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除了諸葛亮以外,徐庶也具經天緯地之才。徐庶開始輔佐劉備,讓本來狼狽不堪的劉備接連打了幾次勝仗。后徐庶不得已至曹營,但如同行尸,終身不設一謀。在三分天下最關鍵的一役——赤壁之戰中,整個曹營唯獨徐庶看破了孫劉聯軍的苦肉計、詐降計、連環計,把龐統嚇了一大跳,但徐庶感念劉備知遇之恩,并未點破,而是借故先溜了,致使曹操幾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后來對劉備至關重要的諸葛亮,也是徐庶直接推薦給劉備的。
劉備和曹操這兩個董事長,都十分希望得到徐庶這樣的人才效力。可是兩人對待徐庶的方式大不相同,導致結果也大不相同。
劉備“仁德布于天下”,名聲較好,徐庶受其感召,主動來投。先以言語相試,見果然“仁德及人”,便傾心歸附。劉備“拜”徐庶為軍師,凡事請教,言聽計從,與曹軍對戰,連戰皆捷。
曹操知道后,羨慕得不行,于是聽從程昱之計,派人賺徐庶老母到許昌,希望徐母修書招降徐庶。不想曹操被徐母“雖托名漢相,實為漢賊”之類一陣痛罵,要不是被程昱勸住,早將徐母拉出去殺了。程昱用計賺取徐母筆跡,以徐母的名義寫了一封信送給徐庶,說因為你協助劉備謀反,我被曹操賺到軍中,孤苦伶仃,曹操還要對我用刑,總之苦不堪言,希望你趕緊來,要不然我恐怕活不了了。徐庶是個大孝子,看信后淚如泉涌,五內俱焚,只得前往曹營。
曹操單一個“賺”字,就不夠光明正大,何況后來被徐母臭罵之后,完全是用欺騙的手段誘使徐庶來附。我也不理解程昱怎么想的,這個人,很有頭腦,其薦賢之高義,讓人佩服。當曹操問“徐庶之才,比君如何”時,程昱答:“十倍于昱?!笨墒撬粫恢廊绱舜蟛?,且是用計賺來就可以用的?
再看劉備,知道徐母被軟禁的情況后,就好像自己的母親遭難,大哭說:“子母乃天性之親,還有什么說的?你去吧,不要擔心我,等你和老夫人相見之后,說不定哪天我還能得到先生指教。”
孫乾悄悄的對劉備說:“徐庶在這里這么長時間,我們這里的情況他都知道,他去曹操那里,必然受到重用,這樣一來我們就危險了。如果你苦苦留他,他不能去,曹操必然將他的母親殺了,這時候徐庶為了給母親報仇,就會下大力氣幫助我們對付曹操。”劉備斷然拒絕,說我即便是死,也不為此不仁不義之事。
劉備與徐庶分別的時候,比熱戀中的情人還要纏綿難離。劉備先是請求徐庶,咱倆再聚一晚上,明天好好給你餞行。這一晚上,兩個人心里面都很難受,面對好酒好肉,什么也吃不下,“相對而泣,坐以待旦?!钡诙?,追出去大老遠,送了又送。直到后來,含著眼淚,凝望徐庶遠去。一片小樹林阻擋了視線,劉備說,我一定要把這片樹林全部砍了。別人問為什么?說因為它阻擋了我看元直(徐庶字元直)。分手時劉備說的那些話,更是叫人感動。說我福緣太淺,不能與先生相聚,沒有辦法。你走了以后,干脆以后我也退隱山林算了,什么都不想干了。你去那邊,好好的干,希望你將來成就一番功名。你這一去,天各一方,也不知道哪天才能相見!我想要是劉備拿這些話追女朋友,天下能抗拒的女人恐怕不多。
劉備的言行,誰見了不感動的稀里嘩啦?因此徐庶當即表示,我是因為母親的緣故不得已才去曹操那里,以后即便是曹操再怎么逼我,也“終身不設一謀”。走了一段,又趕回來,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而且不顧憂心如焚,還專門繞道去諸葛亮家里推薦劉備。
在公司治理過程中,得人、用人,也是一個難題。這個問題太大,這里單討論人的監督問題,以及跟監督相關的企業產權、激勵問題。
經濟學認為,人總是很理性,一有機會,就會偷懶。因此,公司治理和企業管理中的激勵,就是想方設法讓人不偷懶。為了不讓人偷懶,怎么辦?就是找一個人來監督想偷懶的人。
這就涉及到一個監督的難易程度的問題。比方說,一個企業里面有兩種人在工作,一種人在月光下工作,一種人在樹蔭下工作。哪種人更好監督呢?當然是月光下工作的人比較好監督,因為他做什么,做得怎樣,一目了然。而樹蔭下工作的人,他做什么,做得怎樣,不容易發現。
