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金融新常態下,農信社正面臨著經營壓力加大、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效益增幅下滑等困難和挑戰。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金融的異軍突起,使縣級農村信用社金融生態環境發生了不可預知的改變。另外,全國股份制銀行、村鎮銀行相繼進入縣級金融市場,加劇了縣級銀行業的競爭態勢,這些因素的疊加,使縣級農村信用社不得不踏上轉型升級之路。
農村信用社服務功能現狀:
1、對綜合業務拓展認識不足,定位不準。面對客戶對金融渠道需求的多元化趨勢,農村信用社傳統物理網點的服務定位、功能定位已不能滿足客戶在時間、空間、方式上的需求。受傳統經營思想的束縛,營業網點在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上存在一定偏差,在定位上存在偏頗。往往把營業網點作為爭取客戶存款和發放貸款的延伸觸角,中間業務、資產業務與負債業務缺乏平等對待,將中間業務、資產業務作為次要業務,或者把中間業務作為從屬于存貸業務、為存貸業務服務的附屬業務,或者把發展中間業務作為吸收存款和占領市場的手段,沒有按營業網點的市場發展戰略去研究,在中間業務發展定位上發生“本末倒置”的現象,制約網點綜合業務發展。
2、技術手段落后,專業人才匱乏。農村信用社目前所發展的綜合業務屬知識密集型產業,具有集人才、技術、網絡于一體的“技術型”特征,不僅需要建立先進的計算機網絡,還需要一支專業的管理人才隊伍。與其他商業銀行相比,農村信用社除了網點多、人員多、服務廣、情況熟以外,毫無優勢可言,而競爭對手憑借資金實力、技術手段、市場網絡、服務設施等優勢,在與農村信用社的競爭中占據主動。農村信用社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社會認知度較低、對于優質客戶的競爭力不足、未全面建立起風險管理體系、科技支撐相對滯后等劣勢明顯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新型業務的發展。
推進農村信用社實施服務戰略轉型,是農村信用社一場大的變革,是農村信用社發展戰略的重大調整,也是謀求農村信用社長遠發展的重要舉措。如何通過改革創新加快實現自身轉型發展,是當前農信社尤為重要而緊迫的研究課題。根據中央確定的“十三五”期間應牢固樹立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宏皓教授認為,農信社應加大普惠金融、網絡金融、科技金融三大建設,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從思想觀念、戰略定位、業務發展、網點功能、經營方式、業務流程、員工隊伍等方面著手,全面推進服務戰略轉型,著力提升核心競爭力。
對加快轉型跨越發展的幾點建議:
1、走好創新發展之路,建設普惠金融,發展綠色信貸。農信社應積極發展綠色金融理念,全面推進綠色信貸,大力支持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建立完善的綠色信貸機制,加強同環保、稅務、司法等政府部門及金融同業的合作,建立綠色信用檔案,共享信用名單,并積極爭取綠色金融再貸款、綠色金融貼息貸款。
創新電子銀行業務。不斷加強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升級改造自助機具,把互聯網服務融入自助設備功能中,實現自助機具的網絡化,滿足客戶的資金支取需求和即時消費需求。加大力度布放功能強大、技術先進的尖端自助設備,設立一批精品“農信金融便民店”,擴大“農信金融便民店”輻射范圍,做到便民店互通互聯,為居民提供不低于農信社物理網點水平的金融服務。在重點鄉鎮實現自助銀行全覆蓋,構建“網點+自助設備+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四位一體的完整金融服務體系,實現電子銀行與業務網點協同發展。
推進精準脫貧。農信社要針對貧困農戶、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大學生村官、婦女、進城務工人員、返鄉農民工、殘疾人等群體,加大對創業就業人員的信貸支持力度,盡可能地為其提供最優惠的貸款利率,使金融扶貧效益最大化。
