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金融危機的到來,本科生找工作越來越難,而很多高中一出來混的人或者一些具備專科學歷的人,往往比本科生具有更為廣闊的就業前景。這讓我們開始懷疑,我們花了四年的時間讀大學本科是否值得,甚至有時候會說:“早知道老子當初還不如讀專科呢,還能免學費呢!”然而如果讓你再選擇一次,你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專科嗎?
事實上,學歷是很重要的,在我們所有的證中,最具含金量的就是學士學位那張證書。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們覺得學歷無用了?
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關于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去分析,而不應該簡單的將問題歸結到自身或是教育。
從本質上來說,造成學歷無用的不是我們自己,而是社會風氣和國家制度。這個問題先不急著分析,且看看,本科生究竟有哪些優勢。
可能,我們會說,現在的大學教育基本上是失敗的,我們幾乎沒有學到什么實實在在的東西。然而,我們真正學到的,最重要的,恰恰不是實實在在的東西,而是一種意識,一種思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之止于至善。”這句話雖然并非是說大學教育,但是我認為卻可以用來說大學教育。
大學教育給我們最重要的東西恰恰是個人氣質和修養的培養。通過四年的大學生活,事實上是在開啟心智,廣闊視野,提升思維。這些東西是社會學習無法取代的。擁有這些東西,從長遠來看,絕對可以讓你勝過你的同齡人。
然而,在競爭中,我們卻失敗了,感覺早點走入社會,反而更有競爭優勢。
這是社會的錯誤。
我們這個社會從改革開放以來,就提倡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此口號經久不衰,幾乎被一切行業和人群奉為第一信條。但是,有沒有人想過這句話的負面作用是什么?經濟建設固然重要,但是精神建設同樣重要。并且遠見卓識將會大大的促進經濟發展。
但是,我們社會中大多數企業,往往局限于眼前的利益,不肯為新出來的大學生們提供積累經驗的機會,而寧可要可以馬上為它們創造價值的人。不錯,很多同齡者有著一些工作經驗,不必消耗公司的資源,便可以為公司創造價值,但是從長遠來看呢?一個公司企業發展,如果沒有一群具有先進理念的人,是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的。
這是淺層次的分析。
從更深層次的角度看,教育是提升一個民族,保證一個民族存在的基礎,沒有良好教育的民族,必將在歷史中淹沒。
也許有人會說我危言聳聽,但是中國為什么得以五千年傲立世界之林,沒有走入沒落?這應該歸功于什么?有人說,歷史是人民創造的,那么我想說埃及、巴比倫、印度都有人民,為什么它們的文明中斷了,為什么它們的文化不能像中華文明一樣源遠流長?
其中原因當然很多,但是我想提一點,中國建立在學歷基礎上的文官體制,很大程度上維持了這種文明的延續。
四書五經的教義,似乎沒有什么實在價值,但是,它們的存在和廣泛傳播,為我們的國家培養的一批知識分子,這批人有著先進的思想意識,在國家危難之時,總能提出超越先人的見解。
同樣的道理,在當今之中國,想要建立一個真正自由、民主的社會,其中堅力量必定不可能是沒有經過民主思想熏陶的普通人群。
而大學這樣的環境,往往最能培養這種意識。因此歷來革命,總是讀書人走在最前頭,因為,他們首先最能察覺社會的弊端,并且充滿熱血和激情。年輕和知識同時具備,使得他們成為民族振興的力量。
如果,在本科之后,你還可以繼續深造,學習更多的東西,那么你的發展余地也會更大。
我想引用武俠小說上的一個例子來做比喻。
在梁羽生小說有一個特點,正派武功往往練得比較慢,但是一旦練成,必定可以威震天下;而邪派武功雖然見效快,但是往往難以登堂入室。
求學之道當然辛苦,這好比是在修行內力,在最初的階段,你的內力很差,與很多邪派人物博弈,往往難以取得勝局。但是隨著內力的慢慢加深,你就會隱隱有宗師之象。
不要把今天的學習當作無用的東西,更不要輕易放棄今日之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