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企業如何趕上創新2.0
張靖笙
一、什么是創新2.0
話說創新2.0,我們要先談談什么是創新?
創新(Innovation)起源于拉丁語,原意有三層含義:更新;創造新的東西;改變。創新從哲學上說是人的實踐行為,人類通過對于物質世界的再創造,制造新的矛盾關系,形成新的物質形態。這個概念應用到人類在社會化大生產的實踐中,以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改進或者創造新的事物,并且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聯合國經合組織(OECD)提出:創新的涵義比發明創造更為深刻,它必須考慮在經濟上的運用,實現其潛在的經濟價值。只有當發明創造引入到經濟領域,它才成為創新。美籍經濟學家熊彼特在其著作《經濟發展概論》中提出:“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熊彼特關于創新的基本觀點中,最基礎的一點即創新是生產過程中內生的。他認為經濟生活中的創新和發展并非從外部強加而來的,而是從內部自行發生的變化。
而創新2.0和創新1.0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我們認為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融合與發展,推動了信息共享與知識擴散,帶動了創新民主化進程和知識社會的形成。在知識社會形態下,傳統意義實驗室的邊界及創新活動的邊界也正在消融。以生產者為中心的創新模式正在向以用戶為中心的創新模式轉變,如果說創新 1.0 是以生產為導向、以技術為出發點,創新2.0 則是以人為本、以服務為導向、以應用和價值實現為核心的創新,創新2.0 強調公眾的參與,倡導利用各種技術手段,讓知識和創新共享和擴散,創新2.0 的典型案例包括開放源代碼、自由軟件等。
在筆者看來,用一個簡單的公式可以給出概括性的定義:創新2.0=互聯網+萬眾創新。
二、傳統企業為什么要趕上創新2.0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是中國應對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的明智之舉。今天,舊工業時代相對穩定的市場和平穩的技術環境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網絡所催生的新興信息經濟中,各種社會化大生產的資源緊密聯系的天性使得它就像是一個生態系統,本質上網絡經濟就像一個充滿活力、可以快速進化的叢林生態系統,與傳統的工業經濟所充斥的競爭和沖突相比,“共進共榮”更適合新經濟下的企業生存。
一個繁榮的生態系統其中的生物形態是多樣的、互通的、形態靈活多變的,新的機會很快出現又很快消失,不穩定、不均衡是常態,最優化不會持續太久。企業就像是生態系統中不斷進化的有機體生物,每個生命都在成長的生態系統中充滿了機會,生物在生態系統中不斷尋找自己的位置,而這些機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機會在生命中此起彼伏、不斷變化,最終生態系統的和諧并不是靜止的完滿,而是一個不斷打破平衡又邁向新的平衡的過程。
不穩定、不斷失衡再平衡構成了新常態的時代變奏曲,企業在這種不斷變奏的環境中生存,唯有不斷地顛覆自己原有的各種習慣和成就,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唯有不斷的自我創新才能跟上市場改變的步伐。
關于企業的創新,今天與以往所不同的是可以通過互聯網,讓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更容易被顧客感知,企業可以更快速地集聚用戶群體,進而擁有更大的影響力,因此,在網絡面前,無論是新興的互聯網企業,還是傳統的制造企業,機會是一樣的。
筆者在傳統企業從事信息化工作和服務多年,深知傳統企業轉型之難、之險,而在“互聯網+”大風勁吹的今天,形勢比人強,現在已經到了廣大傳統企業何去何從的命運決定性的時刻了,不轉等死,轉得不好死得更快,這就是傳統企業當下面對巨大危機,也是巨大的機遇,毫無疑問只要能活下來,就會活得更好。
三、傳統企業如何趕上創新2.0
如前文所論述的,今天的企業已身不由己地處于一個多樣性、廣泛互通、不穩定、不斷失衡再平衡的生態圈里面,企業唯有自己想辦法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是一個危機倒逼創新的時代,傳統企業盡快趕上創新2.0不僅僅是轉型的核心任務,甚至就是轉型的方向,到底傳統企業要如何做才能趕上創新2.0?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不同的企業面對的情況也不一樣,因此也不可能有點石成金的金科玉律,筆者的建議是,每個傳統企業在尋求這個問題答案的實踐過程中,還是要結合自身的優勢、劣勢、風險和機會做一個客觀清醒的分析,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明晰自身在將來的生態圈中應該扮演怎樣的價值定位,從而找到比較確切可行的努力方向。下面筆者結合自身服務傳統企業的經驗給出一些策略供參考。
1、融入而非僅僅利用網絡,保持隨時在線:網絡最明顯的特征是它既沒有明顯的中心,也沒有明顯的邊界,網絡之中,人人平等。對于企業來說,區分組織內部人(我們)和外部人(他們)的標準正在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在工業時代內部人表現為對于組織的絕對忠誠,而在網絡經濟中卻變得不那么重要,現在,內部人和外部人之間的唯一區別可能就是在不在線上保持持續的聯系了。融入網絡,隨時保持與公眾用戶的在線聯系,這應該說是企業在網絡中趕上創新2.0的最無可爭議的必要條件。
2、擁抱集群的力量:我們要明白推動“互聯網+萬眾創新”的背后是強大去中心化的力量,傳統企業要向網絡經濟轉型,用戶思維是最為核心的價值定位,在網絡喧囂的聲音面前,能快速贏得大眾用戶群體的法門也恰好就是創新2.0所強調的公眾參與,利用各種技術手段讓知識和創新共享和擴散,簡單來說,還有什么比主動吸納大眾用戶參與到自身的創新過程中更直接有效呢?
