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原創已刊登在2012年10月(上)期《家庭醫藥》雜志,有問必答專欄,轉載請注明出處。
我今年71歲,多年來有一種常掉眼淚的怪病,而且越老越嚴重。在看書報和電視上與本人無關的內容都會掉淚,如兒女不孝順打罵老人;好心人收養殘疾和孤寡老人、兒童,捐款扶貧;還有面對地震、洪災、火災等救援場景;觀看體育賽事,運動員獲獎時升國旗奏國歌,我都會掉淚,有時淚如泉涌,差點哭出聲來。
我出現這種情況已有30多年了,我不敢和醫生講,也沒有治療過,請問我這是什么病?該用中藥還是西藥治療?平時應該注意些什么?另外民間有一種說法:“男怕叫(客家話, 叫是哭的意思),女怕笑。”這個怕字,是老人有這種情況就即將“上天”的意思。這種民間說法是否有科學依據?
廣西陳讀者
李蕊回復
陳讀者:
從您的敘述來看,“流淚已有30多年,不敢和醫生講,也沒有治療”,感覺您對自己的病有所顧忌,不單純是流淚怕看眼科醫生那么簡單,也許潛意識中有擔心、害怕不敢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即便流淚有生理上的原因,也很有可能是心理問題導致的生理變化。我建議您先去眼科就診,排除流淚是否確有器質性病變,再看心理醫生解決心理障礙。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情緒也會引起生理機能的變化,不同種類的應激也會產生不同種類的生
理反應。您是否在中年期之前經歷過什么創傷?如果有,根據應激的長短期不同,生理反應也不
同。不同的應激源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生理反應模式,呈現不同的面部表達、不同的腦電波變化和
不同的激素分泌。對應激的生理反應不僅僅取決于應激的種類,還取決于個人的反應。有些人對應激的反應更加強烈。有研究實驗發現,根據母親進房間時所記錄的10個月大嬰兒腦電波模式,可以預測母親離開房間時他是否會哭。兩半球不對稱或者大腦一邊更活躍的嬰兒——在這個個案中,大腦右前區域比左邊更活躍——在他們母親出去時最容易哭。在害羞的3歲兒童和抑郁的成年人中也已經觀察到了同樣的不對稱模式。它可能反應了對應激天生的過度敏感性。從您的敘述來看,您也有可能是由于過度敏感導致的流淚。當然,這需要您提供更詳細的資料才能給出最終診斷。此外,“男怕叫,女怕笑”的民間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