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非標品電商的興起作為一個獨立的業態現象引人關注。非標品是相對標準品而言的,指沒有統一的衡量標準,產品特性和服務形式相對個性化的消費品類。例如農鮮產品和餐飲、旅游服務等,它們的品質很難用統一、明確的標準來界定;有的雖然具有統一的標準,但消費者出于個性化的需要,提出標準以外的特殊要求,例如定制家具。這類業務共同的特點是供需溝通和業務處理復雜,以往只能限制在較小的范圍內開展,近兩年由于O2O模式盛行,借由電商形態使這類業務出現一種興盛景象。
非標品電商在業務內容上的探索也值得關注。由于非標品電商的發展擴大了電商服務范疇,并帶來新的希望,因而帶動了電商在內容上向新的領域挺進。例如百度去年通過業務重組,上線了“愛樂活”新版生活消費社區,專注于社會化生活服務,其中不乏正在探索的內容,譬如通過研究人們的生活情境和活動模式,向人們提供各種生活攻略和消費方案。
機會和需要克服的阻礙
從常規角度看,電商經營更適合于標準化的品類。非標品電商的興起,首先在客觀上是基于個性化市場需求的牽引,而主觀上經營者主動涉入更復雜的非標品業務,本質上是出于遠離競爭熱點,獨辟蹊徑的內在動機,它是市場的自我調適性和探索能力的一種體現。
非標品電商的機會主要緣于兩個方面,一是有市場需求的支持。從大的背景來看,社會需求越來越呈現個性化發展,近年來C2B模式在我國逐漸成為熱點,正是和這種市場預期有關。例如曲美的“反向定制”模式就廣受好評。曲美在網站上給消費者提供設計工具,讓消費者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想象定制自己想要的家具,再由企業下單生產。而北京公交集團將在9月正式上線的定制公交平臺也屬于此類,乘客可通過北京公交網提出出行需求,平臺方則根據乘客需求設計商務班車線路,乘客直接在線進行座位預訂及支付。
二是非標品業務具有一定的專業區隔性,形成獨立的細分市場,善加利用可以為自己贏得相對獨立的經營空間,成為一種有利的發展途徑。然而,就像大家都看到的那樣,非標品業務的區隔性源于它的復雜性,使之與常規業務不兼容而形成了特定的門檻。這種有利是以復雜性為代價的,它恰恰也是非標品電商自身道路上的阻礙。
一般來看,非標品電商需要克服兩個主要問題:一是供需溝通上的障礙,二是供應保障上的困難。前者是由于缺乏統一的衡量標準,以及業務過程存在交流和體驗上的缺陷,在客戶需求確認和價值溝通上難以契合;后者是由于非標品的不規范性,以及很多非標品缺乏固定的輸出渠道,因而在品質和效率的保證、供應鏈組織和管理等方面帶來一定困難。此外,與后者相關的一個問題是,由于非標業務的不規范性,致使它在業務復制和擴張上存在先天的不足。
通往藍海之路
規劃價值鏈,在業務特性上構建核心能力
由于非標業務沒有現成模式,潛在問題多,因此更要完整規劃自己的價值鏈,尤其注意防止在供需溝通和供應保障上存在價值鏈盲區。
在市場經營環節,不少電商謀求兼容性,而非標品電商則要謀求在自己的細分市場縱深發展,通過對市場的深度開發和高占有率來贏得業務規模。這就要由內部價值鏈予以重點明確地支持,要通過價值鏈規劃格外關注,如何在電商形態下就自身業務同客戶進行有效的價值溝通和需求確認,以及根據客戶需求和自身專業在非標狀態下的各種情況如何保證可靠供應,并把自己的核心能力準確地構建在自己的這種業務特性之上。只有這樣,才能讓這種非標品電商業務的固有門檻,成為對己有利而限制他人的手段。
在業務組織上,不同的電商應注意不同的側重點,一般來說,中介型電商是介入實體企業和終端客戶的供需關系,因此關鍵是找準自己在業務鏈中的獨立地位;供應商自營型電商是在實體運營的基礎上開辟線上營銷渠道,重點應是做到線上線下渠道協同;而電商自營業務因為原來缺乏線下實體運營基礎,更需要重視的是線下支持和供應鏈的組織與管理。
