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雖然現在創客很熱,可是對創客存在誤解的人還很多,例如有人認為創客是如馬云、馬化騰、李彥宏這樣的創業者,有人認為創客是弄各種古怪發明的技術大拿,而這些誤解是把創客推向一個讓許多人感覺很虛高遙遠的神壇。
當然這也是靖笙曾經的誤解,但靖笙今天告訴你,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創客,而且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創客,靖笙給出這個結論是很嚴肅的,經過近一年半的身心體驗和半年的反復深思推敲,希望用這篇還稍顯膚淺的文章拋轉引玉,把大家和自己引向更加深入的思考。
關于創客的迷思
“創客”一詞來源于英文單詞"Maker”,當前比較權威的定義是指出于興趣與愛好,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筆者認為,這個定義雖然是準確的,但還不夠深刻,因為我認為這樣的定義只是讓人看到創客的行為表象,而未能究竟了解創客行為背后的意義內涵,而基于表象的陳述,也很容易把世人對創客的理解的引導到“創客到底是干什么的”或者“怎么干才算是創客“這些基于行為表象解釋而得的、各說各有理的情景性答案,這樣的答案離開了具體的條件和環境也難以成立。
西方學術界公認的創客內涵是指“能利用各種技術手段與方法把創意轉化成‘實體作品’的創造者”。這表明,創客的創造能力必須通過實體作品體現出來 。例如,西方學者界定的創客內涵本身,就是特別強調要能“利用各種技術手段與方法把創意轉化成‘實體作品’”。又如,率先提出“創客行動”口號的前《連線》雜志主編克理斯·安德森也認為, “創客行動有三大特征 — —使用多種數字桌面工具;遵循共享設計和在線協作的文化規范;使用共同的設計標準以促進分享和產品的快速迭代。”很明顯,這里所說的三大特征,尤其是第一個特征和第三個特征都與“物質產品”的制作密切相關,而基本不涉及“精神產品”范疇;其中的第二個特征雖也適用于“精神產品”的開發,但并非不可或缺的因素或特征。依據目前西方創客領域學者的觀點,實體作品好像只能通過“物質產品”體現出來。換句話說,要“利用各種技術手段與方法”實現“物質產品”的制作是成為創客的必然要求(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因素)。
這樣片面的觀點讓人產生對創客概念產生不必要的疏離和困惑,為成為創客制造了不必要的技術門檻,阻礙了創客文化的廣泛推廣。在教育學術界也引發了一些批評,例 如美 國 歐 林 工 程 學 院的 德 比·查 赤 拉教 授 于 2015 年 1 月 23 日 在 The Atlantic 網站上發表了一篇名為《Why I Am Not a Maker(為什么我不是一名創客)》的文章,引起人們廣泛關注。查赤拉認為,創客過分強調制造產品的價值,忽略了對非創客人群存在價值的尊重,是一種畸形的技術文化,為此,他對創客運動深表擔憂。不過,像查赤拉這種觀點在西方只是極個別現象,絕非主流。
按理說,構成人類智慧成果的實體作品應該可以既通過“物質產品”來體現,也可以通過“精神產品”來體現;"物質產品"的創造可能需要“利用各種技術手段與方法”,而如果是“精神產品”的創造,只要有大腦加上雙手就夠了。當然,對于“精神產品”的創造,若有技術手段的幫助,效率會更高一些;但在這種場合,技術手段的應用只是一種錦上添花,而非不可或缺的因素。
如果我們仍迷信人必須制作出“物質產品”才具創客的資格,那么歷史上眾多推動文明取得巨大進步,給后人留下巨大精神財富的許多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甚至科學家(包括愛因斯坦)都排除出“創客”行列了,而當前人類社會中也同樣為數眾多的人文工作者和服務從業者也無緣“創客”,這樣顯然是不對的。
我們分析當下對于創客的迷思,筆者認為根本的原因是把創客看成了一種外在的身份,而對這種外在的身份的認定中,又特別地強調了物質(實物)的重要性,因此造成了對創客理解的片面性。如果創客僅僅是一種身份,一方面,由于無法有效區分創客身份和其他身份的根本差異在哪里,也就無所謂創客不創客了;另外一方面,人的身份是多樣的,也是變來變去的,那么他此刻是創客,彼刻就不一定還是創客了,那他到底是不是創客本質上是一件難以確定的判斷,這兩方面都違背了關于創客定義的初衷。因此,要理解創客的根本是什么,我們必須還是從推動人外在行為背后的內在品格中加以理解。
創客的根本是人格
根據康德的看法,人既是一種”自然存在物“,又是一種”理性存在物“。前者是一種有形的感覺世界(物質世界),后者則是一種無形的超感覺世界(精神世界)。人同時活在這兩個世界之中,雖然這兩個世界都與我的存在有密切的關系,但是它們對于人的意義截然不同。
