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藩,董藩講師,董藩聯系方式,董藩培訓師-【中華講師網】
    49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量
    掃一掃加我微信
    董藩:跌不起的房價
    2016-01-20 45120
    北師大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董藩教授的兩則微博,再次像“沒有4000萬不要來見我”一樣引起軒然大波。他于部跌一半(那時中國的金融乃至中國經濟可能已崩潰),現有那一半以上希望房價下跌、希望自己買得起房的人當中,也未必有三分之一買得起,而其中一部分人,甚至已經因為失業而連生計都無著。 騰訊財經發起了一個投票“房價下跌你會高興嗎?”,截至我寫這篇文章,表示高興的有 106,382人,占投票總數的89.55%;不高興9,497 人,占7.99%;既喜且憂的2,604 人,占2.19%;選擇“其它”的317 人,占0.27%。 當然,這個調查只具有觀賞和吸引眼球的價值。因為最關注房價的,是二三十歲處在高度流動狀態的年輕人,騰訊的用戶更是年輕人居多,他們的投票不具足夠的代表性。也不排除另一類人群,他們也是有房族,但出于投資需要,希望房價下跌然后趁機抄底。因此,投票在這里是不可靠的,任志強的分析比較靠譜。 綜上可知,即使排除投資性需求,今日中國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有住房需求。其中包含2.2億流動人口,占總人口的15.7%;以及任志強所說“超過40%住房條件差和多代同住的家庭”。但人的一生中絕大部分需求是無法滿足的。同樣的,現有有住房需求的人當中,到底多少人能夠真正實現其需求,什么樣的價位是他們能夠承受得起的合理價位,可能是一個連上帝也說不清楚的問題。2010年以來的“史上最嚴厲調控”,一些郊區房價已經腰斬,比如北京通州京貿國際城由最高25800元一平米,降到了起價13400元一平米,雖然在降價第一周就收獲了“售房冠軍”稱號,賣了74套,均價14300多元,但也不是一搶而空,因為它們放量超過300多套。我分析原因有兩種:一種是經濟基礎決定,買不起的還是買不起;另一種是社會心理決定:看到開始跌了,等著繼續跌——這類人本身是有購買力的,只不過是在等待時機罷了。當然,一旦錯過時機,他們會成為抱怨的主流人群。因為追跌往往追不上,誰也不知道跌了以后還會不會再跌;追漲就比較好把握,因為都怕再漲,所以抓到什么就趕緊抓住。事實上是下跌的時候往往有更充分的選擇余地,但多數人把握不住,往往要等再上漲時才能下手。于是,絕大多數選擇都不是最佳選擇。 一路分析下來,我們可以基本假定,房價的下跌只對有需求中的一半、三分之一甚至更少的人有好處,他們是下跌到一定程度后擁有實際購買力并且真實出手的人,這部分人,不會超過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隨著買房的人越來越多,這個比例還會不斷下降!那么,為了少數人的利益而讓大多數人作出犧牲,究竟值不值?合理不合理?正義不正義? 一個非常流行的謬論認為,以自住為目的購置房產,房價漲跌與我無關!不得不說,很多人窮,說到底是觀念窮、思維落后。真正的財富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其他。持這種思維者不明白,在現代風險社會同時又是信用金融社會,一套產權完整、支配自由,隨時可以和銀行完成抵押貸款交易的、價格穩步上漲的獨立產權房,事實上是一張最好的人生保險單! 一套價格穩步上漲的房子,不管你自住還是不自住,不管它在什么地方,它都可以成為你向人生、健康和事業沖鋒的堡壘:你可以用它抵押貸款,用于創業、孩子教育、治療疾病甚至養老。現代風險社會,如果糧油、蔬菜等生活用品、醫療、教2011年11月7日、部跌一半(那時中國的金融乃至中國經濟可能已崩潰),現有那一半以上希望房價下跌、希望自己買得起房的人當中,也未必有三分之一買得起,而其中一部分人,甚至已經因為失業而連生計都無著。 騰訊財經發起了一個投票“房價下跌你會高興嗎?”,截至我寫這篇文章,表示高興的有 106,382人,占投票總數的89.55%;不高興9,497 人,占7.99%;既喜且憂的2,604 人,占2.19%;選擇“其它”的317 人,占0.27%。 當然,這個調查只具有觀賞和吸引眼球的價值。因為最關注房價的,是二三十歲處在高度流動狀態的年輕人,騰訊的用戶更是年輕人居多,他們的投票不具足夠的代表性。也不排除另一類人群,他們也是有房族,但出于投資需要,希望房價下跌然后趁機抄底。因此,投票在這里是不可靠的,任志強的分析比較靠譜。 綜上可知,即使排除投資性需求,今日中國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有住房需求。其中包含2.2億流動人口,占總人口的15.7%;以及任志強所說“超過40%住房條件差和多代同住的家庭”。但人的一生中絕大部分需求是無法滿足的。同樣的,現有有住房需求的人當中,到底多少人能夠真正實現其需求,什么樣的價位是他們能夠承受得起的合理價位,可能是一個連上帝也說不清楚的問題。2010年以來的“史上最嚴厲調控”,一些郊區房價已經腰斬,比如北京通州京貿國際城由最高25800元一平米,降到了起價13400元一平米,雖然在降價第一周就收獲了“售房冠軍”稱號,賣了74套,均價14300多元,但也不是一搶而空,因為它們放量超過300多套。我分析原因有兩種:一種是經濟基礎決定,買不起的還是買不起;另一種是社會心理決定:看到開始跌了,等著繼續跌——這類人本身是有購買力的,只不過是在等待時機罷了。當然,一旦錯過時機,他們會成為抱怨的主流人群。因為追跌往往追不上,誰也不知道跌了以后還會不會再跌;追漲就比較好把握,因為都怕再漲,所以抓到什么就趕緊抓住。事實上是下跌的時候往往有更充分的選擇余地,但多數人把握不住,往往要等再上漲時才能下手。于是,絕大多數選擇都不是最佳選擇。 一路分析下來,我們可以基本假定,房價的下跌只對有需求中的一半、三分之一甚至更少的人有好處,他們是下跌到一定程度后擁有實際購買力并且真實出手的人,這部分人,不會超過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隨著買房的人越來越多,這個比例還會不斷下降!那么,為了少數人的利益而讓大多數人作出犧牲,究竟值不值?合理不合理?正義不正義? 一個非常流行的謬論認為,以自住為目的購置房產,房價漲跌與我無關!不得不說,很多人窮,說到底是觀念窮、思維落后。真正的財富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其他。持這種思維者不明白,在現代風險社會同時又是信用金融社會,一套產權完整、支配自由,隨時可以和銀行完成抵押貸款交易的、價格穩步上漲的獨立產權房,事實上是一張最好的人生保險單! 一套價格穩步上漲的房子,不管你自住還是不自住,不管它在什么地方,它都可以成為你向人生、健康和事業沖鋒的堡壘:你可以用它抵押貸款,用于創業、孩子教育、治療疾病甚至養老。現代風險社會,如果糧油、蔬菜等生活用品、醫療、教8日在個人新浪微博上稱:“房價下跌誰高興誰倒霉?高興:沒房的家庭,約占家庭數的4%~6%;未婚但考慮買房的人,約占城市人口10%。倒霉:占育等各項成本都在不斷上升,惟獨作為老百姓一生最大財富的房子卻不斷貶值,實際上使每一個房屋所有人都失去了風險社會的對沖工具! 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兼亞洲區首席經濟師陶冬在《去杠桿下的中國》(載《新財富》雜志)一文中寫道:“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經濟經歷了共和國歷史上最為壯觀的增杠桿運動。2001年M2供應總量為13.8萬億元,十年后為72.6萬億元。2001年的M2GDP比率為140%,在世界范圍內偏高但尚未算出格。至2010年,這個比率飚升到184%,遠遠超過世界的平均水平,比第二高的日本高出約30個百分點。而且,這里的M2數字還不包括隱性的、表外的信貸擴張。這種信用擴張速度,不僅在中國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現代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什么都漲價,如果惟獨讓房價不漲甚至下跌,可能嗎?正義否? 港中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何佳也認為,有人說“以自住為目的的購買者,房價不管漲還是跌,對他們來說有何差異?何須對沖?”如此談論這個問題的人很多,但是并不正確。很多人一生的積蓄就是供了一個房子。但是一旦某個地區房價大跌,例如底特律,一個中產階級人士立刻就變成窮人。這種風險是需要對沖的。房價的下跌還會導致傳給下代的資產減值,減少消費;等等。哈佛大學巴羅據此在1974年提出李嘉圖等價假說認為:如代際利他(即父母關心下一代的財富)存在,政府發行債券或增加稅收,對經濟的運行影響是一樣的。同樣可以說明,只要代際利他存在,無論你是否全額現金購買房子,無論你是自住還是投資,房價的變化都會影響你。中國人是最關心下一代的。子子孫孫不可能永遠住在同一個房子里。房子的資產屬性是去不掉的。 很多人只看到住房的居住屬性,沒看到它的資產屬性;只看到它“不動”的一面,沒看到它“動”的一面(即人不斷地在變換住所);只看到“自己”這一面,沒看到“代際傳承”這一面。所以不乏一葉障目、占小便宜吃大虧者。 86%的有房家庭(財產縮水)、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下降)、銀行(信貸收入下降)、財稅部門(難收稅費)、產業鏈上就業者(下崗失業),及不覺得受損但會遭遇穩定威脅的更高兩大主體,你懂的。現在全國86%以上家庭擁有私房(不很精確,因為每年總有私房被拆,又有很多買了新房,此數字總體呈上升趨勢),2億多流動人口按照我們國家的管理體制都是農民,不是市民,在農村基本都有房子,不在談論之列,城市流動人口基本在老家也都有房子。”

