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經濟,是人類第四次商業文明,也是歷經否定之否定后,人類社會出現的第二次良心經濟。
任何事物在經歷否定輪回后,都必然產生質變。
而互聯網經濟,恰恰處在質變的節點上。
第一次良心經濟,顯然是最早的“物物交換”時代,說那時候是易貨都有點夸張。
就是拿東西換東西,各取所需、各得其物,憑的是私信。
過了幾千年,有了大部落和貨幣,產生了“錢物交換”。說那是貿易,也太文明了。
因為這時候,物物交換仍然存在。
但從這時起,人類發展逐漸有了市場、社會、政治的因素,于是產生了不必要的貪欲和競爭,良心經濟開始不知不覺地消失。
貨幣讓人們有了更多對物的選擇權、置換權和享用權,使得貪欲在膨脹、競爭在加劇。
但無論如何,大家為了占有更多的貨幣,商業活動還是在買好的、賣好的。
突然有一天,出現了“錢錢交換”。不同的貨幣之間產生了交換,擺脫了物的束縛。
這時候,就再也不僅是競爭,暗中的掠奪開始出現并泛濫。這是另外一種戰爭。且面帶笑容。
從競爭到掠奪,人類經濟進入了黑箱。
黑箱經濟加劇了貧富分化,因為此時“物物交換”、“錢物交換”仍然存在。
最后紙幣的變種,衍生出各種證券,金融便隨之出現。
這時候,人類社會就變得復雜多了,除了剛才說到的市場、社會、政治三種因素,至少又增加了金融的因素。
于是便出現了世世代代的窮人,誰也不知道為什么總是這么窮,而且窮的理所當然、天經地義。
終于,各種所謂的“革命”一輪一輪開始又結束,結束又開始。
借口不同,實質從未改變。
金融的誕生和發展,是一場道德毀滅,直接導致了人類中強者的集體墮落。
因為在本質上:金融帶來的災難,是大家都在買好的、賣壞的。
比如股票。
按照中國人的哲學,可謂物極必反。
互聯網時代有了“數數交換”,它是信息對信息、數據對數據的交易。
這種經濟的特點,除了自由選擇,還逐漸走出黑箱,變成公開博弈。
于是,大家很不情愿地回歸了良心經濟時代。
商業的信譽,在越來越多的另類生態環境下,由“相對信譽”變成“絕對信譽”。
更不可思議的是:這種信譽體系是人們主動地、自發地建立并維護的。
別不信,看看淘寶的商家,天天在哀求:親,給個好評先?
更有甚者:親,我給您點錢,不說我壞話行嗎?開個價吧。
但有一點,跟以前一樣:物物交換、錢物交換、錢錢交換等經濟形態仍然是并存的、共生的。
于是,人類經濟經過否定之否定產生的質變就是:私信力不再夠用,增加了對公信力的依賴。
世間的一切,都是誘惑與滿足;
商業的一切,都是成本與利潤;
社會的一切,都是價格與價值。
到了互聯網時代,一切都變成了興趣與利益。
(以上來自仲昭川老師《互聯網黑洞》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