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絕大多數人的價值觀里,剛強正直是正確的,甚至是一種美德,然而,現實生活中,為何剛強正直的人往往吃不開甚至倒霉,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本文擬從儒道文化的角度對此問題做一點粗淺的探討。
從歷史上看,大家都知道的岳飛,是中國南宋著名的愛國英雄,一生愛國為民,戰功卓著,深得百姓愛戴,卻為何在年僅39歲時,父子二人慘死在風波亭,令世人扼腕嘆息,不明就里的百姓遷怒于秦檜,以至“秦檜”二字成了中國近千年來大奸臣的代名詞。細究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岳飛和秦檜都是歷史上的悲劇人物,二人都是忠臣。岳飛是軍事家、戰略家,但沒有政治頭腦,總惦記著直搗黃龍府,迎回被金人擄走的宋徽宗和宋欽宗,從忠君愛國的角度看,似乎是完全正確的,但岳飛沒有考慮,如果真迎回二帝,當時的南宋皇帝趙構往哪兒擺,宋徽宗是趙構的父親,宋欽宗是趙構的弟弟,都是他之前的大宋皇帝,迎回二帝,就意味著趙構的皇位不保,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可以推斷,趙構從內心深處是不愿意迎回二帝的。趙構重用岳飛和韓世忠抗金,也是形勢所逼,其主和并重用主和派是主調。主和派的秦檜很務實,一方面有自己的政治主張,即堅決主和,另一方面,完全支持趙構主和,從這個意義上講,他至少是忠君的,在那個時代忠君和愛國往往是劃等號的。處死死硬的主戰派岳飛,總需要有人去具體承辦,總不能讓宋高宗趙構親自操刀,于是乎在趙構的授意下,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了岳飛,背負了千年罵名,替皇帝趙構背了黑鍋,所以說秦檜也是忠臣。
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在職場上,從來都有剛直不阿但不得志之人,很多人終其一生都難明就里,難道堅持原則、剛強正直是錯誤的?既然是錯誤的那為何還要世世代代教導我們要剛直?這恐怕也是當前我們很多家長在教育子女時的困惑。
堅持剛強正直是正確的,這是任何文化的價值觀里都肯定的東西。儒家所主張的君子人格也一再強調這一點,認為君子應當具備剛直木訥的品性,主張要真誠對待自己的內心和他人,然而將這種品性應用在今天的實踐中,卻屢屢受挫,我們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堅持剛直是正確的,但堅持的方法卻必須要講究。舉例說明,某公司的一位主管,有一段時間與其異地下屬的關系很緊張,上級領導了解后,一方面肯定該主管堅持原則沒錯,但從工作大局出發,還是將他調離原來的主管區域,去管理另外一處區域的工作了,該主管一開始時想不通,自己沒錯,為何要被調離,但從職業素養的角度出發,他認同要維護工作大局,服從了上級的安排。該主管的問題就在于堅持原則但方法過于生硬,令其下屬從情感上難以接受,產生了嚴重的抵觸情緒。老子主張“方而不割”,譬如桌子的四角,方正是對的,但不能是純粹的尖兒,完全90度的方正,否則很容易割傷人或物。
在中國人的價值觀和為人處世的原則里,一直都奉行“情、理、法”層層遞進的原則,任何事情,先講情,情講不通,再講理,理講不通,才會用法。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完全符合當今時代人性管理和人本管理原則的,而且是很高明的做法。
由此可見,不是儒家要求我們剛直不對,而是我們自己沒有真正讀懂儒家,沒有從整體上認識到它所說剛直的真正內涵,而只是知道其只言片語,儒家主張中庸平和,凡事不走極端,這是永遠正確的東西,任何事情一旦走了極端,必然是錯誤的,遲早要付出代價。在道家哲學里,也告誡我們“強梁者橫死”,“光而不耀,方而不割”,所以從哲學層面看,過分剛直就等于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