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企業戰略管理理論,都比較偏重討論競爭和競爭優勢,而戰略聯盟的出現,則使企業發展戰略管理理論研究重點由競爭轉向聯合。進入90年代中期,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經濟全球化不斷加強,顧客需求日益多樣化,創新已成為企業戰略管理研究的重點,超越競爭也成為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研究與發展的一個新熱點。
(1)戰略轉折點理論
戰略轉折點理論的提出者是布格爾曼和葛洛夫。該理論認為,在競爭環境的變化日益加劇的產業中,環境變化的不可預測性會使企業的戰略意圖和戰略行動之間產生不一致。這種不一致常常會引起組織中出現戰略矛盾。這種矛盾將阻礙產業或企業的轉型,是組織面臨的“戰略轉折點”(SIP)的標志。因此,企業新戰略的制定依賴于高層領導者從這種戰略矛盾中獲得有效的信息。該理論提出了以戰略矛盾、戰略轉折點、戰略認知為基礎的分析框架,明確了高層管理者在其中的作用及適應性學習型組織在轉型式戰略變革的重要性。
(2)戰略生態理論
1996年,美國學者穆爾在《競爭的衰亡》一書中提出了戰略生態理論。穆爾將“商業生態系統”定義為“以組織和個人的相互作用為基礎的經濟聯合體”。這種經濟聯合體生產出對消費者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消費者是生態系統的成員。商業生態系統不遵從傳統的行業界限,它既可以在常規的行業界限內部不斷發展,也可以跨越常規的行業分界線。
(3)整合的企業競爭分析理論
1996年著名美籍華裔學者陳明哲教授發表的《競爭者分析與企業競爭:趨向理論的整合》一文,綜合了競爭對手分析和企業間競爭這兩個核心問題,綜合了基于產業與基于資源的企業戰略理論的競爭思想,并給出了兩個綜合性指標,提出了以預測企業間進攻與反擊行動為目的的競爭分析框架。
(4)動態能力理論
1997年,提斯、皮薩羅和肖恩在《動態能力與戰略管理》一文中提出了動態能力理論。“動態能力”是指企業整合、建立和重新配置內部和外部能力以適應迅速變化的環境的能力。其中“動態”是指為與環境變化相一致而更新自身能力的能力;“能力”是指戰略管理在為滿足環境變化的要求而整合、重構內外組織技巧、資源與功能性能力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動態企業能力理論框架中包含三個關鍵性要素:過程、地位和路徑,動態能力戰略框架的構建正是基于這三個關鍵要素。
(5)邊緣競爭戰略理論
1998年,布朗和艾森哈特在《邊緣競爭》一書中提出了邊緣競爭戰略理論。該理論基本思想是:企業應通過不斷的管理變革以構建企業的競爭優勢,并根據一系列不相關的競爭力來徹底地調整和改造企業優勢,以保持企業在無序和有序之間的微妙平衡。邊緣競爭戰略理論將戰略目標的制定與實現緊密聯系起來,并不斷地尋找新的戰略目標以及實現戰略目標的方法。
(6)競爭動力學方法
競爭動力學方法是在競爭力模式理論、企業能力理論和企業資源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內、外部影響企業經營績效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以解決在動態的競爭環境條件下企業應如何獲得超過平均水平的收益和維持競爭優勢的問題。競爭動力學方法的研究重點包括:處于競爭狀態的企業之間的競爭作用及其產生的原因和發生的可能性;影響企業競爭或對競爭進行反應的能力要素;不同條件下的競爭結果的分析和對比。
(7)戰略成本管理
在成本管理中導入戰略管理思想,實現戰略意義上的功能擴展,便形成了戰略成本管理(SCM)。美國會計學者庫伯和斯拉莫得將SCM定義為:企業運用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來同時達到降低成本和加強戰略位置之目的。獲得成本優勢、從競爭中取勝是戰略成本管理的核心理念。戰略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務是“在不同戰略選擇下如何組織成本管理”,即將成本信息貫穿于戰略管理過程中,通過對企業成本結構、成本行為的全面了解、控制與改善,尋求持久的競爭優勢。
(8)平衡計分卡
建立一套有效的績效評價體系是企業戰略管理得以有效執行的根本保障。20世紀90年代初,哈佛商學院的卡普蘭教授和美國復興全球公司總裁諾頓設計出了平衡計分卡——一種基于戰略管理的業績評價新方法,從財務、顧客、企業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四個維度全面評價企業績效,適應了企業發展戰略管理的需要。平衡計分卡將業績評價與企業戰略聯系起來,有助于管理者始終關注整個業務活動的發展過程,并確保企業的實際經營業績與公司的長期戰略保持一致。
(9)企業集群戰略理論
企業集群戰略理論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逐步興起。該理論認為:在一定地理位置上集中的、相互關聯的企業以及相關機構,可以享受集群帶來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好處,同時又可以保持自身行動的敏捷性;企業集群還可以減少交易成本,經驗、知識、技能也能夠很快地在集群內傳播開來,從而有利于企業創新機制的培育;集群將是未來產業組織的發展模式,企業之間的競爭將體現為集群之間的競爭。
2005年由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W?錢?金教授和勒妮?莫博涅教授所著的《藍海戰略》一書中首次提出了藍海戰略理論。該理論是企業發展戰略管理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為全球的企業界尋求新的戰略手段提供了一種新的戰略管理范式。當今市場由兩種海洋所組成:紅色海洋和藍色海洋,簡稱紅海和藍海,紅海代表當前存在的所有產業,即已知的市場空間;藍海則代表當今還不存在的產業,即未知的市場空間。
紅海戰略以競爭為基礎,是一種“血腥”的你死我活的戰略,屬于傳統競爭戰略理論,是零和博弈,企業和消費者的價值不但沒有提高反而降低。其特點包括:競爭于當前市場空間;擊敗競爭者;挖掘現有需求;在價值與成本之間取其一;根據差異化或低成本的戰略選擇,把企業運營整合為一個體系。
藍海戰略以價值創新為基礎,使得市場博弈成為一個非零和博弈,給企業帶來了高回報的可能性。價值創新對“價值”和“創新”同等重視。藍海戰略特點包括:開啟無人競爭的市場空間;超越競爭;創造和獲取新需求;打破價值與成本之間的權衡取舍;同時追求差異化和低成本,把企業運營整合為一個體系。
總之,企業戰略管理理論在發展過程中,是逐步由靜態轉為動態、由戰略制定與實施相分離轉為相結合、由單一轉向綜合的。面對技術創新加劇、競爭日益激烈、顧客需求多樣化、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對社會生活方式以及商業活動的巨大沖擊,企業戰略管理理論必將面臨新的挑戰。隨著企業競爭環境和地位變化更加復雜,使用任何單一的戰略模式都難以解決錯綜復雜的發展戰略問題。可以預見,未來的戰略管理研究必然向著構建多種戰略研究理論相結合的框架方向發展,多種理論相互融合的趨勢不可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