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藩,董藩講師,董藩聯系方式,董藩培訓師-【中華講師網】
    54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量
    掃一掃加我微信
    董藩:董藩:“我并沒有妄言!”
    2018-07-12 3131

    “我糾正你一下,你說的中國房地產市場化20年不準確。正確的說法是31年。因為1987年深圳標志性進行中國第一塊土地拍賣。一般把它當作中國房地產起步元年,到今年已31年。”



    和董藩的對話,從糾正一個錯誤的說法開始。盡管包括我在內很多人把1998年27號文當作中國房地產市場化的起點,董藩體現出房地產業研究學者的嚴謹性。



    但在大眾眼里,他曾因“極不嚴謹”的兩句話被全民“批判”了多年,據說至今仍有學生寫作文批評。



    一句是:“北京房價25年后要到80萬每平米”,另一句是:“40歲之前沒有4000萬身價,別說是我的學生”。



    迄今,董藩仍堅持并未“妄言”。他解釋他用2012年之前25年房價實際漲幅約18.7%,來推算25年后的房價,復合計算得出的均價80萬。“現在很多人說當時的預測太保守”。至于4000萬,他說實際相當于今天北京兩套普通大戶型,或一套豪宅的價格。他的學生二十出頭,“研究生畢業奮斗十七八年,有兩套房產,很正常”。



    不論你是否愿意接受董藩的觀點,這些年房價始終在漲。事實勝于雄辯。輿論如今也少見房價要大跌的說法,大眾接受了房地產價格的堅挺性。但在十多年前,并非如此。



    大約在2004年左右,當北京的房價開始較大幅度攀升時,圍繞房價的輿論戰也喧聲鼎沸。易憲容、謝國忠、牛刀堅定看空,影響廣泛。任志強、陳淮和董藩是看多派。2005年,易憲容甚至提出,上海房價要降一半,北京房價要降30%。



    “那時易憲容的影響力很大,我看了他的觀點,覺得他不專業”,董藩說,他決定發聲,扭轉輿論。他先給新華社下屬北京參考寫小短文,寫了幾篇卻被相關領導叫停,他心氣上來了,繼續在網絡博客里寫,一口氣17篇,洋洋灑灑2萬余字,被稱為“兩萬言書”一時成為輿論熱點,媒體競相報道,董藩也成為了公眾人物。



    董藩的觀點是否扭轉了大眾輿論很難說,但在遭遇大眾和官方媒體批判多年里他始終堅持了自己的立場:看多樓市。事實證明,他的眼光比許多懂得所謂高深經濟理論的經濟學者專家更靠譜。



    這些年來,他的真實感觸是媒體總是傳播一兩句有爭議的話,而普通老百姓不可能通過媒體真正理解他的觀點:不要跟房地產市場斗氣,要尊重規律,長遠看不發生災難性變化,房價總是會上漲的。



    他轉而做培訓,通過系統的課程傳播房地產業發展和房地產投資的規律。他推動了廈門大學EMBA教育中心成立了房地產開發與管理方向,與廈大老師,帶著5屆200多位企業界學員學習。通過清華、北大、長江商學院、廈大、上海交大等著名高校培訓平臺合作,他為大約9萬人次講了2天和8天的房地產投資課程。 這些人中,既有央企領導,也有普通百姓;既有畢業于海內外博士碩士,也有沒系統讀過大學的工商界人士;有海外飛回來聽課的,也有很多來自偏遠地區的。



    董藩認為,只有讓大眾具備房地產投資能力,增加非勞動力的財產性收入,才能真正縮小貧富差距。這樣讓我想起任志強說的,房價上漲實際上縮小了貧富差距,因為比如北京二環內很多普通住宅里的老人,因房價大漲而受益。



    如果要談到董藩對中國房地產幾十年來發展的貢獻,董藩自己認可成績是,他率先探索了中國房地產學科的搭建,并且幾十年持續經營,多年來和同事合作撰寫了多套教材。



    此外他對房地產制度與政策也有影響。據他介紹,早在1993年他就寫了《關于房地產抵押貸款的兩種思路》,后來通過民革中央黨派提案提交全國政協、建設部,最終影響到按揭貸款的推廣。2005年,董藩通過兩份內參,上報中央領導,引起重視,影響到當時的宏觀調控工作。隨后又與同事通過四份內參上報《建議實施貨幣化梯度補貼政策》等9篇建議,受到中央領導重視,推動了2007年《國務院關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的出臺。



    在讓董藩點評中國房地產業發展歷史中三個最有價值的人物時,董藩特別提到了王健林。在他看來,中國商業地產真正的發端和發育來自王健林,從大型綜合商業地產的開發,再到異地開發,然后訂單模式,之后是文旅地產等等都是王健林創造的,“王健林極富創新精神,也是極其有魄力。”他說。



    從一個幾十年研究中國房地產業的學者角度,如何評價房地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呢?