康德認為,就有形的物質世界而言,我們作為自然中的一個成員,與其他一切自然存在物一樣,只不過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因果鎖鏈中的一環,從這個意義上,人的地位與一塊石頭或者一棵樹沒有什么兩樣。然而就那無形的精神世界而言,因為這樣一個超感覺世界向我們表明,人不僅是自然存在之物,而且是理性存在之物,這無限提高了人類作為人格、理智的地位和價值。
人格是指一個人所具備的心靈、品格、整體的精神世界,這個概念目前還無法在科學上給出清晰的物質屬性解讀,但內涵非常豐富,人格包括了你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重大觀念,包括思維方式、行為模式、處事態度、性格、氣質、能力、習慣等等。簡單來說,指的是一個人整體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傾向性和相對穩定性的思想和心理的綜合。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已經充分表明了,人的心靈在面對外界事物的時候,并不是一個被動的接收器,而是有著復雜而多層次的知覺和思維活動。在這個活動中,任何外界的事物沒經過內心的處理前,都只是毫無意義的源材料,人的內心會通過選擇、分類、推斷、排除、投射、關聯這些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解釋加給這些材料,從而建構了對這些事物的意義,這就是人格作為你的整體意識結構而構成了作為人的精神本體,就是源于人與生俱來就具備了辨識是非善惡的能力,也就是王陽明所說的人與生俱來所具足的良知能力。
人格中,人遵從與生俱來的良知和道德法則行動的時候,人類就擺脫了僅僅作為一個“物件”的他律地位,而具有了超越于一切自然存在物之上、不受自然限制的自由和尊嚴,人因此能在建構復雜的社會關系的文明進程中塑造擁有自由意志的心靈,從而成為完全由自身決定自己存在的真正的自由,同時也給宇宙中天地萬物賦予意義而成為萬物之靈。
從淺的地方來說,世界因你觀察的角度不同而不同,當某種世界觀進入了你的意識,它就在很大程度上主宰了你,在這一生中,你是活得快樂還是郁悶、幸福還是悲催,歸根到底取決于你內心的決定;從深的地方說,世界因人格的不同而不同,在這個人類的世界上,之所以有偉人與凡夫、先知與大眾的差別,并不在于體力的強弱,也不在于智商的高低,更不在于出身的好壞,歸根到底,是其內心人格的生命能量的大小,人類歷史上在各領域取得過非凡成就的人,它們之所以能影響世界、改變歷史,就源于其強大的內心。
誠如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信中所教導的,只有“與自己和諧一致”,才能成為”自己最忠實的伴侶“,用王陽明的話,就是”人只貴于自修“,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
而從人的社會性存在的角度,根據馬克思的觀點,人的本質上是所有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人格也必然需要和一定時期的社會關系相互作用,人格是所有社會關系的起點,而社會關系也翻過來影響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在當下對物質所有觀念強烈的社會關系中,人格也被同樣被“所有化”了,很多人把外在的“人所有”轉化成了內在的“人所是“,比如面對這樣的提問:“你是什么人”,很多人的回答往往是企業家、工程師、工人、農民、有錢人、窮人、美女、帥哥等等,我們說,這些職業、身份、相貌等其實都是人的外相,而不能代表人的內在品質。理論上,人外在擁有的東西都是可以被他人、被外在環境賦予或者剝奪,這些外在的東西都是在變來變去之中,而人格代表了一個人內心不可分割的整體,是一個人相對恒定的總體品質,也是一個人在社會關系中區別于他人的最根本特征,人格是一個人在社會關系中與生俱來、不可替代的權利和義務主體的資格,這種資格是法律上不得被轉讓和剝奪的,也是神圣和高貴的,是一個人在人類社會上存在固有的合理依據。如果把人格也“所有化”了,讓外在控制了自己的內心,人的內心也因此成為了外在的奴隸,而失去了內在的自由----高貴自在的心靈。
如果我們從人的內在品格的角度來理解創客的定義,關于創客定義的迷思和困惑則可以迎刃而解,我們對創客定義的理解就能更加完整和合理。
因為“興趣與愛好,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和權力,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創客,而且我們每個人也都應該做創客。
創客應該是一種怎樣的人格?