優菜網是一個面向社區的生鮮蔬菜銷售電商,它提出“像送牛奶一樣送菜”的服務模式,每天將客戶網上訂購的蔬菜打包配送放進客戶家門口專用的小箱子里。這種方式在小區試驗中很快得到認可,并得到200萬元風險投資。但在正式上量運行中,出現供貨方不能按有機蔬菜供貨的問題,在改賣普通蔬菜后由于在采購、配送中不能保證蔬菜品質,顧客收到的菜時好時壞,導致顧客紛紛流失,經營難以為繼。從表面上看是供應鏈的問題,但實質是經營者和戰略投資者對生鮮蔬菜非標業務特性的失察。在對該業務潛在問題的把握和處理,以及客戶價值和需求的溝通方面,既看不出事前的特別關注和準備,也看不出運行中設置的針對性措施,這就相當于把非標品當作標準品來賣。
遵循業務本質,采取適宜的電商模式
非標品電商在O2O模式的基礎上,至于選定怎樣的交易對象和雙方關系,應是由業務內容和經營策略決定的。因此從當前角度看,有三種基本的非標品電商模式將同時存在:1.O2O+B2C(或B2B)模式;2.O2O+C2B模式;3.O2O+方案型電商模式。
這三種模式并非偶然,“1”是以傳統的企業主導方式為基礎,適用于可控性較好的產品,如中國零食網的一些小食品雖屬非標品,但稍加控制就可使其品質無明顯差異,該模式運行比較便利,但所附加的競爭力和自我保護性不強;“2”適應了消費個性化的潮流,這種方式主要用以進一步挖掘客戶需求,深度開發市場,但需要具有良好的生產組織效率上的保證能力;“3”代表著近10余年來產品服務化轉變的經營趨勢,這種方式用于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以提升競爭力和客戶黏性,它需要企業具有較全面的服務能力。
方案型電商中比較典型的是科通,科通基于自己優良的供應鏈資源和技術支持能力,利用“科通芯城”在線平臺,面向全國客戶進行供應信息和應用技術信息的溝通互動,線上線下協同向客戶提供相對于各種整機的技術組合方案、元器件應用技術信息和配套供應等服務。
非標品電商應根據業務性質、市場供求關系和競爭情況的需要,以及自身條件和業務策略來選擇。
客戶需求管理與輔助標準化
非標品電商要確保服務好客戶,贏得市場,應把客戶需求管理當作一個專門問題對待,從流程和業務方法上尋求對客戶需求進行有效地溝通、引導、確認和保證。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恰當管理客戶預期,顧客對產品或服務保持恰當的預期,才能產生有效的業務需求和顧客滿意度,它的一個基本原則是主動明確服務內容和結果,引導客戶將期望界定在恰當范疇,或在一定的限制內提出個性需求,在非標業務中,這需要借助一定的輔助標準。
非標業務并不是完全脫離標準,解決非標業務運作上的困境,一個重要的方法是輔助標準化。針對非標品類,企業可以進行一定的規格和品質上的劃分,在產品構成上可以進行局部或分項標準化。標準化管理有一個方法叫V-S分離法,就是在非標準產品中找出標準(Standard)和非標準(Variation)的零部件,在非標準零部件中確定標準材料和工藝等。企業在管理上還應注意,產品越缺乏標準,越要通過流程標準化和作業技能標準化來規范和“整形”。用這樣的方式,把非標的不確定性影響降到最小,以利于市場溝通和內部運作,也利于業務的復制和擴張。從事非標業務需要懂得,標準化本質上是企業進行業務活動組織的一種溝通語言,如果缺少這種語言,就應通過其他辦法來彌補。這或許可以算得上是非標品經營真正的葵花寶典。
非標品電商從紅海走出,要到達藍海,中間需要突破地中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