    董藩說,房地產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主導產業和先導產業,就像那句“要想富、先修路”一樣,中國經濟要全面發展,必須先發展房地產業。



    “真話往往很難聽,真相也往往讓我們難堪——在國民經濟中能同時獲得這三中地位評價的,只有房地產業,可以說沒有哪種產業比房地產更重要。但是,我非常遺憾,大家對這些,認識是不足的。”






    以下是樂居財經和董藩的對話:



    樂居財經:作為學者,您如何評價中國改革開放40年?



    董藩:我出生在1967年,那個時候文化大革命剛開始,還屬于計劃經濟時代。最初幾年不記事,沒有印象,到后邊慢慢自己有些記憶了,今天看,覺得那時候生活太困難。直到后來搞農村改革,才慢慢從家庭角度感受到了這個社會的變化。



    1978年11屆3中全會召開之后,中國開始了農村改革。當時中國種人參的唯一一個集體參場就在我們那里,因為屬于農村集體所有制,就一起改革,搞了承包制。那個年代一斤好的人參要200多塊錢,差的也五六十塊錢,和玉米、小麥、高粱這些農作物的價格相比,是上百元和幾分錢之間的差別。我們家在那個參場第一年承包的時候,賺了2萬多塊錢,全村第一。我今天推算,可能是當時全國收入最高的家庭,因為那時城里還沒有改革,一般人的月工資也就是三、五十元,估計當時月工資也就不到300元吧。所以我講課時有時開玩笑說“我也做過富二代”、“我爸爸曾經是中國的首富”。那時我突然間就感覺到了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的實惠。



    這件事情對我的影響很大,引起了我的思考和研究的興趣。我從農民家庭角度,感覺到中國在變,由貧窮向相對富足轉變。后來因為上學的原因,我不斷走出去,從農村走向城鎮、縣城,再走向更大的城市,眼界不斷開闊,因此看到了中國的大變化,看到中國最早一批開發區,看到外資企業。讀書的過程中,還了解到改革開放這些舉措對整個國家的意義。所以,從內心是希望中國繼續改革開放。



    樂居財經:您認為房地產市場化的發展對中國經濟和對普通百姓意味著什么?



    董藩:房地產是國民經濟一個產業,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看到它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一同開始了它的市場化進程。跟其它行業相比,但它的市場化的進程實際上是比較緩慢的。雖然很緩慢,但我們還是感覺到了大變化。



    解放初期的時候,我們城鎮人均住宅只有4.5平方米。但解放后,人口在增加,國家房屋建設卻處在相對停滯狀態,所以住房越來越緊張,到1979年下降到人均3.6平米,1984年才恢復到4.4平米,還不到解放初期的水平。到了1997年人均好像才9.2平米,這是靠大規模開發才增加到了這個水平。



    1998年后,因為要應對金融危機,房地產發展進入第二個階段,強調把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發展,大規模地推廣按揭,大規模地對開發商貸款,供給和需求兩端均被注入強勁動力。



    從那個時候開始,全社會人均住房面積每年提高1平方米左右。中國整個經濟增長也主要是靠房地產來拉動。



    房地產業的影響有多大?在國民經濟當中它第一是支柱產業,這個判定強調對GDP的貢獻,對稅收的貢獻,對就業的貢獻;第二它是主導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當中它是最主要的發力者;后來我還給它加了一個地位,叫先導產業。就是說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任何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房地產業,要以房地產業的先行發展為前提。



    國民經濟有兩個典型的先導產業,一個是交通,一個是房地產。要想富先修路,由此看得出交通條件對生產組織的影響;房地產這個行業的先導地位大家都沒認識到,比如今天一些新興產業要大發展,沒有寫字樓不行,需要基本辦公條件;發展商業要有房地產業先提供生產經營環境——除了農業和在大街上擦皮鞋、賣水果、修自行車這些最低級的服務活動,其他稍微高級一點的產業,都需提供辦公經營場所。所以沒有房地產業的發展做前提,其他行業是沒有辦法發展的。



