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都會為督促孩子用功讀書而感到煩惱,總是認為他們學習不積極、
欠主動。有時更懷疑孩子天生不愛學習。事實上,孩子的學習動力是與生俱來的。
相信家長們仍會記起孩子在兩三歲時愛問及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的情境,為何孩子
年齡愈大,愈會缺少內在的學習動力?
學校文化、評核制度、與教學方法等是重要因素,而家長的態度行為模式及管
教方法更不容忽視。簡單舉例子,看看家長如何在不知不覺間令孩子的內在學習動
力不斷流失。
1、孩子向你提問時即時把所知的告訴他。這樣做就會令他無法體驗自己尋
找答案的樂趣,因而扼殺了他的內在學習動機,更會讓他養成依賴及易放棄的習慣
令他失去自學能力。
2、當孩子專心做某項活動時(如讀小說等),催促他做功課。這似乎是很自然
的事,但卻帶來不少負面影響。首先,孩子會因此而失去一次專心投入的機會,令
他無論在學習、游戲或工作上都缺乏投入感與專注力。同時,由于他認為因功課而
令他無法繼續該項活動,他們會對功課產生一種厭惡感。另一方面,他也會因此而
產生一些負面情緒,如煩躁、抵觸情緒或壓抑不滿等。他更會誤解父母,認為他們
不疼愛或不了解自己。
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和態度。經常打罵、拿孩子和優秀學生比經常在孩子面
前流露出對他的不滿等,這樣做法只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自暴自棄、對學
習失去信心、沒有興趣造成一種惡性循環。所以,家長一定要以積極的態度去看自
己的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可以改變的,鼓勵孩子從簡單基礎的做起。
這個道理換一個角度跟家長朋友們說可能更直觀,就是我們在告訴孩子要刻
苦的時候,實際我們告訴了孩子別人的一種行為狀態,外在的一種描述。我們并沒
有告訴孩子說這個人為什么會這樣。他不是被別人逼的,他是自愿的、全身心投入
的、忘我的他興奮得睡不著覺。那是快樂的、不是痛苦的。五年來,胡中海老師
為七萬名中學生做過潛能訓練,一個重要環節就是破除學習是痛苦的這個錯誤觀念,告訴孩子學習是簡單的快樂的,人的潛能是無限的,再配以體驗式訓練,讓孩子發自內心的感受到學習的樂
趣,重燃學習興趣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