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國企改革政策的落實年。中央在推動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結構調整,創新發展一批,重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推進股權多元化改革,開展落實企業董事會職權、市場化選聘經營者、職業經理人制度、混合所有制、員工持股等國企5項改革試點。當前國企改革的重點聚焦在四個方面:一是化解過剩產能,考慮用三年時間完成處置345戶“僵尸企業”,并計劃用兩年時間壓縮煤炭和鋼鐵10%產能;二是力爭用三年時間使多數中央企業管理層級壓縮到3-4級以內,法人單位減少20%左右;三是做強做優主業,真正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四是今明兩年力爭實現降本增效1000億元以上,落實“中國制造2025”戰略。
目前,1+N文件體系基本形成,各項改革細則逐步完善,按照“成熟一家,實施一家”的方法,混合所有制和員工持股計劃會逐步得到實施。今年以來國企改革的政策與試點進程并沒有因為市場的波動而暫緩,推進“十項改革試點”、改革方案逐步落地將給資本市場帶來實實在在的投資機會。
供給側改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核心主線,而國企改革又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供給側改革的推進、商品價格反彈、一系列改革之后降本增效成果的顯現,將會提升相關上市公司業績。國企在很多領域具有頂尖的核心技術和大量的科技人才,在提升國家創新能力中一些企業會獲得更強的競爭力,得到更好的發展。
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國有企業是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陣地。隨著國企改加速,包括國企之間的兼并重組、國企與其他所有制企業間的兼并重組,虧損的、非主業的剝離,優質資產的注入都會帶來投資機會。
國有企業改革的關鍵,就是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在不改變生產資料國家所有的前提下,把經營權交給企業,讓企業真正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發展的能力,成為具有一定權利和義務的法人。這實際上明確了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原則:不搞私有化,而是改變國家所有制的實現形式,把所有權同經營權分開,國家保持生產資料所有權,把經營權下放給企業。在實踐中,我國國有企業改革也一直是按照這個思路展開的。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和路徑更加明晰。但是,一些人卻竭力要把國有企業改革引導到私有化方向上去。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國企改革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國有企業將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積極引入各類投資者實現股權多元化,大力推動國有企業改制上市,創造條件實現國企集團整體上市。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則不設時間表,成熟一個推進一個。在國資管理體制改革方面,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將這“兩類公司”作為國有資本市場化運作的專業平臺,以管資本為主推動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配置,清理退出一批、重組整合一批、創新發展一批國有企業。
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首先要對國資、國企改革的階段有個準確的判斷,從而明確我們的任務與要求。由于中國特色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是一項開拓性的實踐,在全世界范圍內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又是伴隨著政府職能轉變和經濟體制轉變的“雙轉變”復雜條件下而成長的,所以其本身也處于一種發展與變化交織的狀態。這些年的實踐只能算是一個初級階段。當前,我們正處于即將開啟的中國特色國有資產監管體制發展的“中級階段”。這個中級階段的基本任務是:以“大國資”概念為統領,以構建“大國資”體制為抓手,堅決推進對所有經營性國有資產的集中統一監管,不留死角,不留遺漏。徹底實現政府公共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能分開,政府組成部門權力與國有資產經濟利益分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中央、省、市、縣國資監管機構的溝通與協調,實現監管體制完善、監管制度規范、監管理念統一、監管合力增強、監管手段科學、監管資源優化的國資監管大格局。
宏皓教授表示,現在國有企業,特別是央企的產業結構偏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很重,國企重化工領域資產總額占比接近70%。國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要主動作為,有幾個方面: 一是要抓好“三個一批”:創新發展一批、重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對于國家戰略需要、國企有優勢的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比如航空航天、核電、高鐵、新能源、新材料、智能電網等,要加大投入力度。對于國企長期虧損和資不抵債的低效無效資產,要加大處置力度,積極化解過剩產能。
其次是要抓創新,雖然國企的創新實力很強,成果也很多,比如去年全國科技大會獎勵的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特等獎幾乎都是國企獲得的,獎項總數的34%是國企取得的,但是在這方面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最后是要抓品種、品質和品牌。國企現在產品不少,但精品不多,品牌更少。國際品牌集團評選的品牌100強當中,國企現在還沒有,世界品牌實驗室2015年的世界500強中,央企只有11個,而央企進入世界500強的有47家。從老百姓需求來看,很多質量、品種遠遠滿足不了。這方面潛力很大,要做好。
深化改革,各方面的利益能夠得到平衡發展,特別是要保護員工的利益。作為國有企業,作為央企,更應該是這樣。90年代的情況和現在大有不同,一是現在的底子比原來厚實多了。更重要的是,現在的企業管理者經歷過幾輪市場波動以后,對如何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如何在市場競爭中處理好企業發展、員工利益和市場競爭等方面的關系,把握能力、掌控能力都日臻成熟。所以,保護員工的利益始終是下一步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多兼并重組,盡可能少破產,這也是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個方向。任何改革涉及到職工利益時,要穩妥地處理好。
宏皓教授創建了中國人自己的金融投資理論。是中國金融行業里最具影響力的金融實戰專家。著有《融資決定成敗》、《中國未來經濟模式——互聯網金融如何助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等24部著作,是國內在金融領域出版著作貢獻最多,受眾面最廣的金融投資專家。作為中國金融智庫首席金融學家、融資專家、財富管理專家,中央財經大學研究員,北京交通大學客座教授、政府、上市公司金融顧問,中經產業基金理事會秘書長,央視網財經評論員,宏皓教授對國企改革有著獨到的見解,近年來也多次為地方政府、國企央企授課,講授關于國有企業未來的發展與戰略重組相關問題。
如:2015年3月27日金融學家宏皓給新希望房地產公司講授《房地產企業融資方法與投融資管理》、2015年4月5日金融學家宏皓給武漢千里馬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講授《新常態下的工程機械行業轉型之道—互聯網+》2015年9月11日金融學家宏皓給北科建集團講授《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房地產行業轉型升級》、2015年11月12日金融學家宏皓給中建三局講授《互聯網金融時代的投融資管理策略》、2015年4月21日金融學家宏皓給鄂爾多斯市政府講授《用產業基金推動地方經濟轉型升級》、2016年4月13日金融學家宏皓給中國機械工業集團講授《互聯網金融時代的投融資管理策略》、2016年5月10日金融學家宏皓給寧夏太陽山開發區講授《經濟轉型之路:大數據產業時代》。
在上述課程中,宏皓教授對當前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進行了深入分析,圍繞更好推動國企發展、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資監管、完善國企法人治理結構等國企改革重點、資本運作、金融創新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