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竇初開”的妙齡男女喜歡與異性接觸和交往,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正如歌曲中所唱的那樣:“你未曾見過我,我未曾見過你,年輕朋友在一起比什么都快樂……”這是因為青年男女對異性有好感的緣故。這種好感的產生,是由生理、心理因素造成的,主要表現有:
一是自然本能需要的驅動:男女進入青春期,下丘腦、垂體、生殖器官的發育漸趨成熟,男性睪丸產生的雄激素和女性卵巢產生的雌激素水平增高。激素水平的變化,引起了青春期一系列生長發育的特征,醫學上叫做“第二性征”,從而產生了性的驅動力。這種驅動力如同正負電荷一樣,起到異性相吸的作用,從而使青年男女對異性產生好感。這是性生理發展日趨成熟的標志,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
二是社會性信息的浸潤與誘發:一個人從小到大都在不斷接受著性文化的熏陶。在現實生活中,充滿著異性間的感情交往,如親朋好友、街坊鄰居中的男女青年戀愛、結婚、生育;特別是電影、電視、戲劇、報紙、雜志中,對愛情的描述,生動逼真、真摯動人,經常映入青少年的眼簾腦海,足以使青年男女陶醉,不時地激發起他們的朦朧模仿和性情感的覺醒。
三是外表美與內在美的催化:青少年鐘情的異性,有一個從普遍性到專一性的過程。一般而言,青少年都喜歡在異性面前顯示自己的容貌、體態、知識、才能和優秀品質,對異性的審美主要表現在外表美和內在美兩個方面。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 美是人的天性。有人說:人們甚至無 法控制自己不向美貌的異性多望上幾眼。可見美有多大的吸引——力。它同樣可以促使青少年對異性好感的產生與發展。
青少年對異性有好感是一種內心情感的外在表現,是青春啟動期必然出現的健康的情感反應。這種情感反應,可以增進青少年之間的友誼與了解。
一是要樹立遠大理想,以學習為主要目的,培養自尊、自愛、自強和自律等良好品質,以客觀的態度對待青春期性心理、性生理變化,掌握科學的性知識,不要沉溺于對異性的迷戀之中。
二是要防止早戀。早戀具有朦朧性、單純性、差異性和不穩定性。青少年由于模仿成人戀愛,分不清友情和愛情的區別,耽誤了最佳學習時機;而且婚前性行為,使不少豆蔻年華的少女成了少女媽媽。未婚先孕嚴重損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會影響他們今后的人生道路。
三是要加強體育鍛煉。青春期正是長身體的好時機,體育鍛煉可以使人性格開朗,積極向上,有利于青少年釋放青春期性壓抑,平穩度過青春期。
女孩子:20歲前不要做愛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青春少女(20歲以下的女子)所患的子宮頸癌,與性生活不潔有密切關系,并發現性生活年齡愈小、性伴侶愈多、性交愈頻,其發病率也愈高。這是因為:
①少女的宮頸組織細胞尚未發育成熟,比較嫩弱,對外界致癌和促癌物質敏感,若性伴侶是一個癌細胞的攜帶者,就很容易通過性交將癌細胞種植在少女尚未成熟的宮頸組織上。
②精子進入陰道后產生一種精子抗體,此抗體一般要在4個月左右方能消失。若性伴侶愈多,性交過頻,那么,則會產生多種抗體(異性蛋白),在短時間內進入女子體內,從而干擾了產生精子的抗體反應,故而易罹患宮頸癌。
③近年研究發現,宮頸癌發病與皰疹2型病毒感染有關,如性伴侶是此病毒的攜帶者,會通過性次感染而患宮頸癌。
④男性包皮垢中多種致病的細菌、病毒(尤其是致尖銳濕疣的人乳頭瘤病毒)過早過多地反復刺激年輕女子的下生殖道及子宮頸上皮,導致慢性子宮頸炎,最終轉化為子宮頸癌。
資料顯示:20歲以前結婚(發生性行為)的婦女,子宮頸癌的發病率為1.58%,21歲以后結婚(發生性行為)的婦女,子宮頸癌的發病率下降到0.37%,兩者相差4倍。有人早在140余年前就觀察到,修道院的修女其子宮頸癌的發病率大大低于已婚婦女。這從另一角度說明了子宮頸癌與性生活的關系。
專家告誡說,過早發生性行為和性伴侶過多,是近年來女性子宮頸癌的發病人群出現年輕化趨勢的罪魁禍首。因此,為了健康和有效地防范性亂所致性病乃至子宮頸癌,廣大女性不要過早地發生性行為,更不能同多個性伴侶發生關系;婚后也應有節制地過性生活,并注意性衛生,堅決杜絕一切婚外姓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