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剛老師認為均等化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我國重視素質教育,并旨在推動教育資源投入均等化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近日,一份“教育部發布《2016年全國百強高中》名單”的信息在網絡上傳播。但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發表聲明,稱教育部及其相關司局沒有開展過全國百強高中、高中排行榜等類似評選和排名活動,也沒有發布過此類信息。教育專家吳剛老師提醒社會公眾提高警惕,防止被此類信息誤導。
稍有判斷力的家長都可能會“識破”這個排名的真偽,因為在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的今天,教育職能管理部門不僅一直致力于推動教育資源的投入均等化,而且隨著各地減少和取消“擇校”改革的不斷推進,類似的排名可謂是與改革的大背景與主要主張完全背離。如果職能部門主動推出此類“榜單”,那還怎樣去說服人們接受不要擇校的理念呢?
教育部希望高中學校自覺抵制此類具有商業性質、沒有科學評價標準的評選和排名活動,潛心辦學,精心育人,扎實推進素質教育。可見,教育部的回應非常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社會上此類榜單與排名的本質,無論是學校排名還是各種競賽,其背后都是商業利益的存在。
其實,除了此次的“百強高中”的“全國排名”,近幾年還在微信朋友圈流傳過全國知名小學的名單。同時,在一些微信公號上還流傳著各種版本的地方小學/初中/高中的排名文章。或許有人會說,這些排名并不是海市蜃樓,它們與現實情況較為吻合。坦白的說,這些榜單背后的利益相關方正是利用家長們的這些心理,推出榜單或是排名,有的是為了增加自己營銷類公號的閱讀量與粉絲,有的則是為了下一步的商業活動操作。教育部的及時回應非常必要,不僅幫助家長們抽絲剝繭,不盲從擇校,也進一步表明了教育體制改革的主要理念,即重視素質教育與特色教育(高中),并推動教育資源投入均等化,而不是對不同的學校厚此薄彼。
與此類排名相類似的,各種學科的競賽在大城市也非常普遍,數學與英語類最為常見,通常都會冠名為“全國”等名稱,因此也具有較大誤導性,許多家長們本著為孩子教育投資的想法紛紛報名參加,但是參賽的過程并不簡單,可能本地是初賽,復賽就要去京滬等大城市了,路費住宿費當然自理,甚至一些獲獎的孩子還可能參加這些機構的一些游學項目等,當然也是收費的。不排除一些孩子通過這種比賽能得到一定的鍛煉,但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也可能并無太大收獲,家庭為此付出了時間成本與不菲的費用。
無論是何種形式,一切以商業利益為目的的排名與競賽,都不應該任其不斷發展。教育管理者也應該花大氣力治理此類與教育體制改革不相符的商業行為。教育體制改革不僅僅只靠政策制度設計,也有賴于家長的教育理念轉變,比如淡化擇校思想,再比如針對自己孩子因材施教而不是出于虛榮心而從眾地參與各種競賽,讓題海戰術壓抑孩子的個性以及浪費家庭的資源。同時,地方的一些學校在現實宣傳中也不應再為自己不斷冠名各種“省級”或是“重點”之類的名稱,一些地方直接禁止了此類宣傳,但具體執行仍需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