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創業板瘋狂集體炒作熱情高漲,我們又再次將目光投向了創業板上市公司高管們急切地減持套現潮。
回顧2010-3013年創業板高管減持潮
2010年11月1日至5日,迎來了創業板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首批解禁的27家上市公司有11家出現在深交所大宗交易平臺上,共完成交易3813萬股,發生交易額達10.08億元。
深交所11月4日發布的《關于進一規范創業板上市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買賣本公司股票行為的通知》要求,創業板公司董事、監事及高管在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上市之日起,半年內申請離職的,自申報離職之日,十八個月內不得轉讓其直接持有的公司股份;在上市第七個月至第十二個月之間離職的,自申報離職之日一年內不得減持。
但是網宿科技前董事彭清、南風股份前任董事陳俊嶺、金亞科技前董事陸擎幾位離職高管仍然搶在新規推出前實現了解禁。
新規實施后,截至2011年5月,時隔6個月,共有65家創業板上市公司遭105名高管減持,共減持162次,減持規模近13億元。同時創業板指數已跌去近三成。所謂“新規”一點都未阻擋創業板公司高管套現的熱情。
截至2012年12月6日,創業板已遭股東減持近5億股,套現78.6億元,2012年11月更是出現罕見的減持潮,當月創業板股東套現金額達10.1億元,較10月的2.4億元環比增長326%。這從側面反映出,2012年10月底大批創業板股東延遲解禁的承諾并未奏效。同時,2012年,創業板高管辭職公告超過220份,明顯超過2010年不到50份的公告數量。
誰在創業板屢創新低時繼續砸盤?答案便是創業板的高管和PE/VC(私募股權投資/風險投資)。上述兩股力量的套現額約占創業板全年套現額的3/4。
進入今年4月16日以來,創業板短暫休整之后又迎來一波上漲,按照歷史數據,減持高潮出現的時段也是該板塊的階段性高位。目前正是創業板開板以來的減持最高潮。截至目前共有137家創業板公司股東減持了71.65億元。估計創業板全年的減持額將達到293.04億元,這一數據無疑是更加凸顯了中國股市無法更改的“圈錢市”本質。
“讓高管先走”的原因
高管持股成本低、對于減持的急迫性要強于其他股東。小企業高管一直伴隨著企業高成長的過程中沒有享受到多少回報,解禁后兌現的愿望就會比較強烈。
創業板中突擊包裝上市的公司很多,股價存在較大的泡沫,高管大規模減持說明這些公司的業績不可持續,同時也擠掉了一部分高估值的泡沫。另外目前企業融資越來越困難,融資成本高,又借不到合適的資金,就會想到用套現的錢再去做其他投資彌補公司業績無法維系的局面。
高管減持的根源是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
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從量到質的轉型期,經濟增速放緩,通脹壓力較大;上市公司的發展也不例外,發展速度放緩,唯一能支撐創業板未來發展的就是“高科技,高成長”,特別是對于財務門檻較低的創業板來說,很多企業本身就是為了上市才貼上“高科技、高成長”的標簽,上市后,業績卻和“高成長”截然不符,高管心中對于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的意識在逐漸加強,卻又在短時間內找不到解決問題的出路,因此只好用“減持”這個極端的方法讓企業放任自流。
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的長久可持續發展的靈魂,一旦核心競爭力模糊或缺失也就沒有了企業的未來。創業板公司高管比誰都認識得清楚這一點。
目前市場同質化競爭激烈,什么新科技都競相模仿,攤薄了企業本身就微小的利潤空間。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創業板上市公司都不以主營業務為日常經營之本,在目前的投資品大多數泡沫巨大無法投資的時候,要么將融來的資金躺在銀行里吃利息,要么買銀行固定收益的理財產品,要么給其他需要資金的企業做委托貸款,“其他投資”占據了上市公司原本“主營業務”的空間,但是他們或許會美其名曰“分散投資,尋求資本增值“。
高管減持套現或者干脆辭職了,實際上是對未來企業主營業務發展方向非常不明朗極端的表現。他們丟失的是企業最重要的無形資產。因此創業板公司的上市準入條例中,對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評定準入標準和上市后的跟蹤監測標準都亟待出爐和完善。
過分追逐短期效益讓創業板失去了創新的雙翼
很多創業板公司本身就先天不足,用最短的時間過度包裝后上市不久就露陷。要繼續維系發展唯有創新。但是創新的研發成本太高。創業板公司本身盈利能力就欠缺,哪里還能接受高成本的“高科技注入”呢?目前的經濟背景下,企業經營各項成本都在呈上升態勢,就研究材料費用和人工費用這兩項就是巨大的開支。于是創業板高管就會覺得與其呆在企業里做耗時間高成本的研究,還不如提早套現,做點自己想做的投資賺快錢來得更實際一些。
對于PE/VC應該設置投入比例和標準
創業板有約220家公司(占比近七成)在上市前獲得了456家創投機構的投資,累計初始投資105億元,以最新的股價模擬測算,創投持股市值高達972億元,初始投資增值高達8.26倍。僅從2012年第三季度,私募股權投資市場共發生退出案例37筆,37筆退出案例中,IPO方式退出共有34筆,占全部退出數量的91.9%。
這些數據告訴我們,除了創業板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外,PE/VC是投資創業板公司的主力軍,每當創業板解禁潮到來時,就是PE/VC資本大規模套現的時候。他們和創業板的高管們共同主宰了創業板解禁前的大漲與解禁后的大跌,PE/VC實現了他們資本增值的目的后可以再獵獲下一個目標,但是羊群效應會讓創業板的高管們也競相模仿,體驗著高回報的刺激,對做實業失去了長遠的信心。因此證監會應該出臺相關政策,對于國內外PE/VC投資創業板上市公司的門檻應該進一步提高,同時適當降低PE/VC的投資比重,使創業板高管們可以安心經營實業,也減少解禁潮帶來的創業板市場的巨大波動。
應該加速建立創業板行業自律組織
創業板市場的高風險性決定了市場監管的高難度性,為了進一步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建議適當調整市場監管模式,重點強化行業自律管理。建立健全分屬不同市場的行業自律組織,由其具體負責各自市場的一線監管職責。證監會要從日常的常規性監管工作超脫出來,將工作重心放在對行業自律組織、券商、中介機構和上市公司的事后監管上,增強行業自律組織的監管責任,加大對行業自律組織的自我約束。
創業板高管減持潮或將繼續
如果證監會還不出臺完善的創業板公司高管買賣股票的規定,光靠輿論喚起創業板上市公司高管的“企業家責任”是遠遠不夠的。目前創業板股票依然處于被高估的狀態,還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用來“去泡沫”的,因此創業板高管減持未來還將繼續。從技術層面分析,投資者還將看到大盤不漲(沒有實質性的利好因素),創業板反復漲跌的局面。投資者的投資風險還將進一步擴大。因此建議投資者不要追高創業板過高市值的股票,沒有大機會來臨前,建議持倉觀望,或者調整資產配置結構,投資穩健收益的產品來替代創業板股票的預期風險。
專家簡介:
宏皓:原名:章強。著名金融學家、融資專家、北京交通大學客座教授、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金融智庫首席金融學家,政府、上市公司金融顧問,中經產業基金理事會秘書長,央視網財經評論員。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