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燦爛的古代文明,從現有文獻看,早在春秋戰國時代,適應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戰爭的需要就產生了豐富多彩的管理思想,這些管理思想涵蓋了文化管理、政治管理、經濟管理、社會管理和軍事管理。具體的說:我們認為有以下這些方面:1)有關國家治理的理論、方法和具體主張。如《周禮》中,將“禮”作為規定和調整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的準則,百家爭鳴時期,儒家繼承并主張的宗法和禮制,儒家極力維護西周以降的宗法制度,而墨家則堅決反對宗法制度,認為是造成社會不公的源頭;儒家推崇周公的宗法道德,而墨家則崇尚上古時代大禹的無私奉獻。儒家和墨家在當時就有明顯的分歧。隨著爭霸的現實需要,法家思想開始展現出強勁的勢頭,又出現了儒法之爭,儒家主張德治和禮制相結合,實現天下歸仁的理想,強調以德治國;而法家則從人性本惡的角度出發,主張嚴刑峻法,儒家的理想主義色彩濃厚,而法家的現實主義色彩濃厚。孔子、孟子、墨子、韓非和商鞅等人都曾有過系統的思考和研究,有很多思想在當時付諸實踐,對春秋戰國時代800余年的中國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大秦帝國以法家思想為核心,統一中國,設立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可以說是其建立之前各種國家管理思想斗爭和實踐的結果,所實行的社會管理、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措施影響了2000年的中國歷史。2)人力資源管理思想深刻而發達。適應當時的社會經濟制度,在人才的選用方面,從世襲到尚賢是當時社會的一大歷史性進步。孔子、荀子、商鞅和李斯等人提出了很多影響巨大的主張,如孔子主張任人唯賢,十分推崇賢才;荀子主張唯才是舉,“安不恤親疏,不恤貴賤,唯誠能之求”;儒家認為“尚賢”比國家的法度更重要;法家雖然反對人治,但依然主張在法治的前提下崇賢尚智,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具體方法如唯才是用、禮賢下士和用人不疑等,大秦帝國一統天下,就最好地證明了法家的這些主張是適應當時歷史發展趨勢和要求的。始于隋代的科舉制度,突破門第限制,為社會下層提供了步入上流社會的通道,增強了社會活力,推動了社會進步。孔子曾主張識別人才,要“聽其言而觀其行”,莊子提出了“九征”的識人之法,三國時代的劉劭更是在莊子的“九征”說的基礎上,寫出了《人物志》一書,提出了極其系統的人才考量方法,滿足對人才測評全面考察的需要,具有很高的科學性和實用價值,1937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J.K.施賴奧克(J.K.Shryock)將其翻譯成英文,取名為《人類能力的研究》,立即風靡西方世界,足見其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重大價值。3)智謀與權術思想發達。春秋戰國時代殘酷的爭霸戰爭和社會競相逐利的情勢,促使一些士子突破傳統的王道思想和禮制約束,探求拯救家國的方式方法,產生了很多享譽至今的著名戰略家、外交家和軍事家。孫子、孫臏、韓非和鬼谷子都是那一時期的杰出代表。《六韜》、《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呂氏春秋》和《鬼谷子》等著作至今仍有重大的實踐指導意義。4)經濟管理思想深刻而發達。管仲、范蠡、白圭和桑弘羊等人既是國家經濟管理的棟梁之才,又是商場上的富商巨賈,很多理論和方法與現代經濟管理相吻合。
綜上所述,中國自古以來就不缺少領先于時代的管理理論和思想,其中的很多內容,時至今日,仍有很大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