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地圖是在平衡計分卡的基礎上發展來的,與平衡計分卡相比,它增加了兩個層次的東西,一是顆粒層,每一個層面下都可以分解為很多要素;二是增加了動態的層面,也就是說戰略地圖是動態的,可以結合戰略規劃過程來繪制。
戰略地圖是以平衡計分卡的四個層面目標(財務層面、客戶層面、內部層面、學習與增長層面)為核心,通過分析這四個層面目標的相互關系而繪制的
企業戰略因果關系圖。
簡介
戰略地圖的核心內容包括:企業通過運用人力資本、信息資本和組織資本等無形資產(學習與成長),才能創新和建立戰略優勢和效率(內部流程),進而使公司把特定價值帶給市場(客戶),從而實現股東價值(財務)。
六步繪制企業戰略地圖
第一步,確定股東價值差距(財務層面),比如說股東期望五年之后銷售收入能夠達到五億元,但是公司只達到一億元,距離股東的價值預期還差四億元,這個預期差就是企業的總體目標;
第二步,調整客戶價值主張(客戶層面),要彌補股東價值差距,要實現四億元銷售額的增長,對現有的客戶進行分析,調整你的客戶價值主張。客戶價值主張主要有四種:第一種是總成本最低,第二種價值主張強調產品創新和領導,第三種價值主張強調提供全面客戶解決方案,第四種是
系統鎖定;
第三步,確定價值提升時間表。針對五年實現四億元股東價值差距的目標,要確定時間表,第一年提升多少,第二年、第三年多少,將提升的時間表確定下來;
第四步,確定戰略主題(內部流程層面),要找關鍵的流程,確定企業短期、中期、長期做什么事。有四個關鍵內部流程:運營管理流程、客戶管理流程、創新流程、社會流程;
第五步,提升戰略準備度(學習和成長層面),分析企業現有無形資產的戰略準備度,具備或者不具備支撐關鍵流程的能力,如果不具備,找出辦法來予以提升,企業無形資產分為三類,人力資本、信息資本、組織資本;
第六步,形成行動方案。根據前面確定的戰略地圖以及相對應的不同目標、指標和目標值,再來制定一系列的行動方案,配備資源,形成預算。
戰略地圖由
羅伯特·卡普蘭(Robert S. Kaplan)和戴維·諾頓(David P. Norton)提出。他們是平衡計分卡的創始人,在對實行平衡計分卡的企業進行長期的指導和研究的過程中,兩位大師發現,企業由于無法全面地描述戰略,管理者之間及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無法溝通,對戰略無法達成共識。“平衡計分卡”只建立了一個戰略框架,而缺乏對戰略進行具體而系統、全面的描述。2004年1 月,兩位創始人的第三部著作《戰略地圖——化無形資產為有形成果》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