    任志強也加入了爭論的行列,他在新浪微博上寫道:“看了許多評論,大多數人不了解中國城鎮的住房現狀。城鎮住房私有化率中不包括農村住房。總理報告數為87.4%,指個人產權的住房。每年會有拆除和新增。因此董藩教授用了約86%的數。但住房私有中包括個人擁有的第二套和多代人居住一套的現象。其中商品房約35%,房改房約育等各項成本都在不斷上升,惟獨作為老百姓一生最大財富的房子卻不斷貶值,實際上使每一個房屋所有人都失去了風險社會的對沖工具! 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兼亞洲區首席經濟師陶冬在《去杠桿下的中國》(載《新財富》雜志)一文中寫道:“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經濟經歷了共和國歷史上最為壯觀的增杠桿運動。2001年M2供應總量為13.8萬億元,十年后為72.6萬億元。2001年的M2GDP比率為140%,在世界范圍內偏高但尚未算出格。至2010年,這個比率飚升到184%,遠遠超過世界的平均水平,比第二高的日本高出約30個百分點。而且,這里的M2數字還不包括隱性的、表外的信貸擴張。這種信用擴張速度,不僅在中國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現代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什么都漲價,如果惟獨讓房價不漲甚至下跌,可能嗎?正義否? 港中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何佳也認為,有人說“以自住為目的的購買者,房價不管漲還是跌,對他們來說有何差異?何須對沖?”如此談論這個問題的人很多,但是并不正確。很多人一生的積蓄就是供了一個房子。但是一旦某個地區房價大跌,例如底特律,一個中產階級人士立刻就變成窮人。這種風險是需要對沖的。房價的下跌還會導致傳給下代的資產減值,減少消費;等等。哈佛大學巴羅據此在1974年提出李嘉圖等價假說認為:如代際利他(即父母關心下一代的財富)存在,政府發行債券或增加稅收,對經濟的運行影響是一樣的。同樣可以說明,只要代際利他存在,無論你是否全額現金購買房子,無論你是自住還是投資,房價的變化都會影響你。中國人是最關心下一代的。子子孫孫不可能永遠住在同一個房子里。房子的資產屬性是去不掉的。 很多人只看到住房的居住屬性,沒看到它的資產屬性;只看到它“不動”的一面,沒看到它“動”的一面(即人不斷地在變換住所);只看到“自己”這一面,沒看到“代際傳承”這一面。所以不乏一葉障目、占小便宜吃大虧者。 40%,余者為原有私房和保障等。另有7%左右的原有公房和城鎮區劃改變時的農村轉為城鎮的房屋。可以說絕大多數中國家庭都有住房。是否有房不論城鄉,都為有房戶。但住房條件差和多代同住的家庭比例超過40%,大量農村有房戶家庭分戶向城鎮轉移,新婚家庭分戶等形成巨大住房需求。每年城鎮新增家庭約1100戶至1300戶。全國現有城鎮住房約190億平米,包括非成套住房。約合2.4億套(含非成套折算)。約2.4億戶、6.7億多人。私有化率中擁有第二套住房家庭的比例約 跌不起的房價 信孚研究院研究員 童大煥原載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 2011年11月11日 北師大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董藩教授的兩則微博,再次像“沒有4000萬不要來見我”一樣引起軒然大波。他于2011年11月7日、8日在個人新浪微博上稱:“房價下跌誰高興誰倒霉?高興:沒房的家庭,約占家庭數的4%~6%;未婚但考慮買房的人,約占城市人口10%。倒霉:占86%的有房家庭(財產縮水)、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下降)、銀行(信貸收入下降)、財稅部門(難收稅費)、產業鏈上就業者(下崗失業),及不覺得受損但會遭遇穩定威脅的更高兩大主體,你懂的。現在全國86%以上家庭擁有私房(不很精確,因為每年總有私房被拆,又有很多買了新房,此數字總體呈上升趨勢),2億多流動人口按照我們國家的管理體制都是農民,不是市民,在農村基本都有房子,不在談論之列,城市流動人口基本在老家也都有房子。” 任志強也加入了爭論的行列,他在新浪微博上寫道:“看了許多評論,大多數人不了解中國城鎮的住房現狀。城鎮住房私有化率中不包括農村住房。總理報告數為87.4%,指個人產權的住房。每年會有拆除和新增。因此董藩教授用了約86%的數。但住房私有中包括個人擁有的第二套和多代人居住一套的現象。其中商品房約35%,房改房約40%,余者為原有私房和保障等。另有7%左右的原有公房和城鎮區劃改變時的農村轉為城鎮的房屋。可以說絕大多數中國家庭都有住房。是否有房不論城鄉,都為有房戶。但住房條件差和多代同住的家庭比例超過40%,大量農村有房戶家庭分戶向城鎮轉移,新婚家庭分戶等形成巨大住房需求。每年城鎮新增家庭約1100戶至1300戶。全國現有城鎮住房約190億平米,包括非成套住房。約合2.4億套(含非成套折算)。約2.4億戶、6.7億多人。私有化率中擁有第二套住房家庭的比例約12.5%。約2400萬套。用于出租的約62%,偶爾居住的約30%,其它有用于營業、辦公、倉庫等用途和空置的。城鎮空置住房的約占其中的3%左右。” 根據任志強的數據,加上現有農村住房高達三分之一空置的事實,再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論,可以大致推算出中國到底多少人還有住房需求(不考慮投資部分)。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當前中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中,居住地與戶籍登記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261386075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39959423人,非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221426652人。 2.2億跨區域流動的人口,其中包括大量進城農民,加上城市原有超過40% “住房條件差和多代同住的家庭”,在“小富進城,大富進京(一線大城市)”的過程中,尤其是一半以上大學畢業生都進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4座一線大城市,還不包含杭州等一線和省會二線城市。即使是已經在城市擁有產權房的人,想要改善居住條件,也是低價時置換比較好。因此基本可以判定,會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和人口希望房價下跌并且保持他們能夠承受得起的較低價位。 但是理想和現實永遠有一個遙遠的距離。即使現有房價全12.5%。約2400萬套。用于出租的約62%,偶爾居住的約30%,其它有用于營業、辦公、倉庫等用途和空置的。城鎮空置住房的約占其中的3%左右。”

