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教研的吳剛老師看到一個新聞是關于當教師的子女在成長中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從中發現很多一線教師的孩子很少能在自己的父母那里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的這一現象。
這明顯是很不合理的一種現象,因為能成為一線教師的人,在教育能力上遠比其他教師高出許多,但是為什么總是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呢?
原因在這里就不分析了,下面中教研的吳剛專家老師就為各位一線教師出謀劃策,提供一些“招數”為一線教師做參考。
第一招:與孩子不做老師做朋友
教師在學校習慣性地做權威、當老師,這種做法在學校是合適的。可是如果教師家長回到家里仍然以教師的面孔出現,會導致孩子面對老師的緊張情緒得不到排解,有可能會使孩子的大腦發育、心理發育受到影響。
所以,教師家長在學校要嚴格履行自己作為教師的職責,但回家后應該立即轉變角色,變成一個溫柔賢惠的好媽媽、開朗愛玩的好爸爸,要做孩子的朋友。
第二招:讓孩子充滿活力
一般來說,教師的生活方式較穩定、且清靜,這種生活方式會把孩子的生活搞得太文靜、太規律、太清靜,降低孩子的生存能力。
所以,教師家長可以適當讓孩子參與較為激烈的體育活動,比如籃球、足球等,在強健體魄的同時,提高機體的運動平衡能力和反應速度;也可以給他們安排一些有挑戰性的活動,讓孩子保持活力。
第三招:培養孩子獨立人格
教師人際交往的圈子小,普遍單純且不善交際。這種生存環境對于教師自身而言無大礙,但對教師的子女而言,會在無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動空間,孩子的視野也會相對窄小。
所以,教師家長要改變這種狀態,一定從自身做起,要關注時代的走向,要創造機會讓孩子了解現實的不同層面,鼓勵孩子多跟不同層面的人交往,敢于在陌生的環境中確立自己的主張。這樣更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
第四招:引導孩子認識自我
有教育專家建議教師家長最好別把孩子放在自己教書的學校,因為孩子在自己教書的學校,勢必得到同事的照顧,孩子各方面都會順風順水,不利于孩子獨立人格的形成。
所以,教師家要幫孩子認識自我,然后實現自我,就孩子是否應該在自己教書的學校上學的問題,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一味的包辦。
第五招:兒女非圣賢孰能完美?
教師在學校會經常和優秀的孩子打交道,有時就會有意無意去贊美優秀的孩子。如果回到家,把優秀的孩子自己有問題的孩子對照,大多數孩子是不接受的。
所以,教師家長再回到家后,就不要把別人家的孩子“帶到”自己家中,不要把自己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這樣常常會讓孩子感到反感。
第六招:給孩子十二分的耐心
教師往往都有一種職業病,面對學生有足夠的耐心,而在面對自己孩子問的問題時,往往不能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說話。這是很普遍的現象,也在情理之中。
所以,教師家長回到家后要及時轉換角色,這樣就會有一種平和的態度,在面試孩子的問題時就會更有耐心去傾聽或解決孩子的問題。
這些都是很普通的“招數”,有句話說得好:招不在老,有用就好。希望這六個“招數”能為一線教師提供幫助。
關于課程服務或線上課程咨詢,微信關注“中教研教育發展中心”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