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中的“人格”personality一詞來源于古希臘語Persona,意指戲劇演員在舞臺上扮演角色所戴的面具,集中表現劇中某種人物的典型心理。后來這個詞被用來描述一個人的心理。心理學里人格也叫個性,是指一個人在遺傳素質的基礎上,在個體成長中形成的、區別于他人的、獨特穩定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征的總和。
隨著人格越來越多的被人提及,更多的人想知道什么樣的人格才是健全人格。因此,國內外的研究者對健全人格都有不同的看法,而綜合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和諧的人際關系
人格健全的人樂于與他人交往,并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與人相處時,尊敬、信任等方面積極態度多于嫉妒、懷疑等消極態度。并常常以真誠、公平、謙虛、寬容的態度尊重他人,同時也受到他人的尊重與接納。從某種程度上人際關系最能體現一個人人格健全的程度。
(二) 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人格健全的人能夠在社會中有很好的適應狀態,以開放的態度,主動關心社會,了解社會;在認識社會的同時,使自己的思想、行為適應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要求相符合,表現出能很快適應新的環境。
(三) 恰當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包含個體對自己和自己與他人、與周圍世界關系的認識。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對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評價,充滿自信,揚長避短,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效地調節自己的行為與環境保持平衡。缺乏正確自我意識的人常常表現出自我沖突、自我矛盾,或者自視清高、妄自尊大,做力所不能及的工作,或者自輕自賤、妄自菲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