    根據任志強的數據,加上現有農村住房高達三分之一空置的事實,再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論,可以大致推算出中國到底多少人還有住房需求(不考慮投資部分)。

    部跌一半(那時中國的金融乃至中國經濟可能已崩潰),現有那一半以上希望房價下跌、希望自己買得起房的人當中,也未必有三分之一買得起,而其中一部分人,甚至已經因為失業而連生計都無著。 騰訊財經發起了一個投票“房價下跌你會高興嗎?”,截至我寫這篇文章,表示高興的有 106,382人,占投票總數的89.55%;不高興9,497 人,占7.99%;既喜且憂的2,604 人,占2.19%;選擇“其它”的317 人,占0.27%。 當然,這個調查只具有觀賞和吸引眼球的價值。因為最關注房價的,是二三十歲處在高度流動狀態的年輕人,騰訊的用戶更是年輕人居多,他們的投票不具足夠的代表性。也不排除另一類人群,他們也是有房族,但出于投資需要,希望房價下跌然后趁機抄底。因此,投票在這里是不可靠的,任志強的分析比較靠譜。 綜上可知,即使排除投資性需求,今日中國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有住房需求。其中包含2.2億流動人口,占總人口的15.7%;以及任志強所說“超過40%住房條件差和多代同住的家庭”。但人的一生中絕大部分需求是無法滿足的。同樣的,現有有住房需求的人當中,到底多少人能夠真正實現其需求,什么樣的價位是他們能夠承受得起的合理價位,可能是一個連上帝也說不清楚的問題。2010年以來的“史上最嚴厲調控”,一些郊區房價已經腰斬,比如北京通州京貿國際城由最高25800元一平米,降到了起價13400元一平米,雖然在降價第一周就收獲了“售房冠軍”稱號,賣了74套,均價14300多元,但也不是一搶而空,因為它們放量超過300多套。我分析原因有兩種:一種是經濟基礎決定,買不起的還是買不起;另一種是社會心理決定:看到開始跌了,等著繼續跌——這類人本身是有購買力的,只不過是在等待時機罷了。當然,一旦錯過時機,他們會成為抱怨的主流人群。因為追跌往往追不上,誰也不知道跌了以后還會不會再跌;追漲就比較好把握,因為都怕再漲,所以抓到什么就趕緊抓住。事實上是下跌的時候往往有更充分的選擇余地,但多數人把握不住,往往要等再上漲時才能下手。于是,絕大多數選擇都不是最佳選擇。 一路分析下來,我們可以基本假定,房價的下跌只對有需求中的一半、三分之一甚至更少的人有好處,他們是下跌到一定程度后擁有實際購買力并且真實出手的人,這部分人,不會超過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隨著買房的人越來越多,這個比例還會不斷下降!那么,為了少數人的利益而讓大多數人作出犧牲,究竟值不值?合理不合理?正義不正義? 一個非常流行的謬論認為,以自住為目的購置房產,房價漲跌與我無關!不得不說,很多人窮,說到底是觀念窮、思維落后。真正的財富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其他。持這種思維者不明白,在現代風險社會同時又是信用金融社會,一套產權完整、支配自由,隨時可以和銀行完成抵押貸款交易的、價格穩步上漲的獨立產權房,事實上是一張最好的人生保險單! 一套價格穩步上漲的房子,不管你自住還是不自住,不管它在什么地方,它都可以成為你向人生、健康和事業沖鋒的堡壘:你可以用它抵押貸款,用于創業、孩子教育、治療疾病甚至養老。現代風險社會,如果糧油、蔬菜等生活用品、醫療、教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當前中國大陸育等各項成本都在不斷上升,惟獨作為老百姓一生最大財富的房子卻不斷貶值,實際上使每一個房屋所有人都失去了風險社會的對沖工具! 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兼亞洲區首席經濟師陶冬在《去杠桿下的中國》(載《新財富》雜志)一文中寫道:“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經濟經歷了共和國歷史上最為壯觀的增杠桿運動。2001年M2供應總量為13.8萬億元,十年后為72.6萬億元。2001年的M2GDP比率為140%,在世界范圍內偏高但尚未算出格。至2010年,這個比率飚升到184%,遠遠超過世界的平均水平,比第二高的日本高出約30個百分點。而且,這里的M2數字還不包括隱性的、表外的信貸擴張。這種信用擴張速度,不僅在中國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現代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什么都漲價,如果惟獨讓房價不漲甚至下跌,可能嗎?正義否? 港中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何佳也認為,有人說“以自住為目的的購買者,房價不管漲還是跌,對他們來說有何差異?何須對沖?”如此談論這個問題的人很多,但是并不正確。很多人一生的積蓄就是供了一個房子。但是一旦某個地區房價大跌,例如底特律,一個中產階級人士立刻就變成窮人。這種風險是需要對沖的。房價的下跌還會導致傳給下代的資產減值,減少消費;等等。哈佛大學巴羅據此在1974年提出李嘉圖等價假說認為:如代際利他(即父母關心下一代的財富)存在,政府發行債券或增加稅收,對經濟的運行影響是一樣的。同樣可以說明,只要代際利他存在,無論你是否全額現金購買房子,無論你是自住還是投資,房價的變化都會影響你。中國人是最關心下一代的。子子孫孫不可能永遠住在同一個房子里。房子的資產屬性是去不掉的。 很多人只看到住房的居住屬性,沒看到它的資產屬性;只看到它“不動”的一面,沒看到它“動”的一面(即人不斷地在變換住所);只看到“自己”這一面,沒看到“代際傳承”這一面。所以不乏一葉障目、占小便宜吃大虧者。 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中,居住地與戶籍登記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261386075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39959423人,非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221426652人。

    2.2億跨區域流動的人口,其中包括大量進城農民,加上城市原有超過40% “住房條件差和多代同住的家庭”,在“小富進城,大富進京(一線大城市)”的過程中,尤其是一半以上大學畢業生都進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部跌一半(那時中國的金融乃至中國經濟可能已崩潰),現有那一半以上希望房價下跌、希望自己買得起房的人當中,也未必有三分之一買得起,而其中一部分人,甚至已經因為失業而連生計都無著。 騰訊財經發起了一個投票“房價下跌你會高興嗎?”,截至我寫這篇文章,表示高興的有 106,382人,占投票總數的89.55%;不高興9,497 人,占7.99%;既喜且憂的2,604 人,占2.19%;選擇“其它”的317 人,占0.27%。 當然,這個調查只具有觀賞和吸引眼球的價值。因為最關注房價的,是二三十歲處在高度流動狀態的年輕人,騰訊的用戶更是年輕人居多,他們的投票不具足夠的代表性。也不排除另一類人群,他們也是有房族,但出于投資需要,希望房價下跌然后趁機抄底。因此,投票在這里是不可靠的,任志強的分析比較靠譜。 綜上可知,即使排除投資性需求,今日中國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有住房需求。其中包含2.2億流動人口,占總人口的15.7%;以及任志強所說“超過40%住房條件差和多代同住的家庭”。但人的一生中絕大部分需求是無法滿足的。同樣的,現有有住房需求的人當中,到底多少人能夠真正實現其需求,什么樣的價位是他們能夠承受得起的合理價位,可能是一個連上帝也說不清楚的問題。2010年以來的“史上最嚴厲調控”,一些郊區房價已經腰斬,比如北京通州京貿國際城由最高25800元一平米,降到了起價13400元一平米,雖然在降價第一周就收獲了“售房冠軍”稱號,賣了74套,均價14300多元,但也不是一搶而空,因為它們放量超過300多套。我分析原因有兩種:一種是經濟基礎決定,買不起的還是買不起;另一種是社會心理決定:看到開始跌了,等著繼續跌——這類人本身是有購買力的,只不過是在等待時機罷了。當然,一旦錯過時機,他們會成為抱怨的主流人群。因為追跌往往追不上,誰也不知道跌了以后還會不會再跌;追漲就比較好把握,因為都怕再漲,所以抓到什么就趕緊抓住。事實上是下跌的時候往往有更充分的選擇余地,但多數人把握不住,往往要等再上漲時才能下手。于是,絕大多數選擇都不是最佳選擇。 一路分析下來,我們可以基本假定,房價的下跌只對有需求中的一半、三分之一甚至更少的人有好處,他們是下跌到一定程度后擁有實際購買力并且真實出手的人,這部分人,不會超過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隨著買房的人越來越多,這個比例還會不斷下降!那么,為了少數人的利益而讓大多數人作出犧牲,究竟值不值?合理不合理?正義不正義? 一個非常流行的謬論認為,以自住為目的購置房產,房價漲跌與我無關!不得不說,很多人窮,說到底是觀念窮、思維落后。真正的財富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其他。持這種思維者不明白,在現代風險社會同時又是信用金融社會,一套產權完整、支配自由,隨時可以和銀行完成抵押貸款交易的、價格穩步上漲的獨立產權房,事實上是一張最好的人生保險單! 一套價格穩步上漲的房子,不管你自住還是不自住,不管它在什么地方,它都可以成為你向人生、健康和事業沖鋒的堡壘:你可以用它抵押貸款,用于創業、孩子教育、治療疾病甚至養老。現代風險社會,如果糧油、蔬菜等生活用品、醫療、教4座一線大城市,還不包含杭州等一線和省會二線城市。即使是已經在城市擁有產權房的人,想要改善居住條件,也是低價時置換比較好。因此基本可以判定,會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和人口希望房價下跌并且保持他們能夠承受得起的較低價位。

