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跡就是這樣誕生的,一家只有3.3平方米的路邊小吃店,年銷售額超過3億日元;一個剛成立十幾個月,只有13名員工的小公司,收購價為10億美元;一家普通快印店,也可以做成“中國資本市場風向標”;一家不過一兩百名員工的地方,小型制造企業,其擁有的技術力量竟能生產出“100萬分之1克”的粉末齒輪,占據全球70%以上的市場份額……農資界也有許多小的農藥公司,他們小而精,活的很滋潤。。。這里面有做葉面肥的,調節劑的,殺菌劑的,煙劑的廠家,銷售額在500萬至3000萬之間,真正的保持著基業長青。。。。.
大家普遍認為,通過規模經濟獲得成本優勢,進而掌握議價權,獲得更多市場份額,最終的馬太效應會讓勝利者遙遙領先,這是工業時代最廣泛的競爭邏輯。在許多創業者的經驗中似乎偉大的公司必然是“大公司”;似乎只有把公司“做大”,才能“做強”;似乎在商業計劃書中寫上“我只想做一家小公司”,是一件缺乏理想,甚至讓人抬不起頭的事情,或者是一種弱者的體現。。。農資界的很多老板都在追求大!大!大!其實你的資金資源,人才團隊,政府關系,核心技術,營銷整合能力,個人魄力影響力等等都與“大”的規劃相差勝遠,如果還硬著頭皮,打腫自己的臉往前沖,其結果是可想而知了。。。
事實擺在我們面前,在商業這片波詭云譎的汪洋大海中,在農資界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不存在永不沉沒的“大船”,只存在永遠的不確定性和永不沉沒的企業家精神和老板的靈魂——何為企業家精神???
大家知道,一方面,柯達、諾基亞這些曾經無比偉大的公司為何轉型難?真是因為客戶都能看到的市場趨勢,它們卻看不到嗎?難在人心,難在平衡,難在壯士肯斷其背的創業者勇氣。“大公司”真的就是“偉大的公司”嗎?
另一方面,一些商業巨頭重金打造的大項目,往往難以與小公司令人眼花繚亂的微創新相抗衡。我們看到的是,無數創業型的小公司保持著極強的戰斗力,創造出令人始料不及的“小奇跡”。當一個資源緊缺的小公司老板牢牢抓住僅有的幾根稻草,往往比兵強馬壯的大公司職業經理人更能體現出企業家創造奇跡的精神。
小即是大,快即是慢,無則是有,不爭就是大爭,。。。在這個以“大”為美的時代談“小公司”,也許顯得不合時宜。不過更小,意味著更專業、更迅速、更精確、更細致、更耐心,更容易起航,更容易調整方向…..以及,更容易照進現實的夢想。何不小而美?何不小而精?何不小而專?何不小而樂?
企業轉型,資源整合,資本進入,合作共贏,經濟商圈,搞開發區工業園。。。等一系列大手筆出現時,震動了一方,激情了一方,然而守住寂寞,靜心一事,精于一行,往往也是一種正道明智的選擇,也是一種正道成功。。。。
真的,做最好的小農資公司也是明智的選擇!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