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笙
印象開臺
開-廣東開平,臺-廣東臺山,是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兩個縣,開平臺山地理上緊鄰,筆者父親出生在開平沙洲鎮附近的一鄉村,沙洲與臺山的白沙鎮僅約20米寬的小河分隔。開平臺山文化風俗語言也相通,使用獨特的鄉音“四邑話”(有時也叫“開平話”或者“臺山話”),開平是筆者的祖輩家鄉,不過筆者五歲就隨轉業的父親定居佛山,從小在佛山接受文化,對開平印象大多停留在回去祭祖和探親的浮光掠影以及從親戚口中的描述,本文以筆者所了解的開平討論開臺地區的僑鄉文化。
說到開平,大家的第一印象是開平華僑,據不完全統計,旅居海外華僑及香港、澳門、臺灣胞,約有75萬人,均分布在68個國家和地區,這比本地六十多萬開平人口還多,因此有內外兩開平之說,筆者三代內的家族親屬里面也有過半旅居海外。
第二印象是開平碉樓,2007年6月28日,“開平碉樓與古村落”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在新西蘭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得通過,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5處世界遺產,中國由此誕生了首個華僑文化的世界遺產項目。
第三印象就是開平人口傳的標識清晰的鄉音,筆者弟弟有一佛山土生土長的朋友,移民到美國加州后,沒學會英語卻學會了一口開平話,皆因他在那邊接觸的開臺人太多,耳聞目染也習慣了一些開臺的習俗。
開臺以僑成名,旅居世界各地的開臺人成就了開臺僑鄉之名,而鄉音鄉俗的傳承維系了旅居世界各地的開臺華僑和家鄉血濃于水的聯系,內外兩開平、六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廣泛分布的開臺人民群體,成就了世界聞名的僑鄉文化,在經濟全球化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探索如何用互聯網的思維,把僑鄉文化的弘揚和發展與開臺地區的經濟發展緊密聯系起來,聚僑成橋,幫助開平的經濟發展實現轉型升級。承筆者熟識的原佛山南海的父母官@樵山潮人 履新江邑大開微博問政之際,筆者不吝孤陋寡聞水平低下,以本文嘗試做一些探索。
經濟全球化時代僑鄉的機遇
華僑是一個文化和經濟交流的載體,廣大的海外華僑毫無疑問是開平臺山的一筆巨大的財富, 過去通訊交通都沒有今天發達,背井離鄉對于很多人不但意味著地理上的分離,更是現實生活與故鄉的割裂,因此,在過去的時代,開臺華僑出國了就像散出去的珍珠,要再聚合起來一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唯一能夠保持和故鄉鏈接的可能只是思鄉的情節和祭祖風俗的固守。當然抗日救亡時期是個例外,廣大華僑為抗戰爆發出了巨大的能量,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是民族存亡危機的特殊年代,愛國主義凝聚出來巨大的民族力量。而在一般和平時期,大家都忙自己的生計,夫妻尚且因兩地分居而離異,真要遠居海外的華僑為家鄉做些什么事情,除了富貴顯達之輩慷慨捐資,占開臺華僑大多數的謀生型移民是做不到的。
而實際上開臺外僑和家鄉的經濟紐帶一直沒有斷裂過,在開臺有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每個有海外關系的家庭每年都能收到一筆數額不菲的匯款收入,而現在遍布開平的一千多座精美的碉樓也是海外歸僑回鄉建造的,可惜這種來自海外的經濟收入和文化輸入并沒有能幫助開平走上經濟發展的快車道,相對落后的本地文化、滯后的社會管理和長期“出去闖世界謀出路”的頑固觀念,讓開平守著外有龐大的華僑資源,內有大好平原、水陸交通便利的良好地利條件也不能在珠三角地區獲得應有的經濟地位,還一直穩居欠發達的位置,特別在十年前,官場的腐敗助長了民風的頹廢,讓很多開平本地人守著海外匯款得過且過、貪圖享樂、不學無術、不思進取,這個很大程度上成為社會發展停滯的絆腳石。而很奇怪的是,很多在家鄉過得渾渾噩噩的開臺人,一出國就生龍活虎起來,吃苦耐勞、勤奮工作、熱愛學習,完全和在家鄉“一條蟲”的表現截然顛倒,不同水土養同一個人,居然有完全不同的表現,這確實是很值得開臺的執政者深思的問題。
