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軍生
文章來源:https://blog.sina.com.cn/nbkz
記得網上有個流傳很廣的段子,說每個門衛保安都是哲學家,每天會問人三個問題:你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那套用到會計上來,其實每個會計人也是深諳哲學的,會計亦哲學,不信我們看:①你是誰?會計對每個交易或事項進行確認時,要決定進哪個會計科目,編制報表時填列哪個項目;②從哪里來?資產負債表的右邊資金來源說的錢從哪兒來;③到哪里去?資產負債表的左邊說的錢到哪兒去了,進入什么資產項目;④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會計各個項目的貨幣計量金額反映了每個項目價值;⑤平衡之道:大家經常說“出來混總是要還的”,而會計人員編制的報表也總是要平的。
老子《道德經》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span>
從道的角度來解讀會計,可將會計解釋為“錢”(貨幣)道,所有會計要素都是圍繞錢為中心的。“道生一”,由錢可衍生為資產,資產通俗地說就是企業能換成錢的東西;“一生二”,由資產從資產形態和來源兩個角度考慮,變成“資產=權益”;“二生三”,權益由可根據是債權人或股東提供的,分為債權權益和股東權益,變成“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三生萬物”,由這三個要素,加入動態會計要素,又可增加收入、費用、利潤等要素,每個要素還可根據需要再往下細分,譬如:資產→流動資產→存貨→產成品→手機→……,企業能貨幣計量的項目都可反映到會計體系。但所有會計要素中,錢(或資產)是最基礎最重要的,一個企業若沒有錢,就沒有營運的物資基礎,其他要素都不會產生。資產可理解為能變成錢的東西,負債是需要還的錢,股東權益(凈資產)是企業自有的錢減去需要還的錢還能剩下歸股東的,收入是錢的凈增加,費用是錢的凈消耗,利潤是賺到的錢(或能變成錢的資源),現金流入、現金流出更是直接反映反映錢的運動。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在會計中,體現為復式記賬法的“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各項會計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利潤=收入-費用”、“凈流量=流入-流出”。資產負債表可視為企業的“負陰而抱陽”,資產為陽,權益(負債和股東權益)為陰,企業擁有或控制資產進行經營,但也背負著對債權人和股東的義務;“沖氣以為和”,說明各要素可相互轉化并又始終保持平衡。在復式記賬法中,借可視為“陽”,貸可視為“陰”,以后換個記賬符號亦未嘗不可。“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保谟涃~時,一項會計要素減少,另一項會計要素可能會增加,損益之道也體現在會計報表當中。
因此網友“@不作OUTMAN”說:會計之道、借貸之道、損益之道即陰陽之道、零壹之道、生滅之道。
總結起來,會計之道從靜態來看是“錢”道,一切項目都是由“錢”衍生出來的;而從動態來看,這個道即體現為“復式記賬法”(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它反映了錢的變化和運動過程,真正理解了這兩方面,差不多即可悟出會計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