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簡單:并非你個人選擇了微信,而是你的社會圈子選擇了微信!為什么他們選擇微信?因為馬化騰率先把每個人的電話通訊簿關聯到大家隨時攜帶的語音留言箱里了。這是關系。互聯網的實質就是關系。當關系和關系發生關系的時候,這世界就吵吵起來了。
在沒有微信的時候,互聯網始終是一小部分人的偏好。除了游戲、交友、購物,他們還癡迷于網上爆料、癡迷于網絡真相、癡迷于用網絡輿論改變社會。殊不知,這些人能接觸到什么?他們能了解到什么?又能改變什么?很有限。太有限了。他們大部分人不是社會主流。知道的都不說,說的都不知道。瞎吵吵。
楊江濤:按博弈論的觀點來說,微信就是“謝林點”。大家不約而同的選擇,心照不宣的選擇。
仲昭川老師:新浪微博就是個好例子:幾百個大V在吆喝,幾千萬人跟著瞎起哄。結果,把某些大V干掉,大家立馬兒都老實了。微博救了你們,你們卻害了微博。從這個角度看,微信的社交前景并不樂觀。你肯定不信。但馬化騰信。因此,馬化騰始終在給微信找出路,其中包括互聯網金融和走出國門這些戰略戰術。
說白了,微博是新浪的一個社區而已,微信只是騰訊的一個應用而已。這在我們的大互聯網上,都是滄海一粟。因此,微博和微信的劫數難免,是因為它們把人們的目光聚焦在很小的局部,而不是整個互聯網。
楊江濤:微信交流的信息是隱形的,只在小圈子里有煽動性,不會威脅國家安全。
仲昭川老師:當科技把越來越多的數據載體通過感應、波流、管線等方式連接起來時,大互聯網會變成我們不認識的樣子。將是什么樣子?不必預測。量子化世界的不確定性,幾乎使我們所有的預測,都失去了意義。這時,我們還是要追究本質性的邏輯。
大互聯網正在不斷激發人們產生新的欲望,導致新的需求,以至無窮。如果把極度快速的增長比喻為爆炸,那目前市場上逐漸體現出來的,恰是一種類似上世紀知識爆炸和信息爆炸的“需求爆炸”。
如果真有需求爆炸,那就一定會導致滿足這些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爆炸”。市場的繁榮就會趨于無限,市場的競爭也會趨于無限。這樣一來,是不是很可怕,是不是難以想象?請別忘記一個已知的事實:我們的錢包沒有爆炸。需求爆炸,充分暴露了我們的欲望無限,但我們的購買力是有限的,受到現實牢牢制約。于是,市場就會自然地、必然地、在我們不知道的情況下,產生回歸。保持欲望,回歸現實。
讓人冷靜下來容易,但在無限需求面前,讓市場冷靜下來、讓競爭消停下來,不那么簡單。最終的結果,無論怎么進行邏輯推演,解決方案仍舊只有一個:大互聯網的回歸。回歸到哪里呢?回歸互聯網最初始的本質。分享、共享、免費、利他。這,就是互聯網精神。當然,史總把這種精神進行了演繹和變換,但都是殊途同歸的。差異化、多元共生,是互聯網文明的高級狀態。這種狀態,每每體現在我和史賢龍先生的對話中。感覺很美妙。世界、人生,本就應該是這樣的。
(仲昭川老師《互聯網黑洞》講座實錄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