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投融資平臺曾經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隨著地方政府融資體制的改革,融資平臺的歷史角色正在逐步轉變,該如何看待地方投融資平臺在地方政府投融資與債務風險中所扮演的角色,如何改革地方投融資模式,使其成為地方經濟社會良性發展的推動力,宏皓教授表示,制度建設是根本解決之道。
地方投融資平臺以政府信用為依托,以市場化手段融資,繞過某種監管進行投融資,一方面帶來了地方政府債務,另一方面通過大量的公益性投資形成了大量的公共資本。
投融資體制“撥改貸”改革強化了投資主體的責任意識,硬化了預算約束。與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城鎮化推進相應的是巨大的建設資金需求,地方政府尋求更多融資渠道,20世紀90年代的地方信托投資泡沫就是一例,它嚴重擾亂了經濟秩序,為防范金融風險,國家實施對其“關停并轉”,從而抑制了地方投資規模膨脹。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以國開行為主的金融機構推動了地方投融資平臺的建設步伐,地方以財政收入、土地收益等作為償債來源,開展“組織增信”,挽救了經濟頹勢,也積累了不少債務,為此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五部門出臺了《關于加強宏觀調控整頓和規范各類打捆貸款的通知》,要求“各級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門應嚴格遵守有關法律規定,禁止違規擔保;整頓和規范銀行各類打捆貸款,切實防范貸款項目的信用風險和法律風險。”自此,地方投融資規模受到一定限制。應該說,在沒有地方政府債券和其他直接融資的時代,貸款是一個最主要的融資選擇,但是《銀行法》不允許地方政府向銀行借貸,《擔保法》不允許政府擔保,政府就會通過其他渠道繞開監管進行融資,只要有機會,地方“投資饑渴癥”就會爆發。
隨著地方投融資平臺的快速發展,政府部門不斷認識到加強監管的重要性,為此,從2010年開始,國務院、財政部、銀監會、國土部相繼出臺多個重要文件,就規范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管理從不同方面進行了嚴格監管。一些主要措施包括: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實行名單制管理,名單內平臺貸款受限。根據平臺特點將其分為監管類(支持類、維持類、壓縮類)和監測類,按照“保在建、壓重建、控新建”的基本要求,要嚴格準入標準和放貸條件。對仍按平臺管理類的新增貸款進行重點監管,對退出類貸款的變動情況進行跟蹤監測,以實現融資平臺貸款“降舊控新”的總體目標。嚴格把握融資平臺退出條件,審慎評估退出后平臺貸款風險,強化退出類平臺貸款的風險管控,融資平臺退出需滿足五個條件即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現金流全覆蓋、落實抵押擔保、負債率小于80%、償債納入預算。
規范發行政府債券。從本質上講,對于基礎設施建設而言最好的融資方式應該是類似市政債的地方政府債券形式,它可以很好地克服銀行貸款等間接融資的期限錯配問題,可以將基礎設施的成本收益進行很好的代際平衡。財政部相繼出臺了包括轉向債券在內的管理辦法,以使地方可以規范地使用地方債券,讓債券成為地方政府融資主要來源。鑒于目前地方債券額度有限,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仍然要發揮一定作用。
宏皓教授是中國目前首位指導各地政府產業投資基金的建立及運作,幫助地方政府用金融創新搭建多元化的投融資平臺實現轉型升級的金融實戰專家。是對企業、政府、銀行、家庭講授金融全產業鏈綜合課程導師,是目前企業投融資管理和資本運作課程最具權威的教授,也是國內目前唯一給銀行高管講授金融創新轉型升級課程的實戰專家。
所講授的課程中涉及資本運作、投融資方式和管理等全面創新方法都是由金融學家宏皓獨創并得到實踐的,在目前任何同類課程中都沒有同領域的老師講授過。宏皓教授用自身20多年在資本市場的實戰歷練,對企業、政府、銀行、家庭金融全產業鏈的深入研究以及多年為民企、國企用融資創新的工具徹底解決融資難題的實戰經驗,為企業搭建投融資平臺,建立風險防范系統,徹底改變企業投融資不暢和風險難以控制的局面。
運用他創建的中國人自己的金融理論,宏皓教授幫助企業轉型升級,找到了通過金融創新提高企業盈利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解決問題方法,幫助企業解決盈利能力低下和競爭力低等一切發展瓶頸,在提高企業盈利能力的同時還為企業樹立了全新的正面新品牌形象,宏皓教授的金融理論不僅能幫企業獲取更為低價的成本,還能為企業培育更多的客戶群體,幫當地政府培育新經濟增長點,解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能形成多贏的健康發展的格局。
宏皓教授給北京市大興區國資委講授《地方融資平臺融資模式和金融創新》,幫助企業找到金融創新手段突破企業發展瓶頸,規范投融資管理,建立企業金融安全防范體系,為地方政府發掘新的經濟增長點,擺脫土地財政,增加財政收入的途徑。
2014年8月30日,總裁班開班第一講最權威主講專家——宏皓,為北京大學企業總裁EMBA班講授《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資本運作及投融資管理》,課程中詳細分析了當前的經濟形勢以及經濟轉型升級的具體策略,分享了企業如何在互聯網金融的大背景下,實現商業模式,長遠戰略的深刻變革,把握新的機遇,深入分析了金融創新工具的運用,如何進行資本運作和做好投融資管理,課程拓展了企業家的創新思路,對企業家提高投融資管理和盈利能力上有很重要的推動作用。
融資平臺作為中國特殊歷史階段和體制背景下的產物,對過去十年中國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發揮了資金供給方面的基礎性功能,對下一階段城鎮化發展規劃的全面實施也仍將起到重要支撐作用,其重要的經濟和社會價值均不容忽視。
宏皓教授表示,在政策變動的大環境下,除部分融資平臺可能經清理而消失外,鑒于其已積累的大量資源和運作基礎,大多數融資平臺仍然具備繼續存在的條件和意義,但未來必然面臨轉型。轉型方向之一是成為市場化運作的國有企業,甚至進一步實現產權社會化。目前,一些運作較為成熟的融資平臺已經具備了這類轉型的基本條件。而大部分現有平臺可能會選擇另一類轉型方向,即成為專門項目的融資服務管理者,繼續充當政府與市場中間人的角色。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政策變動早已醞釀多年。融資平臺的發展必須適應這一趨勢,其生存模式必然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