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家越來越能說了,我認為這是好事,通過各種言論來打造自己,同時也宣傳了自己的企業。一個企業家就要有為自己企業代言的勇氣。
10年前,老有人說馬云是騙子,但他的身邊卻不斷匯聚起人才,這說明馬云是個能將精神理念成功灌輸給群體的人。這肯定跟他的表達能力有關,那就是太能說了。但光能說有時沒用,如果沒有強大的理念感召力與獨特的人格魅力,不會有人年復一年地跟著你。比馬云會說的人很多,但沒有多少人像他那樣談夢想、價值觀。馬云演講很少談到產品。他更多談愿景,以及對產業、人、社會的價值。馬云能用幾句話,一個場景就搞定了本來名氣大過他的蔡崇信,由此可見其“嘴力”有多驚人。
自稱不會講話的雷軍,嘴巴其實很會說。他不像馬云有鼓動性,喜歡從產品講起,落點一般是產品即服務、信息即服務、社會化營銷、生態。雷軍一般不正面攻擊對手,而靠迂回、構建生態實現顛覆。目前小米與360是真正能對BAT構成威脅的二線互聯網企業。短短4年多,小米從無名品牌翻身成市值450億美元的互聯網科技公司,這跟雷軍勇于為小米代言有關。他不斷講述小米的未來。有人說是為融資,恐怕只是一面,小米的高速增長已經達到一個臨界點,急需整合創意、內容、硬件及系統、分發渠道,并強化落地服務。
楊元慶也變得會“說”了,他說要加大與消費者的溝通。前段時間霧霾的時候,他現身“北馬”,顯然是在創造“說”的機會。“說”也是職業經理人的技能之一。IBM職業經理,總能將難以理解的復雜理念,轉變成通俗易懂的項目語言。這個除了強大的知識背景,還需要良好的表達力。
王健林講話缺少文采,但直接有力、不拐彎抹角、不容置辯。2014年萬達半年工作會議上,他說,中國要真正強盛,在國際上有話語權,需要上百家真正有跨國色彩、有跨國組織特征的企業,萬達希望成為中國第一批真正的跨國企業。
當然也有其他會說的人。曾去美國做慈善、投廣告的陳光標也很能說。很多人認為他言論滑稽,就是大傻帽一個,而我覺得他身上同樣體現了中國商業的自信,只不過他是以一種變異、膨脹的方式來說的。
能說也是一種社會化營銷的優勢,企業家在這個層面發揮的效應比其他人更大。言論的力量,也是整個行業的文化力量。落到具體表達者身上,就是企業理念與文化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