3、追隨免費的方向:在新的網絡經濟秩序中,創新遠比價格更為重要,因為價格只是創新的副產品。工業經濟的規模效應對于價值的提升是逐步而線性的。低投入、低回報;高投入,高回報。網絡經濟不同,所有能被網絡所復制的產品,無論是實體的還是虛擬的都遵循質量不斷提高、產量不斷提升反而價格不斷下降的趨勢,而這樣的趨勢并不能影響它的價值是指數級增長,給企業帶來的回報也是指數的倍增,因此,在網絡中最有價值的東西應該是普遍存在而又免費的東西,企業的任務就是不斷地制造出新產品,然后推動其降價,價格不斷地趨近免費,在網絡經濟里最佳的策略就是先人一步推出低價,唯有對用戶慷慨的企業才能在網絡中勝出,高大上、高精尖的創新如果不能在價格上接地氣、大規模攏人氣,堅持曲高和寡、孤芳自賞的下場恐怕只能迅速成為歷史博物館里面的擺設。
4、尋求“破壞性”創新(英文:Disruptive innovation):亦被稱作破壞性科技,是指將產品或服務透過科技性的創新,并以低價特色針對特殊目標消費族群,突破現有市場所能預期的消費改變。推出“不完善”的半成品并不是降低成本的絕望表現,當客戶比你聰明時,這是完善產品的最明智舉動,在網絡中,誰擁有最聰明的客戶,誰就能獲勝。網絡經濟中,客戶和企業員工之間的界限經常消失不見了,隨著大規模私人定制(工業4.0)的相關技術日益成熟和普遍,生產和消費合成一個整體:“產消”,今天隨處可見的“產消”者正以親身的實踐和體驗創造一個個了不起的產品,而未來企業將更像是供客戶自娛自樂的創想實驗室。
5.優先激活產品的網絡價值:在網絡經濟中從創造價值的角度,信息將勝過質量,所有的社會化生產和交易活動都會逐步向網絡經濟過渡,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將或多或少地遵循網絡規則,產品的關鍵區別是在網絡中活躍與不活躍。靜態商品領域包括與經濟信息脫鉤的任何物體,例如,除了價格標簽外,不再包含其他任何經濟性信息的產品,和這件產品有關的傳播和通訊等信息都不會影響到產品本身,這個產品從經濟的角度是靜態的。而動態領域的商品則不同,產品與整個經濟社會是緊密相連的,每一件產品帶有自己的識別標簽碼和與自身價值相關的信息通過互聯網與更加廣闊的資源進行溝通,它是動態的,是能夠對事件做出反應的,那么它和網絡經濟會融為一體,成為網絡經濟的一部分,換句話說,它被網絡激活了。
6.與其解決問題,不如尋求新機遇:很多革命性的創新實踐中已經證明,每一個新的發明都意味著更多的新發明,而那些新發明中又會創造出更多新的可能,毫無疑問,互聯網是一個機遇的大工廠,新的創意意味著新的機遇,如果希望獲得更多的機遇,就要接觸更多的創意,因此“互聯網+萬眾創新”意味著更多的財富機會;而與之相對的是,傳統企業經常在一些問題上鉆牛角尖,總認為把當前面對的問題解決就會就能提高生產力,從而擴大規模取得更大的成功,而殊不知問題層出不窮、沒完沒了,更加嚴重的是抓住了問題、錯失了機遇,這樣的執著很可能是一種事倍功半的低效習慣。
結語
除了以上六項策略,筆者相信相關的策略還有很多很多,不過萬變不離其宗,就是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網絡經濟的風口,網絡經濟中有完全有悖于傳統經濟的規律,而我們決定采取怎么樣的策略,必須遵從網絡經濟下的新規則,這才是傳統企業順應網絡經濟潮流成功轉型的生存之本。
以此文和眾多“創友”們共思共進。
(2015年4月3日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