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是女性所特有的生理現象,因為月月如期,所以稱為“月經”。中醫學又把月經周期性的出現比作月亮的盈缺有期及潮汛到來有時,故又稱之為“月事、月汛、月候、經候、經事”等。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月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腎氣旺盛,天癸產生,任脈與沖脈旺盛,各方面相互協調,然后產生月經。當代醫家羅元愷提出“腎一天癸一沖任一子宮軸”的概念,他指出:“腎一天癸一沖任一子宮構成一條軸,成為女性生殖功能與性周期調節的核心,這與現代醫學提出的下丘腦一垂體一卵巢軸有不謀而合之處,兩者不能簡單地畫等號,但可相互參照理解?!?br />
中醫學認為,月經的產生是腎一天癸一沖任一子宮軸在全身臟腑、經絡、氣血的協調作用下,子宮定期藏泄的結果。腎藏精,為先天之本,元氣之根,腎在月經產生的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天癸是腎中精氣充盈到一定程度時的產物,具有促進性腺發育而至成熟的生理效應,是促使月經產生的重要物質。由于月經的主要成分是血,心主血脈,肝主藏血、調節血液、疏導氣機,脾主統血和生化血氣,氣為血帥,血賴氣以周流,肺主一身之氣,腎藏精,精生血,血化精,精血同源,故月經是否正常,與五臟有著密切的關系。
沖任二脈均起自胞中,沖脈又稱血海,同女性的月經有密切關系。任脈主一身之陰經,為十二經之海,又為妊養之本,主胞胎。在天癸的作用下,任脈所司之精、血、津、液均趨于旺盛。沖脈則廣聚臟腑之血,并下注于,使月經來潮。子宮主月經與孕育,具有定期藏泄的功能,在腎氣盛的基礎上,子宮逐漸發育,到天癸至之時,沖任廣聚精血,血海滿盈,下注子宮,則月經開始來潮。又在肝、腎等臟腑的調節下,形成定期藏泄的規律,使月經一月一潮,依期而至。
總的來說,中醫學認為月經的產生不是生殖器局部的作用,而是涉及全身多臟腑、多經絡,并有天癸和氣血參與的協同作用的結果。其中以腎為主導,天癸是促使月經產生的重要物質,沖任則在腎與天癸的作用下,把肝、脾、心、肺等臟腑之精、津、氣、血輸注于子宮,使之行使月經的功能。 第三醫府整理2015.5.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