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月來,接了4起個案,幾乎都是因為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是極度的掌控型家長,導致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停滯,孩子的行為表現為,厭學,和父母幾乎零交流,懶散,精神萎靡不振,熱衷于上網打游戲等等。父母一個個愁眉不展,情緒幾乎失控,真的是束手無策。一番交流下來,我總結出以下幾點:
(一)、父母大包大攬型;
這種父母,盡自己所能的幫助孩子做一切事情, 小到吃飯穿衣,大到學習、做人,什么都替孩子做好規劃,孩子只是按父母的意愿去執行罷了。大家想一想,這樣的孩子會有學習動力嗎?會對學習感興趣嗎?當然不會了,因為在孩子的意識里面,他做的事情都是為父母做的,沒有一樣是為自己做的,那動力從哪來呢?當孩子有一天厭倦的時候,成績下降,對學習失去信心,甚至產生厭學情緒,做父母的這才慌了神,不知道如何是好,孩子也被麻痹的不知道原因在哪。于是新一輪的“規劃”就出來了,上輔導班,轉學等等能想的方法一個不落的去試,勞民傷財,卻不見奏效,于是才想到做一下心理咨詢,看看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問題,最終留下來的往往是家長,因為家長的觀念和做法不改變,孩子永遠時候不會改變的;
給這樣的父母一些建議:
1、孩子從一出生就是一個獨立的人,他從我們的老祖先那里就遺傳了最基本的生活能力,所以一切順應孩子的生理發展,適時適當的滿足孩子愛的需求就可以;信任孩子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
2、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做孩子是一份職業,做父母的也是一份職業,而且這個職業大家都是第一次,所以難免會有成長中的緊張不安和恐懼情緒,但是做父母的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如果大人沒有安全感,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就更容易出現過多的干涉和規劃孩子的人生,這樣只是為了減輕做父母的焦慮。因為人對所有不確定性的因素才會有焦慮,當我們自己掌控孩子的一切的時候,我們才有安全感,因為“一切在我的掌控之中”。尊重孩子,應該從這一刻開始!
總結:給孩子尊重,信任,是孩子成為一個正常的人開始。
(二)過渡關注型的
就是做父母的對孩子的一言一行都過分的關注,生怕孩子有什么不好的習慣養成,生怕錯過了孩子每一個細節。這類父母往往自己就是完美型的,所以對孩子嚴格要求。他們關注的不是孩子積極的方面,更多的是孩子負面的一些東西。因此在和孩子的日常生活互動中,指責,批評之聲不絕于耳,試想,這樣的父母孩子會接受嗎? 此類型的父母,最后帶給孩子的性格方面的,對什么事情都不滿意,總愛挑刺,對自己就更不滿意了,因為父母這種極度嚴格的教育,很容易讓孩子對自己的評價過低,自卑,低自尊的人格就是這樣形成的。
給這樣的父母一些建議:
1、了解孩子,從性格到思維習慣。一個外向型的父母要求一個抑郁質孩子和自己 思維同步,認同自己的行為,無疑是讓魚學爬樹。苦了孩子,累了父母,卻是永遠達不到目的的。
2、父母有自己的空間,也留給孩子空間。理清父母和孩子的界限,明白孩子不是任何人的附屬品,而是獨立的一個人。不要過多的越界關懷,給孩子成長經歷所需要的足夠空間。
(三)完全不信任孩子的
父母完全不相信的孩子的言行和思維,覺得孩子離開自己的管理將無法生存,無法學習,無法思考。以己之念完全投射給孩子。想想,父母的經歷肯定不會完全和孩子相同,更何況社會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換。父母不能夠清醒的認識到這點,將是對孩子一生是毀滅性的教育。我們時常在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實也是孩子終生的老師。父母的言行,教育模式,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甚至整個家族的教育導向。所以,做父母,肩上責任重大。我們不想要一個復制的自己吧,其實我們都希望孩子比我們強,過的比我們好,但是我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引導有時候卻是嚴重的要孩子復制我們的行為模式,如果您和孩子的親子關系出現了問題,請停下來,好好思考一下,我們這樣做的最初目的和目前的實際是否偏離。
一個孩子的學習成長,其實不是一個孩子的事情,而是整個家族系統的問題。先天遺傳的素質再好,也要考慮后天的影響。后天的環境,家庭氛圍,才是孩子一生人格奠定的基礎。放手吧,做父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