    但是理想和現實永遠有一個遙遠的距離。即使現有房價全部跌一半(那時中國的金融乃至中國經濟可能已崩潰),現有那一半以上希望房價下跌、希望自己買得起房的人當中,也未必有三分之一買得起,而其中一部分人,甚至已經因為失業而連生計都無著。

    部跌一半(那時中國的金融乃至中國經濟可能已崩潰),現有那一半以上希望房價下跌、希望自己買得起房的人當中,也未必有三分之一買得起,而其中一部分人,甚至已經因為失業而連生計都無著。 騰訊財經發起了一個投票“房價下跌你會高興嗎?”,截至我寫這篇文章,表示高興的有 106,382人,占投票總數的89.55%;不高興9,497 人,占7.99%;既喜且憂的2,604 人,占2.19%;選擇“其它”的317 人,占0.27%。 當然,這個調查只具有觀賞和吸引眼球的價值。因為最關注房價的,是二三十歲處在高度流動狀態的年輕人,騰訊的用戶更是年輕人居多,他們的投票不具足夠的代表性。也不排除另一類人群,他們也是有房族,但出于投資需要,希望房價下跌然后趁機抄底。因此,投票在這里是不可靠的,任志強的分析比較靠譜。 綜上可知,即使排除投資性需求,今日中國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有住房需求。其中包含2.2億流動人口,占總人口的15.7%;以及任志強所說“超過40%住房條件差和多代同住的家庭”。但人的一生中絕大部分需求是無法滿足的。同樣的,現有有住房需求的人當中,到底多少人能夠真正實現其需求,什么樣的價位是他們能夠承受得起的合理價位,可能是一個連上帝也說不清楚的問題。2010年以來的“史上最嚴厲調控”,一些郊區房價已經腰斬,比如北京通州京貿國際城由最高25800元一平米,降到了起價13400元一平米,雖然在降價第一周就收獲了“售房冠軍”稱號,賣了74套,均價14300多元,但也不是一搶而空,因為它們放量超過300多套。我分析原因有兩種:一種是經濟基礎決定,買不起的還是買不起;另一種是社會心理決定:看到開始跌了,等著繼續跌——這類人本身是有購買力的,只不過是在等待時機罷了。當然,一旦錯過時機,他們會成為抱怨的主流人群。因為追跌往往追不上,誰也不知道跌了以后還會不會再跌;追漲就比較好把握,因為都怕再漲,所以抓到什么就趕緊抓住。事實上是下跌的時候往往有更充分的選擇余地,但多數人把握不住,往往要等再上漲時才能下手。于是,絕大多數選擇都不是最佳選擇。 一路分析下來,我們可以基本假定,房價的下跌只對有需求中的一半、三分之一甚至更少的人有好處,他們是下跌到一定程度后擁有實際購買力并且真實出手的人,這部分人,不會超過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隨著買房的人越來越多,這個比例還會不斷下降!那么,為了少數人的利益而讓大多數人作出犧牲,究竟值不值?合理不合理?正義不正義? 一個非常流行的謬論認為,以自住為目的購置房產,房價漲跌與我無關!不得不說,很多人窮,說到底是觀念窮、思維落后。真正的財富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其他。持這種思維者不明白,在現代風險社會同時又是信用金融社會,一套產權完整、支配自由,隨時可以和銀行完成抵押貸款交易的、價格穩步上漲的獨立產權房,事實上是一張最好的人生保險單! 一套價格穩步上漲的房子,不管你自住還是不自住,不管它在什么地方,它都可以成為你向人生、健康和事業沖鋒的堡壘:你可以用它抵押貸款,用于創業、孩子教育、治療疾病甚至養老。現代風險社會,如果糧油、蔬菜等生活用品、醫療、教騰訊財經發起了一個投票“房價下跌你會高興嗎?”,截至我寫這篇文章,表示高興的有 106,382人,占投票總數的89.55%;不高興9,497 人,占7.99%;既喜且憂的2,604 人,占2.19%;選擇“其它”的317 人,占0.27%。

    育等各項成本都在不斷上升,惟獨作為老百姓一生最大財富的房子卻不斷貶值,實際上使每一個房屋所有人都失去了風險社會的對沖工具! 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兼亞洲區首席經濟師陶冬在《去杠桿下的中國》(載《新財富》雜志)一文中寫道:“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經濟經歷了共和國歷史上最為壯觀的增杠桿運動。2001年M2供應總量為13.8萬億元,十年后為72.6萬億元。2001年的M2GDP比率為140%,在世界范圍內偏高但尚未算出格。至2010年,這個比率飚升到184%,遠遠超過世界的平均水平,比第二高的日本高出約30個百分點。而且,這里的M2數字還不包括隱性的、表外的信貸擴張。這種信用擴張速度,不僅在中國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現代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什么都漲價,如果惟獨讓房價不漲甚至下跌,可能嗎?正義否? 港中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何佳也認為,有人說“以自住為目的的購買者,房價不管漲還是跌,對他們來說有何差異?何須對沖?”如此談論這個問題的人很多,但是并不正確。很多人一生的積蓄就是供了一個房子。但是一旦某個地區房價大跌,例如底特律,一個中產階級人士立刻就變成窮人。這種風險是需要對沖的。房價的下跌還會導致傳給下代的資產減值,減少消費;等等。哈佛大學巴羅據此在1974年提出李嘉圖等價假說認為:如代際利他(即父母關心下一代的財富)存在,政府發行債券或增加稅收,對經濟的運行影響是一樣的。同樣可以說明,只要代際利他存在,無論你是否全額現金購買房子,無論你是自住還是投資,房價的變化都會影響你。中國人是最關心下一代的。子子孫孫不可能永遠住在同一個房子里。房子的資產屬性是去不掉的。 很多人只看到住房的居住屬性,沒看到它的資產屬性;只看到它“不動”的一面,沒看到它“動”的一面(即人不斷地在變換住所);只看到“自己”這一面,沒看到“代際傳承”這一面。所以不乏一葉障目、占小便宜吃大虧者。

    當然,這個調查只具有觀賞和吸引眼球的價值。因為最關注房價的,是二三十歲處在高度流動狀態的年輕人,騰訊的用戶更是年輕人居多,他們的投票不具足夠的代表性。也不排除另一類人群,他們也是有房族,但出于投資需要,希望房價下跌然后趁機抄底。因此,投票在這里是不可靠的,任志強的分析比較靠譜。

