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如何學胡雪巖?
孟小崴 何焰
在初梅時節一個綿綿細雨的日子里,我再度去觀光了胡雪巖故宅。胡雪巖的故宅占地10.8畝,建筑面積5800多平方米,從外看象很平常的大戶人家,但內部卻極盡奢華,一步入胡宅,迎面就是約200平方米的正門和轎子廳,群體梁架結構的用材,真就比故宮還要講究,用的全部都是古銀杏木。轎廳擺放著胡雪巖當時的兩頂四人官轎,都是用上品楠木做成,對照現在的尺度,這兩頂官轎至關于勞斯萊斯了!站在廳堂之中,不難讓人想象得到當年胡家車水馬龍、高朋座滿、笙歌燕舞的富貴榮華情景。府第里中軸區的待客議事區,西側的觀賞嬉戲的園林區,東面的為家人的生活活區,格局分布有致。十三樓、芝園和眾多的亭臺樓閣、小橋流水、明廊暗搞建筑,多數構想巧妙。尤其是裝飾的磚雕、木雕、石雕、灰雕,琳瑯滿目,無品不精,遠非通常所謂“雕梁畫棟”所能描繪。至于所用的木質建筑材料,包括梁、柱和屋內的隔扇裝飾,用料之考究,除了皇宮,恐怕很少有與之匹敵者;舉凡紫檀、楠木、銀杏、南洋杉、神州櫸、紅木等等,幾乎成了高檔木料的展覽會展。再往里觀光,正廳的“百獅樓”,因在紫檀木欄桿上雕有100個獅子而得名。正廳中央擺放著三張宴席桌,全部是用上品的紅酸枝制成,聽導游介紹這里是胡雪巖歡迎高級官員的處所,每張桌子都價值我國法定貨幣五百萬元以上。整個觀光過程,這種使人驚訝的財富處處可見:許多裝飾和家庭用具都是當時世界上最進步先輩最昂貴的,整個胡雪巖故宅還融合許多西方的設計和布局,可以說就是一個由大變小的皇宮,據預計如果按胡雪巖當時的建筑工藝、裝飾質料和人工費用,擺設的名人書畫,對應今天可比價格梗概一億美金,可以與比爾蓋茲的世界第一豪宅媲美!
為什么胡雪巖死后不到十年,其家道迅速敗落,其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胡雪巖活著的時候積累金錢富可敵國,可以或許建起恁地一棟價值過億的豪宅就可見其財富之巨大;但很諷刺的是,就在胡雪巖死后不到十年,其子孫就將這棟豪宅抵押給別人了(大學士文煜)。即使按照神州富不過三代,通常家道敗落也在第三代手上,需要數十年。而胡雪巖敗家卻僅僅九年就一敗涂地,這個敗家的速度也算是世界紀錄了。以胡雪巖恁地優秀的商業基因卻后繼無人?究其根本原因,是胡雪巖根本沒有培養出接班人,之以是培養不出接班人,是神州農業文明中培養出的商賈缺乏正確的財富觀。財富觀是對金錢的意義和價值的認識和理解,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財主式的財富觀,錢是私人揮霍享受的財產,用于買靚車,建豪宅、養妻妾之類的“消費”,這時無論財產是數億之巨,都只是收益罷了。第二階段:錢是作為企業發展的資本,企業家拿錢最大化地闡揚個人能力,辦企業、兼并收購企業、從競爭中使成為事實自我價值;大部分神州企業家都處于這個階段,胡雪巖的履歷是對這兩個階段的最佳演示!第三階段:財富的社會化階段,對于富豪來說,他已思考財富的意義和價值,財富是屬于全社會,不是為了個人政治資本而被迫參與社會慈善,而是發自內心地感謝蒼天的恩賜。超級富豪洛克非勒在其54歲時,因巨額財富并不能為他贏得社會尊敬,差點自殺前,終于領悟到恁地一個理念“上帝是冀望他造福人類、而不是私人享受才賜賚他金錢”,于是洛克非勒在晚年全心于慈善,創辦了洛克非勒基金、芝加哥大學、洛克非勒大學,終年98歲,他死前說“上帝通過慈善之手讓我獲得了45年生存的年限,并且賜與了我尊嚴和愛”。當今世界首富比爾蓋茲在2003年就立下遺囑,將價500億美金的財富全部捐獻給社會,給孩子只留下3000萬美金和價值一億的豪宅,98%的財產奉獻給社會。