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到第一節里我們說到的那四種經濟形態的并存、共生和相互作用,可以肯定地說:
它是所有經濟學的總和。
換言之:如今不懂互聯網的經濟學家,突然之間,不復存在。
至少,我們可以列出一個等式:
網絡經濟學 =市場經濟學 + 社會經濟學 + 政治經濟學 + 金融經濟學
其實,這個等式里的等號,應該寫成“大于等于號”。
因為它們早已被改寫。
怎么可能?
如果僅僅是業態變了,微觀宏觀都不會變。
至少,根本法則、規則不會變;基本的邏輯、模式也不會變。
可現在的關鍵在于,生態已變。
既然是大于等于,這個等式里還應該有什么?
我們不妨先說實際案例。
這二十幾年的互聯網起步階段,憑空崛起了一系列的商業巨頭。最有歷史代表性的分別是新浪、騰訊、中國谷歌、淘寶、百度。
先看看這些公司的收入。
2012年別的收入不說,僅僅廣告費的人民幣,百度是223億,淘寶是172億。
“中國谷歌”雖然不在中國大陸經營了,竟然還能遙控著中國客戶,從大陸獲取44億,這才是名副其實的“吸金”啊。
擁有最多中國網民的騰訊呢?只有34億,也許正是這個數字,刺激了微信的誕生,此后數年,有可能重新洗牌。
最后看新浪,最早的老大哥、現在的巨無霸,坐鎮神州大地,幾萬精銳員工齊奮戰,還搞了個天天驚動國務院的微博,而這微博又催生了一個顛倒眾生的“微博營銷”。到年底一算賬,僅僅25億,剛剛超過中國谷歌的一半。
細心的人會發現:隨著廣告收入數字的增加,他們依次是市場上的顛覆者。
他們之間不是超越的關系。都在一個運動場,但不屬于一個項目,更不在同一個跑道里。
如果再看看2013的加速度,在原來的基數上,百度同比增長38%,淘寶同比增長46%,徹底斷了后面小弟兄的雜念。
不過,還有一個殘酷的現實:
這些公司,隨著離岸注冊、建殼、上市、脫殼、股東置換、創始人減持等一系列操作,目前事實上都是外國公司了,85%的股份都是人家的。只是在中國登記和經營這一點上,沒有變化。所以大家都不知道。
至少從絕對的控股權上,新浪是日本公司,騰訊是南非公司,谷歌和百度都是美國公司。
至于淘寶,已經被天貓暗度陳倉了,現在不好說。
但淘寶的母體阿里巴巴,是日本人的。另外,搜狐等很多網絡巨頭,也都是日本人的。
這是個處女學科,里面很多東西有待研究。
因為在此之前,即便有跨國經營和跨國公司,但誰是誰的總能分得清。比如一提微軟,哦,那是美國的;一提TCL,那是中國的。
可如今,局面令人糊涂。歷朝歷代的經濟學家,誰也沒遇過這種時代和現象。
如今不管大小,哪一筆生意沒有媒體的作用?
只不過,現在的媒體叫做新媒體。
很多人想入非非,企圖利用新媒體賺錢,你學會利用它了嗎,你有可能控制它嗎?
所謂新媒體,就是所有不可控媒體的總稱。有人竟然還在樂此不疲搞策劃、還在挖空心思抓眼球,生搬硬套傳統做法,令人嘆息。
其實,新媒體并不如想象那么新:今天是新的,明天立刻就是舊的。
趕時髦、追潮流,只能是狗熊掰棒子,終究一無所獲,成為一根貨真價實的棒槌。
***注:以上內容來自中華講師網仲昭川老師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