助商家對接;商家資金短缺,提供小額貸款,等等很多實在的事情。
比如配送外賣,小區無憂的做法是自營物流+商家自主配送。目前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僅有10%的外賣服務是小區無憂自營物流配送,面向用戶多為較高收入群體或居家家庭,余下90%的外賣服務由商家自主配送。由于涉及覆蓋上海眾多社區,小區無憂的駐點比較靈活:物流配送人員是居住在當地小區的住戶,以這個駐點向周邊輻射8-13個小區。配送人員手機上都安裝有內部調度APP,比如哪家餐廳出單了,需要配送到哪個用戶家里,都是通過這個內部APP實現信息傳遞并記錄配送員的工作量。
社區服務連接的是商家和用戶,接力最后五百米,卷褲管下地干活是免不了的,輕的可以做的都基本被人做了,只有這種重活才能夠實實在在了解用戶的真實需求,才能發現社區服務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和服務痛點,才能讓用戶覺得你的產品有實用價值。妄想做輕,只做信息對接是很困難的,第一,這方面已經有巨頭在做,不可能搶走他們的飯碗,比如QQ、微信、陌陌,基于LBS的社交工具可以輕松解決信息對接,而且流量可觀。再比如58、趕集、百姓等分類信息網站,信息齊全,流量龐大。一句話,做輕就是作死;第二,不了解用戶真實需求,不熟悉商戶真實意愿,想當然搭建一個平臺,以為大家都愿意上來。小區二三公里的事,有什么事情非要粘在平臺舍不得放手呢?而且這種周邊小區生意很容易產生跳單,為商家和用戶搭了橋,兩個群體相會熟識了,就跟橋沒關系了。在社區,平臺的作用就止于此。
營收途徑窄,做量難,先探索吧
小區無憂當下的營收來源主要是廣告。自營的物流配送目前量還比較少。廣告就是商戶在APP上展示,每年或每個月的固定廣告費用。這方面營收比較單一,相較于數百人的團隊(其中物流配送團隊就200多人),營收壓力還是有的,因而小區無憂也在積極探索拓展新的營收渠道。但就現狀而言,靠做量有限,畢竟商戶是要看效果的。社區APP除了廣告營收和物流抽成外,這里筆者還做了一些簡單設想,主要從商戶端出發:(1)技術上扶持商戶。互聯網企業做社區O2O,本地商戶不僅缺用戶,也缺管理優化,幫助商戶做局域互聯網營銷,信息化手段降低運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街邊攤及夫妻店就別想了);(2)基于整個城市收集各小區信息和用戶反饋,做簡單的數據分析整理,幫助商戶做決策參考;(3)聯合商戶組織線下活動,幫助商戶做地面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