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五中全會剛剛結束。李江濤教授在央視點評協調發展的理念。這次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理念。這對于“十三五”規劃必將起到很好的指導和引領作用,將有力地推動中國經濟大健康穩步的發展。
李江濤教授指出:我國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需要解決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經濟需要全面發展,咱們經濟追求的目標,是要追求速度和質量背后有一個平衡性、可持續性和協調性。如果是不平衡不解決,短板不解決,這個時候實現的速度,它也不能完成我們的目標,所以我想這是提協調發展這樣一個理念的初衷。
李江濤教授指出:現在在華南地區,廣東在搞貴州廣西和廣東這樣一個聯合,所以說它們之間通過強省去推動弱省的發展,這實際上是一個協調發展理念在實踐中的一個應用。所以中國到這個時候,就必須重視和運用協調發展理念,來建立國內經濟各個區域的一種平衡的發展,使強弱之間能夠共同進步,這是協調發展它的一個時代背景。
李江濤教授指出,在政府的政策要和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相協調,有針對性,在這個執政的過程中,服務的理念和老百姓的需求要結合,那么老百姓在為這個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他需要享受和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那么這也是協調發展能夠實現的目標。
以下是央視的采訪的全部內容:
五中全會公報解讀:堅持協調發展提升整體效能
何巖柯: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國在創造世界矚目的發展成就的同時,也面臨不斷顯現的成長的煩惱。
天亮:從區域差距到城鄉差距,再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不同步,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暴露出發展面臨的瓶頸制約,更催生著發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轉變。
何巖柯:身處十二五、十三五交替的歷史新方位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提出協調發展理念,正式著眼于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解說:全會公報要求,協調發展要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這種全面發展,實際上它代表了我們全面小康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這個發展它不是某一個方面的。比如不是單獨城市的,或者某一些區域的,或者是僅僅是經濟的發展等等,而是一個全面的發展,而且它是包含了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同步提高。所以在這個背景下,我想“十三五”期間這個發展,它不僅是一個量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在我們這樣一個長期量的增長的基礎上,出現的一些質的重要變化。
解說:協調發展的核心是要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哪些是重大關系呢?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以及新興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其實協調發展的內涵還有很多,像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的關系,經濟結構中一、二、三產業的關系,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等。
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江濤:它要解決一個問題是什么呢?經濟需要全面發展,咱們經濟追求的目標,是要追求速度和質量背后有一個平衡性、可持續性和協調性,那么如果是不平衡不解決,短板不解決,這個時候實現的速度,它也不能完成我們的目標,所以我想這是提協調發展這樣一個理念的初衷。
五中全會公報解讀: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成重中之重
何巖柯:那么在協調發展的所有重大的關系中是不是還有更為迫切的問題呢?
天亮:專家說,城鄉協調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成為協調發展這個關鍵詞中的重中之重。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劉尚希:在協調發展中,其實最重要的一個是城鄉協調發展,一個是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因為城鄉的協調發展,涉及到兩大群體,一個是農民,一個是城市居民,在兩大群體之間的這種協調,就是一個當前發展的核心問題,我們以前老是說城鄉差距大,城鄉差距大就是因為城鄉發展不協調。
解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關鍵也在農村,相比于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又是中國當下薄弱的一環。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即使我們經濟可能保持比較好的發展,可能我們也會發現在相當一部分老少邊窮地區,由于受到一些歷史的,自然條件的,還有文化的一些約束,那個地方,可能還是排擠在經濟發展之外,所以這次我們這個五中全會就特別強調了要共享發展,實際上就是其中要徹底解決這7000萬人的這個收入差距,還有他這個貧困問題。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樊杰:主要是在醫療、教育等等,這些領域進行加大投入,保障這些公共基礎設施,能夠提到一個應有的水平。
解說:城鄉差距大怎么辦?解決方法紛紛亮相,必須著力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實施脫困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分類扶持貧困家庭,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目標是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我們人均GDP,還有GDP的總量,還有人均的收入,可能都翻了兩番了,不同收入群體的人,都能在這個過程當中得到實惠,那么這個也是涉及到我們每個老百姓的利益。
解說:不僅要解決我國13億人口的問題,還要解決我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存在的區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這也要推動協調發展,要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題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江濤:現在在華南地區,廣東在搞貴州廣西和廣東這樣一個聯合,所以說它們之間通過強省去推動弱省的發展,這實際上是一個協調發展理念的在實踐中的一個應用。中國到這個時候,就必須重視和運用協調發展理念,來建立國內經濟各個區域的一種平衡的發展,使強弱之間能夠共同進步,這是協調發展它的一個時代背景。
五中全會公報解讀:協調發展將給百姓帶來美好愿景
何巖柯:雖然協調發展感覺上是國家的宏觀大政策,但實際上它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
天亮:實現了協調發展,會給百姓帶來怎樣的愿景呢?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對老百姓來說,很簡單的兩條,第一,我要有穩定的工作,第二,這個工作還有比較高的收入,那么第三條呢?我生活的這個環境是比較好的。那么如果說我由于各種原因,我沒有工作,我也希望我的社會保障水平,能使我過上最低的一個生活水平。
解說:工作、收入、環境、社會保障,滿足這些主要條件,將會實現我們全面發展的目標,也就是共同富裕,而協調發展會為這個目標帶來什么呢?專家說,實現了協調發展,社會制度將日趨完善,市場活動有序規范,帶動國民素質提高,從而支撐產品制造、服務水平的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品質也會進一步提升,這樣就逐漸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整體的變化,是一個聯系在一起的變化,那個時候我們會感覺到個人的這種素質在明顯地變化,個人的需求也在明顯的提升,個人的生活品質在明顯地提升,整個社會發展進步的水平也在明顯的提升,所以在這個角度上,我想這個協調發展,最后給我們展現出來一個前景,它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整個社會躍入到一個更高的層級,更高的發展階段的這樣一個全面的改變。
清華大學政治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江濤:政策要和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的問題相協調,有針對性,在這個執政的過程中,那么服務的理念和老百姓的需求要結合,那么老百姓在為這個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他需要享受和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這也是協調發展能夠實現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