    真話往往很難聽,真相也往往讓我們難堪——在國民經濟中能同時獲得這三中地位評價的,只有房地產業,可以說沒有哪種產業比房地產更重要。但是,我非常遺憾,大家對這些,認識是不足的。



    房地產業具有的這三大基礎性的地位,決定了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太大了。1998年后看中國的改革開放,凡是經濟發展速度特別快的年份,基本上都可以說房地產也都在大發展,這個行業貢獻很大。凡是房地產業受打壓的時候,國民經濟就呈現出整體衰退,因為房地產業關聯著建筑、鋼鐵、水泥、玻璃、電解鋁等眾多行業。僅僅從建材來看,房地產建造過程中就涉及大小近1萬種建材商品。



    房地產這個行業深刻地影響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它實實在在地改善了大家的居住條件,這個不要多說。從全社會來講,房地產業也是老百姓都富裕起來,家庭財富當中60%-70%體現為房產的價值。我自己覺得北京、上海的普通家庭,90%的財產都表現為房產。



    國外大部分城市也應該占到七成左右。所以我們在買房的時候有壓力,因為它是最主要的一個價值載體,工作幾年你就能買房子,這個確實是不容易的事。對普通人來講,它就是一個要用終生去支付的商品,要連續幾十年還貸。






    樂居財經:您是如何走上房地產研究道路的?



    董藩:當年我在東北財經大學上大學的時候,報考專業叫投資管理,顧名思義,就是管錢、管項目。那時候中國正處于上個世紀80年代中后期,從計劃向市場慢慢過渡階段,政府、事業單位、公有企業,蓋大樓,修地鐵,修高速,主要還是靠政府投資。后來慢慢地一些民營投資主體出現,民間房地產開發也有了,雖然還比較少見。



    我碩士研究生畢業后留校當了老師,我和我的同事們就建了中國最早的房地產專業。1993年我們招了第一屆學生。但是因為國家專業目錄里沒有房地產這個專業,我們就按通常做法,叫“房地產投資管理專門化”。從課程設置上,開發肯定是最主要的,還包括代理、估價、房地產金融、市場信息服務、法律人才培養等。



    我做了幾年,覺得我的專業理論基礎比較薄弱。所以我又專門去教了幾年西方經濟學,在這個過程中我一直關注房地產學科,所以1997——1998年,我組織很多青年學者,主編了一套十幾本房地產教材。



    那算是中國算是最早的房地產系列教材之一。此后我就一直往這個方向走,后來我換了學校,沒有這個專業了,但我對這個學科的研究和搭建,一直在探索。我們出了好多套教材,合在一起有五、六十本:我們試圖回答中國應該怎么搞房地產教育,西方怎么搞的,我們有哪些特殊地方,從學科設置上應該開設哪些課程。



    為什么有的時候我說我算是中國房地產學科最主要的搭建者之一,就是因為我一直有意識地做這些。后來又有一次學科調整,又把這個專業給改成工程管理,其實工程管理跟房地產不是一碼事。但工程管理專業的課程中,有些房地產的課程,所以很多人實際上是學著我們的教材成長的。



    樂居財經:是什么機緣讓您成名的,您又如何成為被攻擊對象的?



    董藩:我成名較早,學生時代就曾被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廣泛報道,但與房地產無關。



    2004年,我調到北師大我重新確定專業方向,為了我的學生能找到好工作,我把房地產按照學科去搞。學校有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我就把這個專業做了改造,使它偏向房地產內容。



    當時房地產問題也很熱,那時易憲容是非常有輿論影響的人物。但從我內心覺得他很不專業。我又看了很多人對房地產的評價,感覺專業度也很差。他們可能不學這個專業,因為房地產問題很熱,容易出名,所以都來插嘴。房地產恰恰有很多特殊的地方,我覺得他們可能都忽略了,或者根本不知道,所以講的都不對。



    于是我就決定來引導這個輿論。當時我看哪個報紙有這樣的小欄目,我就想給他投稿,講一些觀點,怎樣認識價格高,怎樣認識需求等。當時《參考消息》旗有一個《北京參考》,它有一個房地產欄目,我就跟他們聯系。他們很高興。但是我要保證他們答應連載,這樣我的觀點成體系。他們說不了解我,讓我先寫幾篇給他們看看。



    我就寫了四、五篇小塊文章,他們一看,說很棒,于是就開始連載。登到第五篇的時候,他們跟我說,好像央視有一個重要領導,跟他們新華社說你們發表的那個董藩的文章,觀點不符合中央的調控精神。于是就把連載叫停了。  