創客應該是怎樣一種人格呢? 我們來看看一個“煮飯仙人”的故事。
他是一位古稀之年的日本老人,他的名字叫做村嶋孟。在日本,他被大家稱作“煮飯仙人”,因為,他執著地用半個世紀的時間去煮好一碗米飯。而他煮的米飯有股神奇的魔力...吃過他煮的米飯的人都會說...作為一家飯館,他的門店簡單,看上去毫不起眼...可每到飯點,這里的人就會絡繹不絕。在他位于大阪的這家普通的食堂里,最熱銷的料理,不是色澤鮮艷的配菜,不是香噴噴的烤魚,不是口感酥脆的炸蝦…而是這個貌不起眼,卻不僅能滿足客人的胃,還能溫暖他們心的一碗白飯...
“我是20世紀30年代出生的,出生時就經歷戰爭,那時物資匱乏,能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白米飯,就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了。”村嶋孟這樣解釋自己的初衷。“經歷過饑餓時期,所以就想家人能夠一塊吃好,我就是帶著這個信念一直做到現在。”村嶋孟說。
正因為對于米飯的特殊感情,自1963年開店以來,村嶋孟就堅持沿用古法,不用電飯鍋,而是用灶臺蒸煮米飯,一口鍋竟然一直用了51年。半個多世紀的探索中,老人也逐漸形成了一套精細復雜而又流暢連貫、堪與“茶道”相媲美的做飯工藝,其烹制的米飯,也因滋味格外自然香甜而備受推崇。
他定了個標準,煮得不好吃的叫白飯,還可以的叫米飯,最好吃的叫銀飯。“蒸飯的秘訣,第一是水、第二是水、第三還是水。”村嶋孟說。除了上乘的稻米之外,老人最為推崇的就是水,將其視為好米飯的“靈魂”。村嶋孟會將煮飯用的自來水放入裝有優質白炭的大瓦罐中靜置一晚上,把水中的漂白粉和其他雜味統統去掉。之后,老人單手拿著鋁鍋,輕松將水倒進入鍋中。加水后立刻蓋上蓋子,把火點著,整套動作一氣呵成。做飯之余,村嶋孟還堅信健康的力量。他稱,只有“最健壯的體魄才能烹飪出最正宗的米飯”。為此,村嶋孟堅持每天早上4點就起床鍛煉身體,然后才開始每天15個小時的工作。他表示:“集中精神才是做好米飯的前提”。
當如今大量的中國人紛紛去日本搶購電飯煲時,這位85歲的日本老人卻帶著他用了51年的老鍋來中國“贖罪”。2016年1月,他應邀前往北京展示煮飯絕活,并受到了廣泛好評。之后,老人將利用3年時間,走訪中國各個稻米產地尋找優質大米,并傳授煮飯技巧。雖被譽為“煮飯仙人”,他仍認為自己“尚未到頂級”,將煮飯到死,雖年已古稀,他卻仍有夢想,那就是用中國東北的大米煮出更多的“銀飯”。
在這一決定的背后,實則蘊藏著一種樸素的感情——贖罪。就在今年1月的活動舉行前,他就專門向邀請方提出,要到位于盧溝橋的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參觀。“盡管在心中已有所準備,但當我看到照片中那一幕幕慘烈的過往,內心仍是感到無比的震驚與悔恨,不禁失聲痛哭起來。”當時他就做出了一個決定——要為日軍在華所犯下的罪孽進行贖罪。“我要到東北去,用雙手煮遍東北大米,余生中要用東北大米煮出更多的銀飯,如果能讓東北農民因為我的米飯多掙一塊錢,我就是幸福的”。因當年戰爭中的饑餓而學習煮飯,最后又為戰爭贖罪來中國傳授煮飯,村嶋孟的人生走過了一個輪回。
2016年5月25日,85歲的村嶋孟再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這次他沒有任何牽掛,因為他把日本的店已經關了,而他關掉的大阪“大眾食堂”常年賓客爆滿,從他4月26日關店開始,在日本不知多少人為吃不到村嶋孟的銀飯而惋惜。他的名字在日本可謂家喻戶曉,他被認為是日本稻米文化與料理傳統的捍衛者,成為日本“匠人精神”的代表,可謂“國寶級”大師。
大道至簡,如他說的“做飯的人是根本,我所做的只是最簡單的飯”。 雖然村嶋孟老人堅持了50年的煮飯方法和高精尖的現代科技不怎么搭邊,然而我們不但能看到他滿足“出于興趣與愛好,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創客行為表象,而且也能從他的行為看到遠比興趣、愛好和創意更深刻的人格內涵----匠人精神:
正所謂平常心是道,煮飯是一件日常生活中的世俗工作, 而老人的行為給這種世俗工作建構了新的意義,所以他的人格也可以成為所有有志于成為創客的人的榜樣。
創客人格本質上也是一種人生修行的自我塑造,所有正當的日常生活和世俗工作,都可以被賦予神圣而超越的意義。所以不論我們從事什么樣的正當的日常生活和世俗工作,只要我們出于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不斷加入自己的創意,并持續地通過自身的努力把創意轉變為現實,那么我們也就能擁有了創客的人格。
