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技術講師張高睿分享超個人心理學原先是Roberto Assagioli的著作的主要主題。Roberto在他的作品中提到了超個人心理學意識。許多人認為心理綜合實際上代表著第五股勢力,但在本章,我們將它看作心理學影響深遠的第四股勢力(Assagioli,1991,。:。Maslow掀起了第四波浪潮——包含心理、身體和精神的超個人心理事。.深入探究意識的改變狀態,這里的意識既包括自發引起的秘傳的精神實踐,比如冥想:又包括將化學藥物作為探索超個人主義領域途徑的實踐,這樣的化學物質有麥角酸二乙基酰胺(LSD)以及其他迷幻劑(正如Stanislov Grof、TimothyLeary和Richard Alpert所研究和體驗到的一樣)。該研究讓我們初次了解到關于人類心智以及認知及其可能性領域的知識。
Abraham Maslow在為第三股勢力——人本主義心理學命名的時候,提出了這個新理論。他強調入本主義心理學是不同于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的一項電要理論,同時也預測了他所定義的“超個人主義”和“超人類主義”即第四和第五股勢力(Goble,1970)。最近幾年,超個人主義心理學已經在研究煮識狀態、精神和人類生活的積極面等方面融入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思想。實際上,當積極心理學在20世紀90年代產生的時候,許多學者就似乎已經忘記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超個人心理學思想的早期影響及其對人類認識及改變的積極推動。
Ken Wilber在1977年出版的《意識譜》 (The 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將西方心理學與東方的精神實踐,尤其是藏傳佛教和吠檀多印度教相結合,創造了從最低級(前個人)到最高級(超個人)的人類發展綜合模型,從而改革了超個人主義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