    我主要的觀點是“較高的房價是中國特色”,基于當時的條件,房價一定是越來越高。我大略講了供給是怎么回事,需求是怎么回事。反對我的領導覺得,你怎么能說房價會越來越高?這不符合大眾愿望,也與中央的調控精神相矛盾。我當時寫作的勁頭兒已經調動起來了。于是我決定寫完,貼網上。本來想一篇寫1000字左右,寫20篇,結果寫到第17篇的時候,有些疲倦了,寫不下去了。



    我就把它們合在一起,題目給改了一下,叫《關于房地產業的17個觀點與兩萬言書》。這篇文章,焦點房地產網貼出來,雖然今天看內容已經很普通了,大家都接受了這些觀點,但當時來看很新穎、很震驚、很轟動。



    當時建設部的人也都在看我這篇文章。老部長楊慎看到我的文章,非常激動,帶著幾個人直接到了北師大,找到我,跟我討論。當時的建設部研究中心主任陳淮還專門組織了一個小型談論會,讓我去講一下。我記得陳主任見面首先對我說的話是“你這篇文章,是迄今為止,對市場問題說的最好的一篇”。企業界的人也都在看這篇“橫空出世”的文章。



    王石以前不認識我,看到我這文章,特意派兩個人來北京看我。一個是當時萬科集團辦公室主任朱保全,一個他當時《萬科周刊》的主編韋業寧,他們代表萬科到北京很認真地跟我交流,然后把我文章在他們刊物上發表,好像發了兩期。



    這篇網絡文章奠定了我在房地產輿論領域的影響力。隨后清華、北大、長江等各種培訓班,好像發現了一個人才,可以給他們講房地產課程了,就開始找我,媒體也經常找我參加各種活動。應該說我從書齋走向大眾、走向輿論,這算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



    那是2005年,接下來對我的攻擊就開始多了。可以說多到數不勝數,來自媒體的攻擊最猛。《人民日報》好像單獨發文章批駁我四次。我覺得房價上漲有它的道理,很多人的認識其實都是情緒化的。因為媒體人大部分人學中文、新聞、歷史、哲學的,他們一個月掙幾千塊錢,你說房價還能漲,那怎么能接受?大家都不接受!我后來我專門寫了一篇回應人民日報的文章,講關于房價上漲的邏輯。那時候就說按照這個漲幅,現在下去25年后北京會到80萬每平米、全國平均會到9萬每平米,為啥?理由很多,比如貨幣政策放松導致不斷的貶值,然后各種原因導致人口不斷往中心城市聚集,等等,但大家很反感這些專業的說法,不接受。



    樂居財經:對于此前您的北京房價會到80萬每平米的說法,您現在還這樣認為嗎?



    董藩:現在很多人對我說:你當時的預測太保守了。因為那是2012年末的預測,我的是此前25年的房價上漲數據,去簡單推算這個漲幅的。那之前我們推算北京的實際漲幅是平均每年18.7%。我說不用達到這個幅度,你算一算,五年翻一番,那再來一個25年,會到什么地步。但是均價80萬這個數字很刺激,大家總是忘了它是25年后的數據,而且它是一個復合增長率。我說按照這個漲幅25年之后會到,大家按照眼前的收入等數據去想,就覺得是不可能的。



    后來我被逼無奈,寫了一篇長文章,就講房價上漲的邏輯究竟是什么?其實工資收入對他的推動作用從全世界范圍內都是越來越低的,更大的推動力量表現為一種財產性的收入。比如,你有一套房子,你現在收入不高,每個月就2萬塊錢。但你的房子現在值1000萬,這套房子可能幾乎沒有什么貸款,你把它一賣,你就可以做首付,再買它2000萬甚至3000萬的房子。你并不是靠自己的工資收入幫你增加了1000萬的購買力。



    中國的收入也比較復雜,有各種情況影響對真實情況的判斷。你看他可能覺得他是很窮,但他房子值錢。他自己收入低,可能過去分過公房,房改后升值很大。或者他在本職工作之外有很多兼職性收入。你再看中國經濟,政府也沒辦法,被逼無奈要放水。這個說起來就復雜了,總之房價在嚴厲打壓下,仍存在上漲的壓力。如果沒有限購、限貸、限價、驅趕外來人口、疏散城市功能等嚴厲措施,北京均價早就十萬以上了。如果5年翻一番,十五年可能就距離80萬不遠了。



    樂居財經:您2011年提出“40歲之前沒有4000萬身價,別說是您的學生”,您現在還堅持這種說法嗎?