創客人格是讓你對接宇宙能量的一把心靈鑰匙
有什么樣的人格講決定你感受什么樣的世界、體驗什么樣的人生,你立志成為什么人才能成為什么人。盡管人在物質世界中生存,不能缺少重重物質條件對生命的支撐,但是最終決定你感覺活得好不好的決定性力量,都不是物質層面的東西,而是你的人格。
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被互聯網大數據急速增廣放大的人工智能全面應用的時代, 數以萬億計的智能設備將通過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構成了一個“人工心智社會”或“數字意識世界”,這個“數字意識世界”也將會挑戰我們每個人對生命意義的觀念。 當人工智能成為社會關系一部分的時候,人必須學會和"數字心智"的相處,過去生產關系中存在的階級矛盾、組織內部矛盾很有可能讓位給人和“數字意識世界”之間的矛盾,這將從根本上挑戰人類社會的傳統倫理和價值觀,我們將在未來的30年中,甚至一個世紀里都會陷入一種曠日持久的身份危機,我們都要不斷捫心自問人類的意義, 這是人工智能時代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最震撼的革命性改變。我們的下一代如何在這樣的社會生存,這是當下我們所有人都必須靜下心了來認真思考和應對的問題,這關乎到我們每個人和我們下一代每個人的人生意義和人生品質。
當我們對創客的認識從外在的行為和物質的創造過程提升到內在的心靈和人格的建構,那么我們投身到創客活動之中,就不僅僅是一個能把創意轉化成實體作品(物質產品)的創造者,而且同時也是一個能夠把創新的思想、理論、方法轉化為精神產品的創造者,我們也因此能超越物質世界上技術、方法、工具的局限,而獲得一種類似王陽明所提到的”整體論“的人格存在。所謂整體論,就是一種既非唯物,也非唯心,而是將認識主體(內心)和客體(外物)、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我們內心的人格世界和天地萬物的外在世界視為一個存在的整體,用陽明最常用的話來表述,就是”天地萬物,本吾一體“。
十八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哲學家維柯(Vico)指出,從哲學傳統出發,人類完全不同于其他動物,使人類獨一無二的是文化,因此,人類歷史涉及的是人類自我創造的過程。文明社會確實無誤是由人創造出來的,社會的各項原則都可以在人類自身心靈中發現,人類通過傳承歷史創造社會,塑造自己,每一種文化都關系人類的創造。人的本質上是所有社會關系的總和,如果沒有自我的價值判斷力、自由的詩意想象力、自然的良知感應力和自足的學習行動力,我們將失去做人所擁有的一切所有,因此,創客人格和良知一樣,它既是一種內在于人的生命能量和道德準則,又是一種超越萬物的精神本體和宇宙原力,它既內在又普遍,既平凡又神圣,這是一把開啟自己內心能量的鑰匙,因為每個人的內心本來就具足了宇宙無邊能量網絡相聯結的巨大生命潛力,倘若你拒絕這樣做,始終把自己與他人、與天地萬物視為相互分離,彼此孤立(甚至對立)的個體,那么你的生命能量就注定是微弱而有限的。
做創客不是為了別人的看法或者物質上的功利獲取而去做的事情,這是我們為了讓自己接通宇宙能量來努力去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過程,也是為了建構和完善自我人格的過程,當我們把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各種創意的行為,建立和自己內心高度的和諧一致,就能明白究竟什么是創客的情懷,這種情懷是我們每個人在人工智能對我們的頭腦發出勢不可當挑戰的當下,能保持作為人與生命俱來的高貴和神圣的內心自由意志和人文情懷。
成為這樣的人,你動心了嗎?
參考文獻
【1】高文、徐斌艷、吳剛 主編. 建構主義教育育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8年2月.
【2】何克抗. 論創客教育與創新教育.教育研究.2016年第4期.
【3】王覺仁 著.神奇圣人王陽明.2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4年5月.
【4】凱文.凱利(美)著. 必然.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6年1月.
【5】人民日報對村嶋孟事跡的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