世界第二富豪巴非特也將其99%的財產捐獻為貧困學生提供獎學金,計劃生育方面的研究基金等。胡雪巖如果與洛克非勒、比爾蓋茲比較,在商業成就上,三者不相伯仲;但論對社會和人類的貢獻,洛克非勒、比爾蓋茲有非常偉大的成就—教育、疾病療治,胡雪巖卻乏善可陳;論對后世的影響,洛克非勒、比爾蓋茲構成人類一個個高尚的符號和代名詞,而胡雪巖留給我們的只有可惜!胡雪巖的家道敗落是缺乏及格的接班人,而這種缺乏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是神州商賈缺乏正確的財富觀。現在很多五六十歲的企業家面臨企業最深刻要命的疑難題目:就是缺乏及格的接班人。如何培養接班人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本文所探討的,胡雪巖征象對所有想學他的人一個啟示,培養接班人起首必須培養正確的財富觀,這是一個傳家的精髓;如果不能給自己和后人樹立起正確的財富觀,那末絕大部分神州企業家都會應驗卡耐基那句話:“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在胡雪巖故宅的名人留言中,有一幅意想不到的墨寶,寫得很意味耐人尋味,題詞是這樣的:“胡雪巖故宅,見雕梁磚刻,重樓疊嶂,極江南園林之妙,盡吳越文化之巧。富埒貴爵,財傾半壁。古云,富不過三代。以紅頂商賈之老謀深算,竟不過十載。驕奢淫靡,忘乎以是,有以致之。可不戒乎!-- 朱镕基二00二年蒲月偕夫人及愛女于胡雪巖故宅”
胡雪巖的商業集團與“胡慶余堂”的啟示
胡雪巖平生賺錢賺得一塌懵懂。他經營的產業,廣及生絲、食糧、茶葉、房地產、藥鋪、寺庫、錢莊、軍火。可以恁地說,當時最賺錢的生意,他幾乎全都席卷了。盛極時,他的商號遍及全國,資產有白銀2000萬兩、良田萬畝。按照現代管理學的說法,胡雪巖商業集團可是說是在多元化經營方面獲得巨大樂成,但今天你想在杭州找到胡雪巖商業集團曾經經營過的企業的話,所有人都會告訴你去——胡慶余堂!為什么胡雪巖龐大的商業集團今天只剩下胡慶余堂?為什么其他的產業都隨著胡雪巖的死去而消亡?這里有一個有趣的征象,胡雪巖是最先使成為事實其商業標準樣式多元化的:貿易(生絲、食糧、茶葉、軍火)、房地產、金融(寺庫、錢莊)、工商企業(藥鋪—胡慶余堂)。許多企業家對胡雪巖的崇敬在于他能在短短三十年能打造起恁地一個商業帝國,并且樣樣賺錢,是多元化樂成的典范。相比之下,歷史上曾經叱咤風云的晉商、徽商,生意做得再大,也都只在一兩個行業樂成,如山西商賈開錢莊,安徽商賈做貿易和流通。現在許多咨詢師都在爭論“神州企業要步入500強,到底應該采取多元化還是專業化經營?”。胡雪巖先生一百多年前不就證明,多元化是可以樂成的嗎!事實并非如此,當我深刻地研究胡雪巖商業集團的成長歷程和產業結構,我發現胡雪巖能從“一個錢莊小伙計到神州最大的官商”的商業傳奇,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樂成就是權利“尋租”,官商勾結,官商一體。晚清末年,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活動的萌芽和發展,現代意義上的尋租活動隨之滋生,胡雪巖式清楚地認識到金錢來自于資源,而最大的資源配置就是官僚集團,因此,要想富,起首就是要"官商勾結",進而"官商一體"。于是他所"勾結"過的官都是掌握當地最大的資源配置的決策者,有把持東南的何桂清(官至兩江總督),王有齡(官至浙江巡撫),其后又成為權傾朝野的左宗棠的心腹。