    部跌一半(那時中國的金融乃至中國經濟可能已崩潰),現有那一半以上希望房價下跌、希望自己買得起房的人當中,也未必有三分之一買得起,而其中一部分人,甚至已經因為失業而連生計都無著。 騰訊財經發起了一個投票“房價下跌你會高興嗎?”,截至我寫這篇文章,表示高興的有 106,382人,占投票總數的89.55%;不高興9,497 人,占7.99%;既喜且憂的2,604 人,占2.19%;選擇“其它”的317 人,占0.27%。 當然,這個調查只具有觀賞和吸引眼球的價值。因為最關注房價的,是二三十歲處在高度流動狀態的年輕人,騰訊的用戶更是年輕人居多,他們的投票不具足夠的代表性。也不排除另一類人群,他們也是有房族,但出于投資需要,希望房價下跌然后趁機抄底。因此,投票在這里是不可靠的,任志強的分析比較靠譜。 綜上可知,即使排除投資性需求,今日中國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有住房需求。其中包含2.2億流動人口,占總人口的15.7%;以及任志強所說“超過40%住房條件差和多代同住的家庭”。但人的一生中絕大部分需求是無法滿足的。同樣的,現有有住房需求的人當中,到底多少人能夠真正實現其需求,什么樣的價位是他們能夠承受得起的合理價位,可能是一個連上帝也說不清楚的問題。2010年以來的“史上最嚴厲調控”,一些郊區房價已經腰斬,比如北京通州京貿國際城由最高25800元一平米,降到了起價13400元一平米,雖然在降價第一周就收獲了“售房冠軍”稱號,賣了74套,均價14300多元,但也不是一搶而空,因為它們放量超過300多套。我分析原因有兩種:一種是經濟基礎決定,買不起的還是買不起;另一種是社會心理決定:看到開始跌了,等著繼續跌——這類人本身是有購買力的,只不過是在等待時機罷了。當然,一旦錯過時機,他們會成為抱怨的主流人群。因為追跌往往追不上,誰也不知道跌了以后還會不會再跌;追漲就比較好把握,因為都怕再漲,所以抓到什么就趕緊抓住。事實上是下跌的時候往往有更充分的選擇余地,但多數人把握不住,往往要等再上漲時才能下手。于是,絕大多數選擇都不是最佳選擇。 一路分析下來,我們可以基本假定,房價的下跌只對有需求中的一半、三分之一甚至更少的人有好處,他們是下跌到一定程度后擁有實際購買力并且真實出手的人,這部分人,不會超過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隨著買房的人越來越多,這個比例還會不斷下降!那么,為了少數人的利益而讓大多數人作出犧牲,究竟值不值?合理不合理?正義不正義? 一個非常流行的謬論認為,以自住為目的購置房產,房價漲跌與我無關!不得不說,很多人窮,說到底是觀念窮、思維落后。真正的財富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其他。持這種思維者不明白,在現代風險社會同時又是信用金融社會,一套產權完整、支配自由,隨時可以和銀行完成抵押貸款交易的、價格穩步上漲的獨立產權房,事實上是一張最好的人生保險單! 一套價格穩步上漲的房子,不管你自住還是不自住,不管它在什么地方,它都可以成為你向人生、健康和事業沖鋒的堡壘:你可以用它抵押貸款,用于創業、孩子教育、治療疾病甚至養老。現代風險社會,如果糧油、蔬菜等生活用品、醫療、教

    綜上可知,即使排除投資性需求,今日中國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有住房需求。其中包含 跌不起的房價 信孚研究院研究員 童大煥原載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 2011年11月11日 北師大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董藩教授的兩則微博,再次像“沒有4000萬不要來見我”一樣引起軒然大波。他于2011年11月7日、8日在個人新浪微博上稱:“房價下跌誰高興誰倒霉?高興:沒房的家庭,約占家庭數的4%~6%;未婚但考慮買房的人,約占城市人口10%。倒霉:占86%的有房家庭(財產縮水)、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下降)、銀行(信貸收入下降)、財稅部門(難收稅費)、產業鏈上就業者(下崗失業),及不覺得受損但會遭遇穩定威脅的更高兩大主體,你懂的。現在全國86%以上家庭擁有私房(不很精確,因為每年總有私房被拆,又有很多買了新房,此數字總體呈上升趨勢),2億多流動人口按照我們國家的管理體制都是農民,不是市民,在農村基本都有房子,不在談論之列,城市流動人口基本在老家也都有房子。” 任志強也加入了爭論的行列,他在新浪微博上寫道:“看了許多評論,大多數人不了解中國城鎮的住房現狀。城鎮住房私有化率中不包括農村住房。總理報告數為87.4%,指個人產權的住房。每年會有拆除和新增。因此董藩教授用了約86%的數。但住房私有中包括個人擁有的第二套和多代人居住一套的現象。其中商品房約35%,房改房約40%,余者為原有私房和保障等。另有7%左右的原有公房和城鎮區劃改變時的農村轉為城鎮的房屋。可以說絕大多數中國家庭都有住房。是否有房不論城鄉,都為有房戶。但住房條件差和多代同住的家庭比例超過40%,大量農村有房戶家庭分戶向城鎮轉移,新婚家庭分戶等形成巨大住房需求。每年城鎮新增家庭約1100戶至1300戶。全國現有城鎮住房約190億平米,包括非成套住房。約合2.4億套(含非成套折算)。約2.4億戶、6.7億多人。私有化率中擁有第二套住房家庭的比例約12.5%。約2400萬套。用于出租的約62%,偶爾居住的約30%,其它有用于營業、辦公、倉庫等用途和空置的。城鎮空置住房的約占其中的3%左右。” 根據任志強的數據,加上現有農村住房高達三分之一空置的事實,再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論,可以大致推算出中國到底多少人還有住房需求(不考慮投資部分)。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當前中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中,居住地與戶籍登記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261386075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39959423人,非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221426652人。 2.2億跨區域流動的人口,其中包括大量進城農民,加上城市原有超過40% “住房條件差和多代同住的家庭”,在“小富進城,大富進京(一線大城市)”的過程中,尤其是一半以上大學畢業生都進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4座一線大城市,還不包含杭州等一線和省會二線城市。即使是已經在城市擁有產權房的人,想要改善居住條件,也是低價時置換比較好。因此基本可以判定,會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和人口希望房價下跌并且保持他們能夠承受得起的較低價位。 但是理想和現實永遠有一個遙遠的距離。即使現有房價全2.2億流動人口,占總人口的15.7%;以及任志強所說“超過40%住房條件差和多代同住的家庭”。但人的一生中絕大部分需求是無法滿足的。同樣的,現有有住房需求的人當中,到底多少人能夠真正實現其需求,什么樣的價位是他們能夠承受得起的合理價位,可能是一個連上帝也說不清楚的問題。部跌一半(那時中國的金融乃至中國經濟可能已崩潰),現有那一半以上希望房價下跌、希望自己買得起房的人當中,也未必有三分之一買得起,而其中一部分人,甚至已經因為失業而連生計都無著。 騰訊財經發起了一個投票“房價下跌你會高興嗎?”,截至我寫這篇文章,表示高興的有 106,382人,占投票總數的89.55%;不高興9,497 人,占7.99%;既喜且憂的2,604 人,占2.19%;選擇“其它”的317 人,占0.27%。 當然,這個調查只具有觀賞和吸引眼球的價值。因為最關注房價的,是二三十歲處在高度流動狀態的年輕人,騰訊的用戶更是年輕人居多,他們的投票不具足夠的代表性。也不排除另一類人群,他們也是有房族,但出于投資需要,希望房價下跌然后趁機抄底。因此,投票在這里是不可靠的,任志強的分析比較靠譜。 綜上可知,即使排除投資性需求,今日中國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有住房需求。其中包含2.2億流動人口,占總人口的15.7%;以及任志強所說“超過40%住房條件差和多代同住的家庭”。但人的一生中絕大部分需求是無法滿足的。同樣的,現有有住房需求的人當中,到底多少人能夠真正實現其需求,什么樣的價位是他們能夠承受得起的合理價位,可能是一個連上帝也說不清楚的問題。2010年以來的“史上最嚴厲調控”,一些郊區房價已經腰斬,比如北京通州京貿國際城由最高25800元一平米,降到了起價13400元一平米,雖然在降價第一周就收獲了“售房冠軍”稱號,賣了74套,均價14300多元,但也不是一搶而空,因為它們放量超過300多套。我分析原因有兩種:一種是經濟基礎決定,買不起的還是買不起;另一種是社會心理決定:看到開始跌了,等著繼續跌——這類人本身是有購買力的,只不過是在等待時機罷了。當然,一旦錯過時機,他們會成為抱怨的主流人群。因為追跌往往追不上,誰也不知道跌了以后還會不會再跌;追漲就比較好把握,因為都怕再漲,所以抓到什么就趕緊抓住。事實上是下跌的時候往往有更充分的選擇余地,但多數人把握不住,往往要等再上漲時才能下手。于是,絕大多數選擇都不是最佳選擇。 一路分析下來,我們可以基本假定,房價的下跌只對有需求中的一半、三分之一甚至更少的人有好處,他們是下跌到一定程度后擁有實際購買力并且真實出手的人,這部分人,不會超過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隨著買房的人越來越多,這個比例還會不斷下降!那么,為了少數人的利益而讓大多數人作出犧牲,究竟值不值?合理不合理?正義不正義? 一個非常流行的謬論認為,以自住為目的購置房產,房價漲跌與我無關!不得不說,很多人窮,說到底是觀念窮、思維落后。真正的財富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其他。持這種思維者不明白,在現代風險社會同時又是信用金融社會,一套產權完整、支配自由,隨時可以和銀行完成抵押貸款交易的、價格穩步上漲的獨立產權房,事實上是一張最好的人生保險單! 一套價格穩步上漲的房子,不管你自住還是不自住,不管它在什么地方,它都可以成為你向人生、健康和事業沖鋒的堡壘:你可以用它抵押貸款,用于創業、孩子教育、治療疾病甚至養老。現代風險社會,如果糧油、蔬菜等生活用品、醫療、教2010年以來的“史上最嚴厲調控”,一些郊區房價已經腰斬,比如北京通州京貿國際城由最高25800元一平米,降到了起價13400元一平米,雖然在降價第一周就收獲了“售房冠軍”稱號,賣了74套,均價14300多元,但也不是一搶而空,因為它們放量超過300多套。我分析原因有兩種:一種是經濟基礎決定,買不起的還是買不起;另一種是社會心理決定:看到開始跌了,等著繼續跌——這類人本身是有購買力的,只不過是在等待時機罷了。當然,一旦錯過時機,他們會成為抱怨的主流人群。因為追跌往往追不上,誰也不知道跌了以后還會不會再跌;追漲就比較好把握,因為都怕再漲,所以抓到什么就趕緊抓住。事實上是下跌的時候往往有更充分的選擇余地,但多數人把握不住,往往要等再上漲時才能下手。于是,絕大多數選擇都不是最佳選擇。

