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領導者來說,全程控制不僅用于企業管理,推動企業提高效率,它的另一種含義是能保證領導者對企業的控制權。目前,很多企業高層經常發生控股權和控制權之爭,到底什么更為重要呢?掌握控股權就是大股東,能得到長期的利益。控股權可以解決利益分配問題,但真正厲害的是控制權。國有企業很多領導盡管沒有控股權,但是有控制權,他們只要有控制權在企業里就有話語權。
由于擁有控制權的人利益沒有擁有控股權的人多,所以中國國有企業下一步很可能會有一個很大的改革,來解決國企管理者在利益分配上的問題。但是,畢竟中國從49年到現在才60幾年,改革開放才30幾年,國家目前不可能拿出大部分利益給國企高管,中央領導也需要綜合平衡考慮。這也是一種全程控制的戰略思維。

其實,具有戰略思維的人之所以能看到長遠,看到未來,一是基于他們對機會的分析,二是基于對風險的厭惡。他們能夠多角度看問題,既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也能看到不利的一面。能夠辯證地思考問題,才能提前預測風險,規避風險,盡量使機會不受風險的影響,或者把風險轉變為機會,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相反,如果只看到未來的機會沒有看到風險,或者缺乏對風險的預測和厭惡,就談不上具備戰略思維。
不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從正反兩方面考慮,既要看到機會,分析機會對自己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風險,分析風險對自己的影響。發展企業也是同樣,領導者既要看到未來外界環境對企業發展有利的一面,爭取抓住機會,也要看到不利的、充滿風險的一面。正因為我們厭惡風險,我們才要提前預測風險,盡量想辦法減少風險。這就是戰略思維的超前性。
另外,在事情還沒發生的時候研究怎么辦也可以降低成本。大家都知道,小樹苗還沒長大的時候修剪起來比較省事,孩子的毛病在他未成年的時候糾正起來比較省勁。越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成本越低。同時,考慮小毛病對孩子長大后的影響,出于對這種潛在風險的厭惡,我們也需要早投資,提早消滅問題。
領導者能這樣考慮問題就具備了戰略思維,就不會在機會到來時歡欣鼓舞,在風險面前垂頭喪氣,一籌莫展,忽視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了。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