今天隨著通訊的發達和交通的便利,特別是經濟和金融全球化,海外華僑完全可以通過網絡時刻關注家鄉事務,發揮文化和經濟交流使者的身份價值,為家鄉經濟發展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并且實現自己的價值和合理的回報,而海外華僑眾多的開臺地區,這無疑是經濟全球化巨大的發展機遇,如何構筑一個讓廣大外僑能隨時和家鄉連線、熱心為家鄉服務的低門檻的準入平臺,讓家鄉成為廣大外僑具有真實意義的精神家園,這毫無疑問是盤活廣大外僑資源,激發廣大外僑幫助家鄉經濟和文化的轉型升級的重大歷史性機遇。
在互聯網時代僑鄉可以怎么做
今天的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都已經繞不開互聯網,互聯網讓我們每個人都置身其中,在觀察世界的同時也被世界所觀察。因此,利用移動互聯網信息技術,構造一個吸引廣大開臺外僑心理回流的網上開臺精神家園,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實現鄉僑一體化的便捷通道,用移動互聯網技術來構造前文所說的讓廣大外僑能隨時和家鄉連線的低門檻準入平臺,可以做以下幾方面事情:
一,辦用開臺鄉音制作節目的網上電臺或者網上電視臺通過互聯網全球播出,開發支持國際標準手機APP的接收器,通過鄉音向廣大外僑時刻介紹家鄉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發展、讓外僑享受熟悉的家鄉文化,這無疑會對遠離故土、思鄉心切的廣大外僑的一個巨大的心靈安慰,也將是鄉土文化國際化的一個大創新之舉,隨著節目制作水平的提升,甚至可以達到當初香港傳媒業的市場影響力,當然,要先向國家廣電和宣傳主管部門申請允許用開臺話做節目制作的政策授權,不過我相信借此平臺如果能激發起用開臺話創造電臺和影視節目的熱情,必然對我國的文化產品出口獨辟蹊徑。
二,通過互聯網構造一個更容易讓外僑參與家鄉發展規劃,回家鄉創業的環境。應用目前已經很成熟的智慧城市相關技術,完全可以把地理上的開平搬到互聯網上,結合政府配套的一些落實政策措施,鼓勵有國際視野和經濟能力的開臺外僑參與家鄉事務,出謀劃策、獻計獻力、搭橋牽線、招商引資。
三,針對海外龐大的華僑老人群體,可以從軟硬件建設和配套政策上,想辦法吸引他們回鄉養老,安度晚年;另外可以利用互聯網通訊技術,讓他們能隨時和海外的親屬保持密切聯系,并用互聯網技術鏈接家政、醫療、購物、出行交通等日常生活所需,獲得無后顧之憂的照顧。這樣一方面可以給家鄉的相關服務產業發展帶來很大的商機,另外一方面也加強了外僑和家鄉的經濟聯系,在海外工作的子女親屬必然加多了回鄉探親的活動,這也給酒店等相關旅游產業帶來很大的需求。
四,為了短時間彌補開臺地區生活水平和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差距,可以運用互聯網開展跨境電商和相關物流產業,配套國際化水平的商貿地產和入口關稅優惠措施,讓歸僑回到開臺地區生活也不至于感受到巨大的落差,讓他們常回家鄉看看,多在家鄉住住,當然也愿意多在家鄉消費,這樣必然也能創造一些新的經濟增長機會。
五,通過互聯網技術開辦一些可以邀請海外或者外地高素質開臺人士參與遠程教育和技術交流指導活動,通過他們更高的國際化視野和科學技術水平幫扶本地人才團隊,解決制約地區發展的人才瓶頸問題。
當然,用互聯網可以做的事情還很多,而歸根到底也只有一條,就是通過以僑人為本的機制,打造開臺僑人向往歸根的文化的氛圍。
結語
俗語常言:“根深才能葉茂”,對于僑外的開臺人來說,鄉音是不變的情節,拜祖祭祖是不舍的信仰。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已經能有效地消除了地理上的藩籬,今天印度的Back office(后臺辦公室)服務產業正在利用互聯網和倒時差構造企業后臺外包服務的全球化交付的新產業模式,并且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如何利用互聯網凝聚龐大的外僑資源,用歸根文化把內外兩開臺的人民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成為一個全新的經濟和文化命運共同體,何愁開臺地區不能異軍突起,突圍而出,實現經濟和文化上的轉型升級?
(草稿于2014年10月26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