    跌不起的房價 信孚研究院研究員 童大煥原載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 2011年11月11日 北師大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董藩教授的兩則微博,再次像“沒有4000萬不要來見我”一樣引起軒然大波。他于2011年11月7日、8日在個人新浪微博上稱:“房價下跌誰高興誰倒霉?高興:沒房的家庭,約占家庭數的4%~6%;未婚但考慮買房的人,約占城市人口10%。倒霉:占86%的有房家庭(財產縮水)、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下降)、銀行(信貸收入下降)、財稅部門(難收稅費)、產業鏈上就業者(下崗失業),及不覺得受損但會遭遇穩定威脅的更高兩大主體,你懂的。現在全國86%以上家庭擁有私房(不很精確,因為每年總有私房被拆,又有很多買了新房,此數字總體呈上升趨勢),2億多流動人口按照我們國家的管理體制都是農民,不是市民,在農村基本都有房子,不在談論之列,城市流動人口基本在老家也都有房子。” 任志強也加入了爭論的行列,他在新浪微博上寫道:“看了許多評論,大多數人不了解中國城鎮的住房現狀。城鎮住房私有化率中不包括農村住房。總理報告數為87.4%,指個人產權的住房。每年會有拆除和新增。因此董藩教授用了約86%的數。但住房私有中包括個人擁有的第二套和多代人居住一套的現象。其中商品房約35%,房改房約40%,余者為原有私房和保障等。另有7%左右的原有公房和城鎮區劃改變時的農村轉為城鎮的房屋。可以說絕大多數中國家庭都有住房。是否有房不論城鄉,都為有房戶。但住房條件差和多代同住的家庭比例超過40%,大量農村有房戶家庭分戶向城鎮轉移,新婚家庭分戶等形成巨大住房需求。每年城鎮新增家庭約1100戶至1300戶。全國現有城鎮住房約190億平米,包括非成套住房。約合2.4億套(含非成套折算)。約2.4億戶、6.7億多人。私有化率中擁有第二套住房家庭的比例約12.5%。約2400萬套。用于出租的約62%,偶爾居住的約30%,其它有用于營業、辦公、倉庫等用途和空置的。城鎮空置住房的約占其中的3%左右。” 根據任志強的數據,加上現有農村住房高達三分之一空置的事實,再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論,可以大致推算出中國到底多少人還有住房需求(不考慮投資部分)。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當前中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中,居住地與戶籍登記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261386075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39959423人,非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221426652人。 2.2億跨區域流動的人口,其中包括大量進城農民,加上城市原有超過40% “住房條件差和多代同住的家庭”,在“小富進城,大富進京(一線大城市)”的過程中,尤其是一半以上大學畢業生都進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4座一線大城市,還不包含杭州等一線和省會二線城市。即使是已經在城市擁有產權房的人,想要改善居住條件,也是低價時置換比較好。因此基本可以判定,會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和人口希望房價下跌并且保持他們能夠承受得起的較低價位。 但是理想和現實永遠有一個遙遠的距離。即使現有房價全

    一路分析下來,我們可以基本假定,房價的下跌只對有需求中的一半、三分之一甚至更少的人有好處,他們是下跌到一定程度后擁有實際購買力并且真實出手的人,這部分人,不會超過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隨著買房的人越來越多,這個比例還會不斷下降!那么,為了少數人的利益而讓大多數人作出犧牲,究竟值不值?合理不合理?正義不正義?

    跌不起的房價 信孚研究院研究員 童大煥原載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 2011年11月11日 北師大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董藩教授的兩則微博,再次像“沒有4000萬不要來見我”一樣引起軒然大波。他于2011年11月7日、8日在個人新浪微博上稱:“房價下跌誰高興誰倒霉?高興:沒房的家庭,約占家庭數的4%~6%;未婚但考慮買房的人,約占城市人口10%。倒霉:占86%的有房家庭(財產縮水)、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下降)、銀行(信貸收入下降)、財稅部門(難收稅費)、產業鏈上就業者(下崗失業),及不覺得受損但會遭遇穩定威脅的更高兩大主體,你懂的。現在全國86%以上家庭擁有私房(不很精確,因為每年總有私房被拆,又有很多買了新房,此數字總體呈上升趨勢),2億多流動人口按照我們國家的管理體制都是農民,不是市民,在農村基本都有房子,不在談論之列,城市流動人口基本在老家也都有房子。” 任志強也加入了爭論的行列,他在新浪微博上寫道:“看了許多評論,大多數人不了解中國城鎮的住房現狀。城鎮住房私有化率中不包括農村住房。總理報告數為87.4%,指個人產權的住房。每年會有拆除和新增。因此董藩教授用了約86%的數。但住房私有中包括個人擁有的第二套和多代人居住一套的現象。其中商品房約35%,房改房約40%,余者為原有私房和保障等。另有7%左右的原有公房和城鎮區劃改變時的農村轉為城鎮的房屋。可以說絕大多數中國家庭都有住房。是否有房不論城鄉,都為有房戶。但住房條件差和多代同住的家庭比例超過40%,大量農村有房戶家庭分戶向城鎮轉移,新婚家庭分戶等形成巨大住房需求。每年城鎮新增家庭約1100戶至1300戶。全國現有城鎮住房約190億平米,包括非成套住房。約合2.4億套(含非成套折算)。約2.4億戶、6.7億多人。私有化率中擁有第二套住房家庭的比例約12.5%。約2400萬套。用于出租的約62%,偶爾居住的約30%,其它有用于營業、辦公、倉庫等用途和空置的。城鎮空置住房的約占其中的3%左右。” 根據任志強的數據,加上現有農村住房高達三分之一空置的事實,再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論,可以大致推算出中國到底多少人還有住房需求(不考慮投資部分)。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當前中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中,居住地與戶籍登記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261386075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39959423人,非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221426652人。 2.2億跨區域流動的人口,其中包括大量進城農民,加上城市原有超過40% “住房條件差和多代同住的家庭”,在“小富進城,大富進京(一線大城市)”的過程中,尤其是一半以上大學畢業生都進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4座一線大城市,還不包含杭州等一線和省會二線城市。即使是已經在城市擁有產權房的人,想要改善居住條件,也是低價時置換比較好。因此基本可以判定,會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和人口希望房價下跌并且保持他們能夠承受得起的較低價位。 但是理想和現實永遠有一個遙遠的距離。即使現有房價全