企業中,越是高層次人才,越難以監督。比如做策劃的,做決策的、做研發的。徐庶就是典型在樹蔭下工作的人,除非讓他真正的想去干,你無法監督他。他平時不出主意,曹操沒有辦法。他看出了敵方計謀不說,曹操更沒有辦法。你總不可能規定,所有謀士,今天必須出一個主意吧?。而且即便是出了,主意的質量好不好也不好評價。
還有,組織中個人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也就是說,某些人的勞動嚴重影響其他人的勞動成果。這種人最需要激勵。古時候打仗,一個士兵功夫不好,對他人影響不大,一個將領的能力會影響到他帶領的全部人馬,而像徐庶這樣的軍師,其工作質量影響到全軍的命運??墒窃绞侵匾娜耍O督起來往往也是最難的。
還有,監督別人的人怎么監督呢?比如普通職員由主管監督,主管由經理監督,經理由總經理監督,總經理由董事會、監事會監督??墒?,董事會、監事會成員由誰來監督?由股東監督。
為什么股東可以不用監督?因為人們發現,當人為自己工作的時候,是最不偷懶的。比如個體戶,不用別人監督。因此應該給最后監督人以產權,也就是剩余索取權,除去合同權益,除去費用,企業賺的錢全部是股東自己的。因此股東最有積極性讓企業經營好。
讓企業所有的員工都成為股東,讓他們都不用別人監督就好好干活,行不行?不行。有兩個原因。其一是搭便車的心理,反正我就只那么一點點股份,干得好,我也有,干不好,我損失也不大。當大家都這么想的時候,企業肯定干不好。另一個原因,那些在樹蔭下的人,非常重要,可是他們偷了懶,別人發不現,而他們的剩余索取權跟月光下的人是一樣的,他們沒有必要努力干活。過去我們國家的大鍋飯之所以沒有效率,就緣于此。
因此,應當讓最不好監督的人和最重要的人成為股東,享有剩余索取權。其他人享受合同權利(比如按約定給報酬)。比如,承擔企業決策的人,掌握著企業必須的知識產權的人,掌握企業在別的地方無法采購的某種資源的人,應當享有企業產權,而搬運磚頭的人就不必。
這也可以解釋以下現象:
古時候打天下,想當皇帝的人,對謀士和高級將領說,你跟著我好好干,將來我們“共享富貴”——這種富貴子孫還可以世襲,這里面隱含著剩余索取權的意思。而對普通士兵,用賞銀就可以使其賣命。
股票期權往往在高科技企業推行,而不在勞動密集型企業推行。因為知識型員工不好監督。
素質要求高、勞動更具有創造性的律師、會計師,由于每個人都好比在樹蔭下工作,因此采取合伙制,每個人都是老板,自己監督自己。
現代企業管理,尤其是知識密集型企業,非常注重所謂的企業文化建設,企業文化往往要讓員工具有使命感,要有主人翁的心態。為什么?因為這樣可以減少監督成本??墒菍ㄖと?,企業文化建設往往沒什么用。
現在的國企,之所以問題很多,就是缺少監督。因為國企負責人都是在樹蔭下工作的人,而且十分重要,但是他們缺少監督。國資委行使監督權,可是國資委的人誰監督?享有剩余索取權的股東呢?股東是全國人民??扇珖嗣裥惺箤蟮谋O督權了嗎?顯然無法行駛。行政官員的腐敗,也是如此,因為最終沒有一個有效的監督。古時候,皇室擁有剩余索取權,他們可以監督。西方實行民主政治的國家,國民享有剩余索取權,當選的人(包括政黨)其實只有合同權利。國民手里面有選票,你不好好干,我下次不跟你簽合同了。
家庭成員的地位也是如此。在古時候,由于男人在外面掙錢養家,一方面屬于在樹蔭下工作,不好監督;另一方面男人的工作關乎全家衣食富貴,非常重要。因此男人在家里面具有股東(老板)的地位,擁有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將另文探討),可以發號施令,可以三妻四妾?,F代社會,女人也在外面工作,其監督難度和重要性跟男人沒什么兩樣,因此要講男女平等。
當然,本文引用劉備、曹操和徐庶的故事,主要借此說明不同的人才監督的難易不同,監督方式的也不同。至于后面談到的股權問題,跟故事不是簡單相關的。曹操和劉備對徐庶的區別,不單是股權問題能說明的。
(劉國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