2、走好網絡強社之路,建設互聯網金融,以開放思維引領多維度、多領域合作。加強省級農信系統之間的業務交流與合作,抱團發展,實現全國農信社內部的良性互動和互惠共贏;加強農信系統與銀行同業之間的業務交流與合作,做好理財產品、貴金屬、三方存管等新型業務;加強農信系統與保險、證券、資產管理公司等金融同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開展代理保險、“信貸+保險”、保險投資理財等業務,研發資產投資理財產品等。同時,加快建立農信生態圈,同互聯網公司嘗試開展深度合作,力爭在廣大農村地區打造出“互聯網+農信社”合作模式,推動農信社在農村市場和城鎮社區金融業務的開展。
研發創新互聯網金融產品。農信社應始終強化互聯網思維,依靠多年積累的客戶信息及網點布局優勢,針對網上及同業產品特點,借助互聯網平臺建立起金融產品的直銷業務整合平臺,把具有本土特色和競爭力的金融產品,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線上線下“雙軌”服務,適應當下金融脫媒、信息脫媒、支付脫媒、客戶關系脫媒等新形勢,提高客戶覆蓋率,打造出銀行、商戶與客戶的閉環生態圈。同時,創新開發新型支付、結算等服務方式,以更好地適應當前技術、信息時代的特點。
3、走好科技引領之路,建設科技金融,強化大數據思維,筑牢核心地基。農信社應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積極適應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的新趨勢,豐富金融產品和市場層次,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構建動態數據體系,形成集產品、營銷、服務、運營于一體的開放式、數據化運作模式。加強對數據可視化、信息安全及隱私保護等領域關鍵技術的研發,提升農信系統內控能力,增強客戶安全感和信任度。注重通過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工具,整合小微客戶物流、業務流、信息流和資金流,探索研發風控管理系統,充分借助大數據優勢實施“信貸在線化”,實現線上營銷、線上申請、線上審批、線上放貸。
全方位搭建科技支撐平臺,增強科技服務能力。加快信息科技基礎管理,加強信息科技項目建設,提升信貸、財務、稽核、資金清算、人力資源等管理的科技信息水平,最大限度防控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加快推進科技治理咨詢、質量和測試體系、安全管理體系等項目的建設,加強對主要信息平臺和重點業務管理、風險管控系統的建設。研究升級版征信系統建設,運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對數據主體關于網上購物、社交信息、旅游、娛樂等生活數據進行金融建模,實現大數據征信。主動與優質電商平臺、擔保平臺、第三方支付平臺以及政務平臺對接,實現自身數據庫與政府數據、社會數據和其他各類數據的互聯互通,在對目標性數據進行整合處理后,實施鏈式開發,夯實客戶信息基礎。
加快建設科技人才引進平臺。加大科技信息專業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形成具有較高競爭力和實用性的人才制度優勢。推動人才結構戰略調整,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實施重大人才工程,著力發現、培養、集聚科技人才隊伍。
要進行農村金融發展的創新,就需要一位具有深厚理論基礎和豐富實踐經驗雙重性質的金融專家來為企業和地方指點迷津。宏皓教授已指導多家企業、銀行成功進行了轉型升級,結合企業實際制定的實操落地方案更是在實際操作中大大解決了企業困難。
宏皓教授是金融的集大成者,是對企業、政府、銀行、家庭講授金融全產業鏈綜合課程導師,是全國EMBA、總裁班開班第一節課金牌主講人,是講授民間金融轉型升級國內唯一專家,是講授房地產企業轉型發展導師,是目前企業投融資管理和資本運作課程最具權威的教授,也是國內目前唯一給銀行高管講授金融創新轉型升級課程的實戰專家。
例如,中國著名金融學家宏皓教授,受邀陜西農村信用社講授《農村金融市場形勢分析與發展策略》課程。課程中宏皓教授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現狀分析以及農村金融市場發展趨勢全面解讀,對農村金融市場未來發展提供了可行性策略,提出用金融創新加大金融產品的開發力度和金融體系的不斷完善才是未來農村金融發展強大的根本。
農村信用社銀行化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深化金融改革的重點工作,是發揮農信社支農主力軍的必由之路,對于增強金融支撐能力、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激發地方金融機構活力、更好地服務“三農”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