    一個非常流行的謬論認為,以自住為目的購置房產,房價漲跌與我無關!不得不說,很多人窮,說到底是觀念窮、思維落后。真正的財富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其他。持這種思維者不明白,在現代風險社會同時又是信用金融社會,一套產權完整、支配自由,隨時可以和銀行完成抵押貸款交易的、價格穩步上漲的獨立產權房,事實上是一張最好的人生保險單!

    一套價格穩步上漲的房子,不管你自住還是不自住,不管它在什么地方,它都可以成為你向人生、健康和事業沖鋒的堡壘:你可以用它抵押貸款,用于創業、孩子教育、治療疾病甚至養老。現代風險社會,如果糧油、蔬菜等生活用品、醫療、教育等各項成本都在不斷上升,惟獨作為老百姓一生最大財富的房子卻不斷貶值,實際上使每一個房屋所有人都失去了風險社會的對沖工具!

    跌不起的房價 信孚研究院研究員 童大煥原載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 2011年11月11日 北師大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董藩教授的兩則微博,再次像“沒有4000萬不要來見我”一樣引起軒然大波。他于2011年11月7日、8日在個人新浪微博上稱:“房價下跌誰高興誰倒霉?高興:沒房的家庭,約占家庭數的4%~6%;未婚但考慮買房的人,約占城市人口10%。倒霉:占86%的有房家庭(財產縮水)、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下降)、銀行(信貸收入下降)、財稅部門(難收稅費)、產業鏈上就業者(下崗失業),及不覺得受損但會遭遇穩定威脅的更高兩大主體,你懂的。現在全國86%以上家庭擁有私房(不很精確,因為每年總有私房被拆,又有很多買了新房,此數字總體呈上升趨勢),2億多流動人口按照我們國家的管理體制都是農民,不是市民,在農村基本都有房子,不在談論之列,城市流動人口基本在老家也都有房子。” 任志強也加入了爭論的行列,他在新浪微博上寫道:“看了許多評論,大多數人不了解中國城鎮的住房現狀。城鎮住房私有化率中不包括農村住房。總理報告數為87.4%,指個人產權的住房。每年會有拆除和新增。因此董藩教授用了約86%的數。但住房私有中包括個人擁有的第二套和多代人居住一套的現象。其中商品房約35%,房改房約40%,余者為原有私房和保障等。另有7%左右的原有公房和城鎮區劃改變時的農村轉為城鎮的房屋。可以說絕大多數中國家庭都有住房。是否有房不論城鄉,都為有房戶。但住房條件差和多代同住的家庭比例超過40%,大量農村有房戶家庭分戶向城鎮轉移,新婚家庭分戶等形成巨大住房需求。每年城鎮新增家庭約1100戶至1300戶。全國現有城鎮住房約190億平米,包括非成套住房。約合2.4億套(含非成套折算)。約2.4億戶、6.7億多人。私有化率中擁有第二套住房家庭的比例約12.5%。約2400萬套。用于出租的約62%,偶爾居住的約30%,其它有用于營業、辦公、倉庫等用途和空置的。城鎮空置住房的約占其中的3%左右。” 根據任志強的數據,加上現有農村住房高達三分之一空置的事實,再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論,可以大致推算出中國到底多少人還有住房需求(不考慮投資部分)。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當前中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中,居住地與戶籍登記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261386075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39959423人,非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221426652人。 2.2億跨區域流動的人口,其中包括大量進城農民,加上城市原有超過40% “住房條件差和多代同住的家庭”,在“小富進城,大富進京(一線大城市)”的過程中,尤其是一半以上大學畢業生都進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4座一線大城市,還不包含杭州等一線和省會二線城市。即使是已經在城市擁有產權房的人,想要改善居住條件,也是低價時置換比較好。因此基本可以判定,會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和人口希望房價下跌并且保持他們能夠承受得起的較低價位。 但是理想和現實永遠有一個遙遠的距離。即使現有房價全

