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2月,思科系統公司在美國成立,創始人是斯坦福大學的一對教師夫婦,計算機系的計算機中心主任萊昂納德·波薩克(Leonard Bosack)和商學院的計算機中心主任桑蒂·勒納(Sandy Lerner),夫婦二人設計了叫做“多協議路由器”的聯網設備,用于斯坦福校園網絡(SUNet),將校園內不兼容的計算機局域網整合在了一起,形成一個 統一的網絡。
二人創立思科在他們的起居室里,用他們的信用卡進行信貸融資。這和絕大多數中國的情形不同:中國的企業注冊有著冗長困苦的過程,信用卡的控制也極為苛刻。另一方面中國的企業家夢想和他們的傳奇故事是相同的,通過白手起家,成為百萬富翁。(如何解決啟動時的注冊和信貸問題我有一篇草稿尚未完稿,日后會公布)
回到當時的美國。由于不同網絡設備廠家采用的網絡協議,每個公司都要推廣自己采用的協議,沒有公司愿意為其它公司做路由器。在互聯網還沒有普及時,這個問題不大,因為一個 單位內部的網絡基本上會采用相同的協議。在 1984 年,互聯網還沒有興起,因此各個網絡公司如 IBM 并沒有注意到這種多協議路由器的重要性。而思科就在這個潛在的機會中生存并發展起來。(來源:谷歌黑板報:思科-互聯網的金門大橋https://googlechinablog.com/2007/12/blog-post_13.html)
波薩克和勒納后來結為了夫婦。夫婦兩人非常聰明而勤奮。在他們創辦了思科公司的一年前,即 1983 年,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NSF)剛剛投資建設了連接各個大學和美國幾個超級計算機中心的廣義網 NSFNet,即今天的互聯網雛形。當時建設 NSFNet 的目的是讓科研人員不需要出差到超級計算機中心就能通過遠程登錄而使用那些超級計算機。這和現在火爆的Twitter一樣,他們的發展借助了網絡的力量。思科借助的網絡力量是NSFNet,而Twitter則是媒體傳播網。
和絕大多數的企業家一樣,他們意識或者下意識的決定的奮斗方向,瞄準了一個有前景的市場。他們也同樣賦予了這次冒險的“意義”:“讓計算機可以自由通話”。然后,他們也懂得借助業已成功的產品、服務、品牌、傳播的力量成長自己??梢?,思科公司在創業伊始,就已經奠定了后來的卓越。正如《基業長青》所強調的事實,一個企業的卓越與否,和她創業伊始時的創始人基因有著莫大關聯。
不過,在這個過程里,很多事件并未被媒體提及。這里比較有名的事件是,夫婦所在的斯坦福大學(Stanford)差點扼殺思科的過程。這場爭斗在1986年達到高潮,中間復雜的爭端不再詳述。斯坦福路由工作組的一位成員說,事實上這項技術由千萬的或大或小的技術組成,沒有人能將它據為己有。但學校最終開明的同意思科將路由技術進行商業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