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承認與否,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然來臨,與之同時誕生的還有互聯網焦慮癥,讓傳統產業大佬們倍感焦慮的是,他們想要進入互聯網,卻始終找不到方向在哪里;明明感覺危險在一步步逼近,卻看不清敵人是誰,但又隨時可能冒出一個顛覆者,打得自已毫無還手之力。任誰處于這樣的環境中,都擺脫不了焦慮。甚至連擁有全球零售業最先進的物流體系和最優秀的IT技術的沃爾瑪也成為重癥焦慮患者。當其遇到亞馬遜,由于房租、員工、存貨成本等原因,實體店從先天優勢淪為先天劣勢。即使是BAT級的互聯網大佬也“焦慮”萬分:馬云焦慮微信的強大,李彥宏焦慮阿里收高德,馬化騰焦慮阿里余額寶……一向低調謹慎的李彥宏說,“中國互聯網正在加速淘汰傳統產業,傳統產業都面臨著互聯網的沖擊”。傳統產業再不焦慮,估計連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就被滅掉了。
2009年美國互聯網營銷專家 Chuck Brymer在其新書《互聯網營銷的本質——點亮社群》中明確提出互聯網營銷的本質就是用最小的投入,準確鏈接目標顧客,用完美的創意,實現強大的口碑以影響目標群體。
我們先來看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生活形態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
第一個變化,當前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自主地獲取信息,移動終端鏈接其他終端的需求加強。據騰訊科技《2014年互聯網跨界趨勢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月,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高達8.38億戶,在移動電話用戶中的滲透率達67.8%;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占總網民數的八成多,互聯網用戶向移動端遷徙已成定局。
第二個變化:信息碎片化下的傳播時代,人人都是傳播者,處處都是信息傳播渠道,任何媒體都難以成為鎖定用戶的唯一渠道。用戶之間的溝通更便捷,消費者的注意力被分散,用戶對產品的評價影響品牌的發展。
第三個變化:用戶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變化。以前,企業掌握了信息優勢和主動權,而消費者是被動接收者。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移動互聯技術讓消費者掌握了甚至比企業還要多的信息,因此,用戶擁有了更大的話語權和選擇權。
第四個變化:用戶在品牌建設中的身份發生了轉變,從原來的旁觀者被動接受到現在參與者,未來將成為品牌的主導者。互聯網把傳統渠道的不必要環節、損耗效率的環節拿掉了,讓服務商和消費者、讓制造商和消費者可以零距離接觸,這是前所未有的,消費者的意見可以很快速地反饋給商家。馬化騰說:“讓消費者參與決策是通向互聯網未來的七個路標之一。”
第五個變化:同質化競爭的加劇,現在以及未來品牌發展將明顯的出現三個特征:人格化、娛樂化、社群化。
第六個變化:在各個消費者接觸的無論是智能終端、廣告媒體平臺還是消費終端,都在產生大量的消費行為數據,這些數據,成為企業了解消費者更加精準的工具。
第七個變化:隨著各種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傳統媒體廣告對消費者的影響力正逐漸減弱。
目前,互聯網正在顛覆工業時代的一切,包括企業戰略、消費市場、品牌認知、營銷策略等。萬達董事長王健林說:“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沖擊這是趨勢,可能今后所有行業都要互聯網化”。當所有的行業都互聯網化的時候,品牌自然也不能置身世外。對于所有傳統品牌而言,唯一的出路就是——“互聯網化”,那么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品牌該如何互聯網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