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個創業者只有1個能成功。作為成功的百分之一,我個人總結出來一些最容易導致創業失敗的五大原因,希望給即將創業的朋友一些建議。
一、缺乏資金
創業者在創業之初沒有考慮到流動資金的重要性,在沒有足夠的流動資金的前提下就貿然創業。殊不知,很多人在創業后經營不是很順利的時候,需要堅守一段時日時,就因為沒有充足的流動資金而不得不提前關門。
資金短缺最容易導致
財務預算有缺失,同時在營運或
生產上也無法有效運用資金,因此難以創造盈余。如果創業者在創業時沒有充足的流動資金以維持半年以上的運作,最好不要輕易去創業。
二、
市場資訊不足
創業者不是真正了解潛在
市場的需求量,錯誤預估占有率,對
銷售渠道和競爭對手的情況了解不清,不去了解競爭對手的經營運作情況,也不去仔細分析競爭對手的經營策略,不清楚對手下一步將有什么措施和手段來對付自己。特別是不去分析雙方的優劣所在,一味憑自己的感覺行事,到頭來往往吃盡苦頭。
四、策略有誤
不當的企業價值觀、無效的經營管理及
銷售策略、對競爭者估計錯誤等等,這包括創業理念與競爭策略的錯誤,由于這些策略關系到一個企業的生死存亡,這是導致失敗的最重要的主因。
一旦創業者發生較大的錯誤或事變時,也往往欠缺應對經驗和解決辦法。因此,對于初次創業者來說,一個錯誤的策略就可能是致命的。
四、管理不當
創業者管理經驗不足,朝令夕改,常常在錯誤中學習,但卻耗費了公司的許多資源,無法建立一套合理、具彈性與有效率的制度。比如用人不當,造成不必要的內耗;比如
財務制度有漏洞,讓員工有損公肥私的機會;比如不重視安全
生產,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事故等。
五、缺乏執行力
對初創企業來說,好點子固然很重要,但好的執行更為重要。好點子很容易被他人復制,你無法阻止追隨者的腳步,只能不斷加快自己的腳步。強有力的、可持續的執行力是企業前進的重要動力。
好的執行力既包括將既定計劃落地,也包括在
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發生變化時快速反應并作出應對,其實,不必太在意你起初的計劃。很多成功公司在中途完全改變了創業的初衷,開啟了新的商業計劃。大多數情況下,調整的方向是由你所服務的消費者決定的。
缺乏執行力的結果是,好的Idea變成產品后打了折,產品被推向
市場時打了折,消費者拿到產品后的體驗又打了折,售后服務也打了折??折到最后,不僅折損了消費者的信心,也徹底折損了初創企業的生命力。
創業是要非常理性的去對待的一件大事,并非人人都適合創業,對于個人而言有七種現象不適合你創業。
一、缺少長遠目標和思維高度
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創業者,知道自己最終想要什么,要達到目標需要經過那里過程,具備長遠眼光,擁有
戰略意識,而作為就業者,著眼點也就是當前這兩三年,往往第一考慮的還是安全感,如何保住現有的穩定飯碗,自然不會想到太遠,也不會太高。高不是空洞的高,是經過反復考量過后的高,是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高,是胸中有成竹的高。
二、完成工作
創業者對一件工作的完成定義是指把某件事徹底解決,今天能搞定的一定不拖到明天。而就業者會習慣性的把工作按照天數來分解,每天只完成部分工作,下班時間一到心里就習慣性的想閃人,回家,剩下的工作明天再做,覺得在公司里多待一分鐘都不愿意。
很多人都抱怨老板苛刻,加班很頻繁,其實這是從創業時期就建立起來的習慣,事業就是生命,工作就是生活。
三、缺乏管理
就業者接受到一個指派工作任務后,進行處理或是分解后轉交給其他同事,然后在他看來,這事就差不多算完了,反正他負責的這塊已經做完了,至于轉交出去的工作任務是否被保質保量按時間的完成了,那就不是他所要操心的范圍之內了。
長此以往,許多就業者已經習慣只管自己的二畝三分地,轉交給別人的事就讓別人操心去吧,嚴重缺少管理概念。
創業是一條很漫長的路,那些走到最后的人,從來不單單靠著運氣或努力。他們總是走一段時間就停下來看看,矯枉過正之后再往前走,或許才是他們真正的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