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近年來創新被請下象牙塔神壇后,破壞性創新成為一種新的潮流,在新新人類特立異行張揚個性被合理化后,破壞傳統也仿佛成為創新的必要條件,以至于很多人對創新的理解也走入了另外一種庸俗的淺薄和盲目的狂熱。
幾年前,筆者在一個規格不低的業界大會中聽到一位大咖級朋友提到一個觀點:“創新源于瞎折騰”, 當時筆者聽聞也未覺不妥,當時也感覺好像確實很多創新成就是瞎折騰出來的------哪些成功的創新者功成之前仿佛都經過不被別人看好的、孤獨而瘋狂、痛并快樂著的“折騰”的歷程,而如同黑箱未被打開前的莫測,這個難以為他人理解的過程就被冠以“瞎折騰”之惡名。
這幾年筆者斷斷續續地做了不少規劃性的工作,特別是這兩年逐步進入創客教育這個領域,越來越覺得“創新源于瞎折騰”這種說法的不妥。當初言者可能是一種戲謔,言者無心,但被包括我在內的很多聽者有意后,很可能誤解當正解,要么阻礙了真創新的積極性,要么助長了假創新的破壞性,為此,靖笙覺得有必要較真一下,談談自己的觀點,試圖糾正一下。
根據何克抗教授所著《創造性思維理論----DC模型的建構與論證》的觀點,
“創新”是指能為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創造出有價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質產
品或精神產品。這個觀點比較準確地指出了創新的核心內涵。筆者概括成三個方面,一是有價值,二是創造出產品,三是前所未有的全新產品,就前兩點而言和“瞎折騰”是格格不入的,而恰恰這兩點明確了創新的積極意義,如果沒有這個積極意義,那創新就真淪為瞎折騰了!
好了,既然明確了創新不能是瞎折騰,那莫非又要把創新請回高高在上的神壇來膜拜嗎?非也,何老師嚴謹的研究已經給出了行之有效的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方法。當前很多國家(包括我國)也在鼓勵大眾創新和萬眾創業,我們鼓勵的是有價值的真創新,雖然很多創新以破立新,但也的確為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創造出有價值的全新產品,這是必須得到肯定的,只是我們不能鼓勵哪種不產生正面價值,沒有明確方向盲目浪費時間和資源的破壞性偽創新,鑒定什么是真創新,什么是偽創新,我們還是可以從其過程中看出端倪。一個多月前,筆者和業界創新創業前輩交流的過程,筆者提出了創新必須完成三重建構的觀點,經過這一個多月的再思考完善,以此文具體論述之。
創新首先的第一重工作是意義建構,就是解決為什么要開展這項創新活動的問題,我們平常所說的創意,應該類同于何老師所提的創新意識,主要解決的”為什么要創新”的動力問題,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卻常常被忽視或歪解了,很多人是為了想創新而創新,很多人只想創而卻搞不清楚意(義)。聯系到當下很熱火的創客教育,現在有些人開始迷信孩子們夢想的威力,夢想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動力,但我們也不能不正視未成年人很多夢想是不成熟的,里面有很多不切實際的臆想,并不能產生真實有價值的產品。我們可以支持孩子為了夢想而探究,但僅僅為了夢想而創新就有些不那么可持續了。從這個角度,關于創新的意義還是要聯系現實,就是具體解決了當下的什么問題,或者創造了什么新價值形成的機會,如果說不清楚解決什么問題或者創造什么機會,那么意義建構就無法成立,創新也就不能成立。遇到這樣的情況,作為思想成熟的師長,應該承擔有意義的知識傳遞,把孩子的夢想引導向有意義的自主探究活動之中,可以通過讓孩子通過模仿來獲得創造實踐的經驗和體驗,幫助孩子建立對創新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而非不計成本地盲目鼓勵其試錯和隨性折騰。當然,意義有深遠重大,也有就近平凡,比如克服一些生活中的小麻煩,給工作和生活帶來真實方便的一些微創新也是很有創意的,這些都是可以鼓勵孩子們發掘的。
完成了意義建構后,創新的第二重工作是價值建構,即回答這項創新產品是什么的問題。根據商業模式的定義,產品是一種價值主張,所以創新創造出的產品就是完整地實現了一種全新的價值主張。從價值主張的角度理解創新活動的指向,既可以是功能完備的物質產品,也可以是完備自洽的精神產品,而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產品,所創造出來的產品必須完整地實現了對創新意義的回答,也就是能確切地解決了創新動機中的現實問題或者實現了新價值的機會。通常只要完成了這兩重工作的創新,我們可以認為完成了廣義上的創新了,也就是完成了一種新思想新知識新方法的建構性工作了,能完成這兩重工作的創新成果已經可以達到創客或者教育的目的。
而要實現產業界鼓勵的創新,則還需要完成創新的第三重價格建構的工作。經濟學上,創新概念的起源為美籍經濟學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概論》。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它包括五種情況:引入一種新產品,引入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辟一個新的市場,獲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新的組織形式。我認為,結合經濟角度理解是狹義的創新,就是該項創新的價值主張推動了生產力乃至生產關系的發展,通過社會化大生產而兌現經濟效益的過程,這個過程顯然已是創新者難以自己完成的了,還需要包括投資者和企業家在內的更廣泛的社會資源和能力的參與。
我們回顧創新的這三重建構工作,就可以明白創新活動不是一件難以把握的偶然事件,背后有其客觀規律的作用。正如何老師所強調的,“創造意識”是指具有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作出貢獻的崇高理想,有為創造發明而獻身的遠大抱負,和在本職崗位上為社會創造出有價值的全新物質產品或精神產品的強烈愿望;“創造能力”則是指具有把上述思想、愿望變成可操作的步驟并使之轉化為有價值的、前所未有產品的能力。顯然,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都必須要有很強的創造性思維作基礎,離開創造性思維創造意識將成為不切實際的空談;離開創造性思維,創造能力的發揮將成為徒勞而無功的蠻干。而要深入了解創造性思維的過程、特征,要深刻認識影響創造性思維形成與發展的因素,就要全面掌握創造性思維的內在規律。
回顧整個人類歷史,本質上也可以說是一部記錄創新的歷史,人類的創新,是在和大自然斗爭的過程中不斷挑戰自身的局限,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過程。根據馬克思的觀點,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創新也必然在一定的社會和歷史條件下才能完成,沒有創新是可以憑空而成的,也沒有完全是靠個人可以完成的創新,任何一項創新成果都必然濃縮了前人的智慧和經驗,所以,從這個角度,雖然我們要打破傳統推陳出新,但也不能因為創新而蔑視傳統、數典忘祖,正如習總書記一再提醒我們的,一個沒有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
最后,為什么我要用建構來描述創新?在文化研究、社會科學和文學中,建構是指在已有的文本上,建筑起一個認知系統,使人們可以運用一個解析的脈絡,去拆解那些文本中背后的因由和意識形態。因此,建構既不是無中生有的虛構,亦不是唯一的定案,因此用來描述創新也比較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