    董藩:你只要從事這個行業,4000萬身家沒多少。我的學生都是二十幾歲,是吧?到了40歲的時候,那是十七八年以后了。



    實際上,今天你說4000萬算個什么財富狀態?4000萬在北京,就是兩套普通大戶型房子或一套豪宅的總價。



    研究生畢業之后,努力十七、八年,他名下有兩套房子,很正常吧?那時兩套普通房子的價格,可能遠超4000萬。其實這句話當時就是鼓勵他們,就像說“你要沒考一百分,你別來見我”是一樣的。我當時是這樣說的:“當你40歲時,沒有4千萬身價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這是我對研究生的要求。培養其財富意識是我工作內容之一,當然前提是合理合法致富。自己富了意味著創造了很多GDP、稅收、就業崗位,社會貢獻大,也幫助了低收入者,并避免自己、家屬及親屬成為社會負擔。對高學歷者來說,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 ”這段話其實沒有毛病,但是全社會到今天還是在議論,連中學生寫作文都批判了好多年,現在還有人寫……



    從媒體上來講,特別是傳統媒體,從業者都是學文史哲的,文史哲從學科角度他也往往注重培養學生的公平意識。比如學中文,我們學那些文學作品往往帶有階級性,強調替窮人說話;又比如哲學,老強調公平;歷史書上講的也全是農民起義,強調均貧富。所以那些記者、編輯自然而然就不接受我的觀點,而且他會把我們所說的十七、八年之后的4000萬等同于現在生活中的4000萬。



    他會想:憑啥你的學生就應該有4000萬,而我們卻在受窮?所以這里頭有一個中國人的一個財富意識和財富觀的問題。中國人人都想富裕,但在自己還不富有的時候,看別人富了還是很難接受的,就是嫉妒或者仇富。



    后來,我一直在摸索整個中國財富的增長、財富的安全、財富的傳承究竟怎么搞,這些對老百姓是有用的,但是我發現給老百姓講不明白這些道理,因為通過媒體傳播出去的都是一、兩句有爭議的話。于是我說誰愿意學?我們給大家開班講,于是有了對老百姓這種系統的培訓,主要是從我的粉絲開始的。



    而且我們一直認為,要縮小貧富差距,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是讓老百姓提升它的投資意識和投資能力。普通老百姓都懂投資,那他就擺脫了只靠勞動力創造收入這種狀態。他和富人階層之間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小。



    樂居財經:除了率先探索中國房地產學科的搭建外,您對中國房地產業發展的貢獻還有哪些?



    董藩:我從事房地產專業教學和科研近30多年,算是中國房地產學科的主要搭建者和帶頭人之一吧。我大學和研究生階段學的專業與此有關,后來我決定無論在哪個學科從事教學,都不能放棄房地產這個研究領域。我的第一本學術著作《土地利用土地管理土地市場運行——側重于制度、政策和發展模式的考察》,1997年由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后,獲得了遼寧省第六界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這對我從事這個領域的研究算是不小的鼓勵。2000-2001年我在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主編了一套13本房地產教材。2004-2005年,我又主編了這套教材的修訂版,即第二版;2009年,我在清華大學出版社主編出版了一套14本《物業管理系列教材》;2006年我在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主編出版了一套6本“房地產基本知識問答”叢書;2009年,在北師大出版社主編出版了《土地資源管理》6本一系列教材;2012年,我和我的博士后康耀江在清華大學出版社主編出版了一套14本房地產系列教材,2017年開始修訂第二版。



    2007年我在韓國藝一出版社出版了《中國不動產概況》(韓文),介紹中國的房地產市場;2017我在鷺江出版社出版了《房地產的邏輯》、《房地產的解釋》兩本著作。我有的教材還被評為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中國房地產領域很多人上大學、工作后參加培訓用的是我們的教材,這一點我很驕傲。



    與教學、科研工作緊密聯系的是人才的培養。除了給本科生上課、作報告以外,這么多年來,我在我現在的學校帶出了十幾位博士、博士后,上百位學術性碩士和公共管理碩士,作為顧問和導師,推動廈門大學EMBA教育中心成立了房地產開發與管理方向,與戴亦一等很多廈大老師一起,帶著5屆200多位企業界學員學習,成就喜人。



