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兼任中國老教授協會邊緣科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名中醫學術研究會副主任委員等職。
臨床診療經驗豐富,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的難治病癥、過敏性疾病,對精神躁狂抑郁癥、焦慮癥、恐懼癥,對婦女月經病、更年期綜合征、以及心理因素所導致的奇病怪癥的治療,尤有獨到經驗。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黃帝內經》
本報實習生 貢曉麗
“高明的醫生,不是等到疾病已經形成了,才采取治療手段,而是在疾病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就要預防。高明的國家管理者,不是等到禍亂或戰亂已經發生了,才采取處理或鎮壓的手段,而是在禍亂戰亂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就防患于未然。病已經形成了,才去治療,禍亂或戰亂已經發生了,才去處理,這就像口渴了才開始打井,要打仗了才開始鑄造兵器,這不就太晚了嗎!”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郝萬山,向記者解釋《黃帝內經》中“治未病”的
養生智慧。
養生啟動要趁早
從
健康,到亞
健康,到疾病、衰老,直至死亡,這是生命的自然流程。“新生命形成的一剎那,就是衰老的啟動,有開始就會有死亡。”郝萬山認為
養生是從生命開始就應該開始的,“年輕人將關注點過多放在事業愛情、錢財名利之上,不注意保護身體
健康和心理
健康,其實
養生不應該只是老年人的事情,而應當是從小就開始的事情。”
在2009年衛生部發布的中國居民
健康素養調查中顯示,我國居民具備
健康素養的總體水平僅為6.48%,所以對國民進行
健康素養的教育十分重要。郝萬山引用世界衛生組織《保健大憲章》中的話說:“
健康,不但是沒有疾病和過度虛弱的癥狀,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也就是說,
健康包括了身體
健康和心理
健康兩個方面。
“身體
健康包括沒有生理性疾病和遺傳性疾病,心理
健康包括有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能夠正確對待外界的影響、處于內心平衡的滿足狀態。”郝萬山詳細介紹了
健康人的標準后,還說:“心理
健康的失調,常常會影響生理機能的失調,
養生應該從養心開始。”
“曾有位失眠的患者,失眠的原因是,看到網上稱贊他的,就興奮得睡不著覺,看到詆毀他的,就生氣得睡不著覺。如果不上網看網民對自己的評價,就坐臥不安,惦記得睡不著覺,這就是不能正確對待外界的影響。”對待這類病人,郝萬山通常的建議是:“走你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只要無愧我心。”要練成“少心沒肺”的本領,凡事莫掛懷的心胸。
調節機能是關鍵
郝萬山認為人體
健康的保護系統,就是與生俱來的“自我調節機能”。“人體的自我調節機能,具有自動優化的調節能力。在內調節各器官之間功能的協調性和穩定性,并對病變進行修復和康復。在外調節對環境的適應性和順應性。這就是
健康的保證。這個機能也包括了西醫所說的免疫系統。”
養生要從解放、保護、促進自我調節機能入手,凡是抑制、干擾、消耗、破壞自調機能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都應該避免。
“負向情緒會干擾抑制自調機能。”郝萬山舉例“酒逢知己千杯少”:“人精神愉悅時,肝臟大量分泌酒精脫氫酶,將酒精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不高興的時候飲酒容易醉,因為自調機能受到負向情緒的抑制,于是肝臟就極少分泌酒精脫氫酶,正應了"以酒澆愁愁更愁"的說法。”
違背自然規律和生命規律的生活方式,就會過度消耗自調機能。“大自然有了春暖夏熱秋涼冬寒的自然規律,植物才有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生命節律。順應這個規律,就能很好地完成生命的輪回。大自然有了晝夜之分,人就有了覺醒和睡眠、興奮和抑制的生命節律,黑白顛倒的生活,長時間肯定會增加自調節機能的耗損。”
由于生活
壓力和年齡的增長,自調機能也會逐漸衰退,這時就要采用激發鞭策自調機能的辦法來維護
健康,適當的運動就是激發鞭策自調機能的好方法。此外刮痧、拔罐、按摩、針灸等,同樣是鞭策自調機能,使其煥發活力的手段。
防御外邪,預防傳染病,減少外來各種致病因素對自調機能的直接傷害,當然也是
養生的一項重要內容。
郝萬山生動地比喻說:“修心養性是給自調機能解籠套,順應規律是讓自調機能走熟道,不斷鞭策是對自調機能激活力,防御外邪是為自調機能遮風雨。這就是
養生的四大要點、四大法寶。四要都做到,
健康才有保。”
心靜身動是秘訣
“長生沒有靈丹妙藥,沒有任何一種食品或藥品可以作為通用的
養生保健法寶。”因此郝萬山并不推薦
養生食譜或保健藥品,而是強調“心要靜,身要動,營養不過剩”就是
養生的秘訣。“心要靜,靜能生慧,用智慧去處理錯綜復雜的工作生活中的種種事情,就會游刃有余。動能生陽,只有陽氣通達,氣血流暢,各個臟腑的功能才能達到協調和旺盛。營養不過剩,才能預防高血壓、高血脂、痛風、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發生。”
郝萬山強調,日常生活工作要保持四種狀態,這就是愉悅、專注、放松、理智,這樣工作8個小時,就等于健身養心8個小時。時時要做到四樂,這就是助人為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和沒樂找樂,“境由心造,樂由心生,人生就像面對一面鏡子,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只有保持樂觀開朗的心境,
健康才能回報我們更多的精彩”。
雖然身為醫生,但郝萬山總是希望人們不要生病,將
養生防病的要領和人們分享。看到人們在心靈的痛苦中掙扎,郝萬山總勸導他們:“解放心靈首先要放得下,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即是回頭。聰明反被聰明誤,所以難得糊涂,糊涂難得,大事清楚,小事糊涂,自己不要給自己
壓力,不要確立難以達到的目標,就能解放自己的調節機能,就會獲得
健康。”
“道家講靜心,易學家講洗心,儒家講正心修身,佛家講明心見性,這些不同的學術流派,都強調
養生重在養心,養心的法寶早已融匯在先人的
養生智慧中。”要涵養道德,提高覺悟,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看得遠才能胸懷寬闊。只有道德高尚,胸懷寬闊,才能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這就是郝萬山行為處世的原則,也是其修身養性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