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禮:揭秘《西游記》(連載30)
所屬領域:親子教育 > 青少年勵志 瀏覽:8733次 發布日期:************ 收藏 人才玉成大講堂
提要:1、觀音菩薩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2、佛教(學)的精神是隱惡揚善;3、如何正確的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6、《西游記》中的觀世音
取經故事開始以后,南海觀音菩薩擔當了尋找取經人并幫助其取經的重任。在《西游記》中,觀音菩薩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故事中的一切事情幾乎都與她有關,尤其孫悟空等的成才、成功,她可謂再造恩師。取經路上,菩薩的苦口婆心、循循善誘、不辭辛勞、無邊法術、認真嚴謹的辦事作風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和深深的啟迪。
下面,我們專門說說觀世音。在開講之前,我首先闡明一下對佛教(學)及其祖國傳統文化包括神鬼文化的一些觀點。通過較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我認為這些文化是一定時代人類文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展的產物,是人類思維逐漸開化并作用于人類思維和社會的產物,它同樣遵循產生、發展、興盛、衰落、消亡的規律,但它的精髓將永遠被人類繼承并發揚光大。它的精髓是什么?就是隱惡揚善,就是建設社會文明。也就是說,它自產生以來,就扮演著隱惡揚善、建設社會文明的角色。但是,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宗教是束縛和麻醉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精神鴉片,神鬼是反動統治者統治和壓迫勞動人民的枷鎖,這也是客觀情況。所以,客觀地對待、全面地認識、科學地借鑒就成為繼承和光大傳統文化的關鍵。一味地將之說成迷信、說成反動并全面否定不是馬克思主義,一味地全盤端來,隨意宣揚也不是負責的精神。
當前,根據國家的宗教政策,人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宗教作為人類文明的產物還有它得以生存的市場和條件。宗教也是發展的,也應該與時俱進,應該為人類的進步、為人民的生活服務。因此,宗教改革勢在必行,宗教理論更需要創新,宗教研究需要深入。
神鬼文化是一定階段一定時期人們思維發展的產物,客觀上講,不是簡單的迷信問題,而是客觀存在的思維現象。神與鬼代表兩種人格,兩種精神符號,兩種思維認識對象,也是兩種比喻象征物,是陰陽現象的人格化身,是人體健康狀態不同情況下思維的顯像,這些顯像與當時環境有關,也與自身經歷和記憶有著密切聯系,它既是一種特殊的“存在”,一種思維的產物,又同時影響人的思維行為和健康。一般說來,破迷者受影響較輕,迷信者受影響較重。兩者各有利弊。
明白了上述觀點,就知道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了,就知道如何正確的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選英擇萃了。
上一篇:揭秘《西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