    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兼亞洲區首席經濟師陶冬在《去杠桿下的中國》(載《新財富》雜志)一文中寫道:“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經濟經歷了共和國歷史上最為壯觀的增杠桿運動。2001年M2供應總量為13.8萬億元,十年后為72.6萬億元。2001年的M2/GDP比率為部跌一半(那時中國的金融乃至中國經濟可能已崩潰),現有那一半以上希望房價下跌、希望自己買得起房的人當中,也未必有三分之一買得起,而其中一部分人,甚至已經因為失業而連生計都無著。 騰訊財經發起了一個投票“房價下跌你會高興嗎?”,截至我寫這篇文章,表示高興的有 106,382人,占投票總數的89.55%;不高興9,497 人,占7.99%;既喜且憂的2,604 人,占2.19%;選擇“其它”的317 人,占0.27%。 當然,這個調查只具有觀賞和吸引眼球的價值。因為最關注房價的,是二三十歲處在高度流動狀態的年輕人,騰訊的用戶更是年輕人居多,他們的投票不具足夠的代表性。也不排除另一類人群,他們也是有房族,但出于投資需要,希望房價下跌然后趁機抄底。因此,投票在這里是不可靠的,任志強的分析比較靠譜。 綜上可知,即使排除投資性需求,今日中國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有住房需求。其中包含2.2億流動人口,占總人口的15.7%;以及任志強所說“超過40%住房條件差和多代同住的家庭”。但人的一生中絕大部分需求是無法滿足的。同樣的,現有有住房需求的人當中,到底多少人能夠真正實現其需求,什么樣的價位是他們能夠承受得起的合理價位,可能是一個連上帝也說不清楚的問題。2010年以來的“史上最嚴厲調控”,一些郊區房價已經腰斬,比如北京通州京貿國際城由最高25800元一平米,降到了起價13400元一平米,雖然在降價第一周就收獲了“售房冠軍”稱號,賣了74套,均價14300多元,但也不是一搶而空,因為它們放量超過300多套。我分析原因有兩種:一種是經濟基礎決定,買不起的還是買不起;另一種是社會心理決定:看到開始跌了,等著繼續跌——這類人本身是有購買力的,只不過是在等待時機罷了。當然,一旦錯過時機,他們會成為抱怨的主流人群。因為追跌往往追不上,誰也不知道跌了以后還會不會再跌;追漲就比較好把握,因為都怕再漲,所以抓到什么就趕緊抓住。事實上是下跌的時候往往有更充分的選擇余地,但多數人把握不住,往往要等再上漲時才能下手。于是,絕大多數選擇都不是最佳選擇。 一路分析下來,我們可以基本假定,房價的下跌只對有需求中的一半、三分之一甚至更少的人有好處,他們是下跌到一定程度后擁有實際購買力并且真實出手的人,這部分人,不會超過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隨著買房的人越來越多,這個比例還會不斷下降!那么,為了少數人的利益而讓大多數人作出犧牲,究竟值不值?合理不合理?正義不正義? 一個非常流行的謬論認為,以自住為目的購置房產,房價漲跌與我無關!不得不說,很多人窮,說到底是觀念窮、思維落后。真正的財富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其他。持這種思維者不明白,在現代風險社會同時又是信用金融社會,一套產權完整、支配自由,隨時可以和銀行完成抵押貸款交易的、價格穩步上漲的獨立產權房,事實上是一張最好的人生保險單! 一套價格穩步上漲的房子,不管你自住還是不自住,不管它在什么地方,它都可以成為你向人生、健康和事業沖鋒的堡壘:你可以用它抵押貸款,用于創業、孩子教育、治療疾病甚至養老。現代風險社會,如果糧油、蔬菜等生活用品、醫療、教140%,在世界范圍內偏高但尚未算出格。至2010年,這個比率飚升到184%,遠遠超過世界的平均水平,比第二高的日本高出約育等各項成本都在不斷上升,惟獨作為老百姓一生最大財富的房子卻不斷貶值,實際上使每一個房屋所有人都失去了風險社會的對沖工具! 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兼亞洲區首席經濟師陶冬在《去杠桿下的中國》(載《新財富》雜志)一文中寫道:“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經濟經歷了共和國歷史上最為壯觀的增杠桿運動。2001年M2供應總量為13.8萬億元,十年后為72.6萬億元。2001年的M2GDP比率為140%,在世界范圍內偏高但尚未算出格。至2010年,這個比率飚升到184%,遠遠超過世界的平均水平,比第二高的日本高出約30個百分點。而且,這里的M2數字還不包括隱性的、表外的信貸擴張。這種信用擴張速度,不僅在中國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現代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什么都漲價,如果惟獨讓房價不漲甚至下跌,可能嗎?正義否? 港中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何佳也認為,有人說“以自住為目的的購買者,房價不管漲還是跌,對他們來說有何差異?何須對沖?”如此談論這個問題的人很多,但是并不正確。很多人一生的積蓄就是供了一個房子。但是一旦某個地區房價大跌,例如底特律,一個中產階級人士立刻就變成窮人。這種風險是需要對沖的。房價的下跌還會導致傳給下代的資產減值,減少消費;等等。哈佛大學巴羅據此在1974年提出李嘉圖等價假說認為:如代際利他(即父母關心下一代的財富)存在,政府發行債券或增加稅收,對經濟的運行影響是一樣的。同樣可以說明,只要代際利他存在,無論你是否全額現金購買房子,無論你是自住還是投資,房價的變化都會影響你。中國人是最關心下一代的。子子孫孫不可能永遠住在同一個房子里。房子的資產屬性是去不掉的。 很多人只看到住房的居住屬性,沒看到它的資產屬性;只看到它“不動”的一面,沒看到它“動”的一面(即人不斷地在變換住所);只看到“自己”這一面,沒看到“代際傳承”這一面。所以不乏一葉障目、占小便宜吃大虧者。 30個百分點。而且,這里的M2數字還不包括隱性的、表外的信貸擴張。這種信用擴張速度,不僅在中國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現代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什么都漲價,如果惟獨讓房價不漲甚至下跌,可能嗎?正義否?

    港中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何佳也認為,有人說“以自住為目的的購買者,房價不管漲還是跌,對他們來說有何差異?何須對沖?”如此談論這個問題的人很多,但是并不正確。很多人一生的積蓄就是供了一個房子。但是一旦某個地區房價大跌,例如底特律,一個中產階級人士立刻就變成窮人。這種風險是需要對沖的。房價的下跌還會導致傳給下代的資產減值,減少消費;等等。哈佛大學巴羅據此在1974年提出李嘉圖等價假說認為:如代際利他(即父母關心下一代的財富)存在,政府發行債券或增加稅收,對經濟的運行影響是一樣的。同樣可以說明,只要代際利他存在,無論你是否全額現金購買房子,無論你是自住還是投資,房價的變化都會影響你。中國人是最關心下一代的。子子孫孫不可能永遠住在同一個房子里。房子的資產屬性是去不掉的。

    跌不起的房價 信孚研究院研究員 童大煥原載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 2011年11月11日 北師大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董藩教授的兩則微博,再次像“沒有4000萬不要來見我”一樣引起軒然大波。他于2011年11月7日、8日在個人新浪微博上稱:“房價下跌誰高興誰倒霉?高興:沒房的家庭,約占家庭數的4%~6%;未婚但考慮買房的人,約占城市人口10%。倒霉:占86%的有房家庭(財產縮水)、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下降)、銀行(信貸收入下降)、財稅部門(難收稅費)、產業鏈上就業者(下崗失業),及不覺得受損但會遭遇穩定威脅的更高兩大主體,你懂的。現在全國86%以上家庭擁有私房(不很精確,因為每年總有私房被拆,又有很多買了新房,此數字總體呈上升趨勢),2億多流動人口按照我們國家的管理體制都是農民,不是市民,在農村基本都有房子,不在談論之列,城市流動人口基本在老家也都有房子。” 任志強也加入了爭論的行列,他在新浪微博上寫道:“看了許多評論,大多數人不了解中國城鎮的住房現狀。城鎮住房私有化率中不包括農村住房。總理報告數為87.4%,指個人產權的住房。每年會有拆除和新增。因此董藩教授用了約86%的數。但住房私有中包括個人擁有的第二套和多代人居住一套的現象。其中商品房約35%,房改房約40%,余者為原有私房和保障等。另有7%左右的原有公房和城鎮區劃改變時的農村轉為城鎮的房屋。可以說絕大多數中國家庭都有住房。是否有房不論城鄉,都為有房戶。但住房條件差和多代同住的家庭比例超過40%,大量農村有房戶家庭分戶向城鎮轉移,新婚家庭分戶等形成巨大住房需求。每年城鎮新增家庭約1100戶至1300戶。全國現有城鎮住房約190億平米,包括非成套住房。約合2.4億套(含非成套折算)。約2.4億戶、6.7億多人。私有化率中擁有第二套住房家庭的比例約12.5%。約2400萬套。用于出租的約62%,偶爾居住的約30%,其它有用于營業、辦公、倉庫等用途和空置的。城鎮空置住房的約占其中的3%左右。” 根據任志強的數據,加上現有農村住房高達三分之一空置的事實,再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論,可以大致推算出中國到底多少人還有住房需求(不考慮投資部分)。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當前中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中,居住地與戶籍登記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261386075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39959423人,非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221426652人。 2.2億跨區域流動的人口,其中包括大量進城農民,加上城市原有超過40% “住房條件差和多代同住的家庭”,在“小富進城,大富進京(一線大城市)”的過程中,尤其是一半以上大學畢業生都進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4座一線大城市,還不包含杭州等一線和省會二線城市。即使是已經在城市擁有產權房的人,想要改善居住條件,也是低價時置換比較好。因此基本可以判定,會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和人口希望房價下跌并且保持他們能夠承受得起的較低價位。 但是理想和現實永遠有一個遙遠的距離。即使現有房價全

    很多人只看到住房的居住屬性,沒看到它的資產屬性;只看到它“不動”的一面,沒看到它“動”的一面(即人不斷地在變換住所);只看到“自己”這一面,沒看到“代際傳承”這一面。所以不乏一葉障目、占小便宜吃大虧者。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 www.transparencyisgood.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熟妇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 老熟妇仑乱一区二区视頻|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影院| 日本精品3d动漫一区二区|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中文字幕国产一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午夜成人版| 无码丰满熟妇一区二区| eeuss鲁片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观看免费中文视频在线播放 |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一|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老鸭窝| 蜜桃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乱码A|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正在播放国产一区|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不卡在线| 手机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专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岛一区在线观看不卡|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AV国片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动漫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欧洲Aⅴ综合一区| 久久国产精品最新一区| 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