胡雪巖真正騰飛就在于謀得一個參見左宗棠的機會,他帶去的見面禮便是十萬兩現銀,"報效軍中"。那末他的此類"尋租活動"最終又為他贏得了多大的實際利潤?左宗棠新疆平亂期間因軍餉不繼,委托胡雪巖在上海為他籌借洋款、購買軍械,胡經手六筆,借款總額一千七百萬兩,利息總計達八百萬兩,僅此一事,他個人就從其中凈賺約二百萬兩銀子。現實商業社會中,許多成名立萬的企業家,當初第一桶金恰恰就是某個帶領的批條,某個首長的招呼,拿到某種稀缺資源(土地、汽車、香煙、原始股票),一轉手就賺了;從歷史角度而言,他們能不打心眼佩服胡雪巖嗎?如果你循著這條思路去看胡雪巖的產業構成,貿易(生絲、食糧、茶葉、軍火)、房地產、金融(寺庫、錢莊),哪一樣不是依靠官府背后的權利資源支持(甚至壟斷經營)發展起來的?胡雪巖的商業帝國的經營不管做得多大多強,焦點都依賴著一個人——胡雪巖。更精確地說,是依賴整個官僚集團對胡雪巖的某種程度的信托和相互哄騙。因此,一旦這種聯結這層瓜葛的焦點鏈子掉了(左宗棠之死),胡雪巖商業帝國也就轟然傾倒,其實胡雪巖商業集團根本不存在什么多元化,只是權利資本和商業資本結合在一路謀取利潤最大化的時候,通過多種形式體現出來罷了。在商業紀律里,多元化經營背后必得有一套業務戰略和節制體系。有人做過計數,發現大約80%左右選擇多元化經營的公司,都以掉敗而告終。如果真要發展多元化,GE是一個樂成典范;GE在多元化樂成經驗中最著名是GE“既保持大公司的實在的力量,又保持小公司的靈活機制”,這是思想層面的學習GE。在操作層面上,GE有一套精心打造的“業務運營系統”,說白了,就是一套非常強大的執行力系統。GE是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做到了“思想和行動的同一”,才獲得了多元化的樂成;而神州企業家要想謀求多元化,就要從頭(戰略思維)到腳(執行力)去學習GE。胡雪巖在這點上,根本沒有遵照過商業紀律,掉敗也就是肯定是的。我們再回頭談談胡慶余堂,為什么它是碩果僅存的呢?道理非常簡單,胡慶余堂的經營一直是靠自己的誠信經營和服務質量生存,(官府可以通過強權政治和指令,農民養殖蠶絲和種的食糧買給誰,誰有資格經營錢莊,誰能拿到土地開發房地產;但沒權指揮老百姓到哪里看病,到哪里抓藥);在胡雪巖的商業集團中,胡慶余堂是唯一充分參與市場競爭的;胡雪巖掌握的權利資源幫不上太多的忙,胡慶余堂天然也就要依照商業紀律辦事,如誠信、質量、關注客戶,因此它最終成為百年老店。
如何反思胡雪巖?把企業做大、做強、做久!
任何人都有其歷史使命和時代局限性,胡雪巖如果當時不選擇“官商勾結,官商一體”,他可能永遠是默默無聞的錢莊小子?胡雪巖演示給我們的是,亂世的生存法則?成長中如何充分整合政府和社會資源?如何將資源轉換為財富?改革開放二十五年以來,很多企業家履歷過胡雪巖的履歷,感同身受,讀一讀《胡雪巖傳》,的確思路萬千,贊同、佩服,更多的是尋覓答案,尋覓適合自己企業發展的標準樣式。但是,我想說,胡雪巖的樂成是不成復制的,為什么?起首,我們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其偉大在于,加入WTO,我們終于打開思想的國門,將我們的思想、將我們的政府、將我們的企業,真正去面對世界的競爭,去與最強大的競爭對手競技。簡單而言,2002年前的神州還是一個骨子里還是傳統的農業文明國家。2002年后,神州必須邁向工業和科學文明。影響神州企業思維最重要的轉變,是經營理念的轉變。說企業管理,現代企業管理的焦點是科學管理,而神州古代傳統企業管理的焦點卻是倫理管理。在傳統企業里,人與人的瓜葛不是雇主和雇員的瓜葛,而是師傅和徒弟、店主和伙計的瓜葛,又或是宗法、血緣等瓜葛。