    我還在東北大學、華南理工、青島大學等帶過碩士研究生。另外,我覺得最值得一提的是,我通過清華、北大、長江商學院、廈大、上海交大等著名高校培訓平臺和我們與培訓機構合作,為大約9萬人次講了大約2天和8天的房地產投資課程,我又帶了兩批200多人,系統學習了一年的工商管理與投資前沿課程。這些人中,既有大央企的領導,也有普通百姓;既有畢業于海內外著名高校的博士、碩士,也有沒系統讀過大學的工商界人士;既有海外飛回來聽課的,也有很多來自偏遠地區的。有這么廣泛的分布,我很高興。我的目的就是與每一個對房地產感興趣的人一起成長。



    此外,對房地產制度與政策的影響,其實是非常大的。很多人不知道,影響到千家萬戶的按揭貸款制度,上升的國家政策方面,最早起源于我在1993年《關于房地產抵押貸款的兩種思路》,后來通過民革中央黨派提案提交全國政協、建設部,最終影響到按揭貸款的推廣(此前深圳民間有萌芽,但沒有什么影響)。



    2005年,我又通過兩份主要內參,上報中共中央、國務院、全國人大、全國政協、中央軍委領導三篇文章,送副部級以上領導參閱。這三篇文章引起時任中央領導重視,影響到了當時的宏觀調控工作。隨后我通過三份重要內參提交《我國房地產業調控成效及對策建議》,上報國家領導人及主管部門,陳述自己的調控意見;隨后我與同事又通過四份內參上報《建議實施貨幣化梯度補貼政策》等9篇建議,受到中央領導高度重視,推動了《國務院關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國發[2007]24號文)的出臺。這方面我還做了很多工作。我在獻計獻策、影響國家戰略與政策制定方面,曾做過很多事情,作為學者,我很驕傲。



    樂居財經:請談談改革開放40年來,您心中認可的對房地產市場最有影響的三個人物。



    董藩:對中國房地產業做出過貢獻的人物很多,都讓我佩服。有的我認識,有的沒接觸過。從開發商身份來講,影響最大的應是王健林。中國真正的商業地產的發端、發育就是從他和萬達開始的。王健林的貢獻是等方面的,有三點特別值得強調:第一以前就沒人就沒有從房地產領域做分工,專門去蓋商廈,大規模的商業化開發是從他開始的。第二,異地開發也是他帶來的,過去的房地產業就是當地公司當地做,我們講房地產市場時都講到“區域化”是基本特點。今天沒有人這樣講了。傳說他當時跟主政大連的某領導關系不是很好,在大連拿不到地,所以北上長春、沈陽異地開發;第三,商業地產的訂單模式是他發明的,這個創新太厲害了。



    過去我們是蓋了商業綜合體再賣,賣出去賣不出去根本就不知道,你賣給人家,人家也常說用著不合適,萬達反過來,開發之前事先招商,先考慮到客戶需求,在設計當中充分滿足。這種經營的創新或產品的創新,沒有人比得了王健林。



    此外,商業綜合體的設計規范、大量技術應用在商業地產里的應用都是萬達的貢獻。另外他對其他行業的影響也很大,例如萬達影視、萬達院線對整個文化產業影響很大。王健林這個人極富創新精神,也是極其有魄力,不管輿論現在怎樣評價他,內部人都承認他的這些貢獻。



    再一個就是任志強。任志強對房地產甚至整個社會輿論的影響,地產界沒人比得了。對房地產政策的影響,我覺得跟我差不多。任志強在開發商領域的輿論影響力,真沒人能比得了。這個人絕頂聰明,又愛說愛講,其觀點被廣泛傳播。他是一個復合型的人物,影響力是多方面的。他是紅二代,是企業家,還是政協委員和輿論大v,對民營資產或是民營企業經營權的保護有很多呼吁,他還熱心做公益。中國很需要任志強這樣的人物,可惜只有一個。



    如果說對行業貢獻,再往下說是王石。萬科和王石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住宅產業上。他確實對行業影響非常大。雖然后邊也產生了很多優秀的企業,可以用群星燦爛來說,但是如果從房地產行業符號人物這一層次來講的話,我覺得這三個人是要排在前面,其他人的影響力稍弱一些。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 www.transparencyisgood.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第一区二区快射影院| 国产精品免费大片一区二区| 精品乱码一区内射人妻无码| 久久久久久综合一区中文字幕|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直播|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天天爽夜夜爽人人爽一区二区| 激情无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本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中文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资源| 亚洲av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 |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一区| 精品人伦一区二区三区潘金莲| 福利片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一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美女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果冻传媒一区二区天美传媒| 国产色欲AV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在线|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暖暖|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精品蜜桃一区二区三区WW| 国产精品盗摄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