倫理文化在傳統企業中占據了主導地位。胡雪巖的焦點資產——錢莊,是一種神州古來的商業形式。錢莊肯定競爭不過銀行,胡雪巖也斗不過洛克菲勒。說得好,總結了近代史神州的掉敗,就是沒有——與時俱進!其次,現代企業制度挑戰傳統的權謀文化。胡雪巖是深刻理解了神州官僚集團文化,也認真學習了西方文明,他以為調治這種矛盾的解決要領,就是“權謀”,也就是當遇到商業資源沖突的時候,最有效的手法就是“以民制夷、以夷制官、以官制民”,之后通過扮演中間協調者,獲得利益最大化,這是一套尺度的權謀術。胡雪巖權謀更多地是逗留在戰術層面,對企業的現實指導意義不大。因為要把一個企業做好,不僅要學習戰術疑難題目,更重要的是上漲到更深層次,即思想領域的層面。臺灣、香港、西方稱之為理念,用毛澤東的話來講就是思想路線決定一切。但胡雪巖的做法仍然被許多企業家效仿,只不過體顯露原形式不一樣罷了。胡雪巖其實是靠對人的投資起家的。當時他在杭州一家錢莊當學徒,閑暇時常到相近的茶館聊天。在那里他看中了一個名叫王有齡的落魄書生,他覺得這個人很有才華、前途無量;又打聽到這個書生本可以進京謀官,只是沒有錢。胡雪巖問他需要多少錢,書生說梗概需要五百兩。這時錢莊剛好有一筆收不回來的爛賬,于是胡雪巖想方設法把這筆錢收了回來,并借給了王有齡。結果,胡雪巖給店主炒了魷魚,從此漂泊陌頭,因為五百兩銀子至關于他十幾二十年的薪俸。王有齡當官以后,返回來把落魄的胡雪巖找到了,他說我幫你發財,并準備風風景光地把當初的五百兩銀子還給錢莊,出一口氣。但是胡雪巖說不行,他讓王有齡悄悄地把錢還了。就是這件事情,使得同行對胡雪巖的評價很高。還有個故事講的是胡雪巖用人。他做藥草生意時,手下一名采集購買員錯把豹骨當虎骨進了貨,并且數量不少。剛提拔的副手直接向胡雪巖打了個"小陳訴",胡經查實后即令全部銷毀。為此賣力進貨的正手準備引咎辭職,胡雪巖作了兩個決定。起首,拍拍這個正手的肩膀,說忙中出錯,在所難免,以后小心就是了;之后把那個告密的人開除了。他說,如果出了疑難題目,就應該直接向店主匯報,而不應該從背后打小算盤,不然很容易把生意搞垮。胡雪巖是有他的經營理念的,要么他不成能聚集那末多人,也不成能"富可敵國,資產半天下"。第一個故事說明胡雪巖有投資家的眼光。第二個故事說明企業里的每個人都應該保持善意的起點,不該當把壞的東西傳續下來,另外還包括了儒家文化中一直強調的東西,就是注意性情和藹。深層次來講,胡雪巖一直都在很惡劣的商業環境下生存,可以或許生存并且樂成的商賈,一定是把某些東西闡揚到了極致。權謀對于胡雪巖來說是一種生存方式!胡雪巖樂成是因其個人本身擁有一些基本層面的東西,比如說誠、信、德,他順從了,在他所處于的那個混亂年代,能堅持這種基本商業紀律,是難能可貴的。我們現在的時代,商業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做企業就象跑一場馬拉松接力賽,一場沒有終點,永遠存在起點的馬拉松!企業家就是一個馬拉松選手,你從嬰兒跑偕老年,權謀能幫助你在一段路程率先,不能幫助你永遠率先;并且權謀又是完全屬于你個人的東西,它不能傳授,只能靠領悟和實踐;當你跑不動的時候,它也就掉效了。下一個接你棒的人,如果你只教過跑步的秘訣,但從來沒教授過跑步的基本功,那末他就不知道如何跑下去,不知道如何率先,或使蠻力,早早透支了體力,提前倒下。
一個企業家想自己企業永遠率先或不落后,必須從現在起頭練習兩個基本功:第一個基本功是遵照基本的商業紀律和價值公理,這是練身體基本素質;第二個是建立凝聚人心的價值觀,這是練習尋覓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