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五月,陽光燦爛,但與此同時,有些人會感覺心煩意亂,做什么事情都情緒不高,精神狀態不佳。近日,“@人民日報”發微博稱,五月要小心“五月 病”,基本的特點就是情緒低落、失眠、容易勞累。昨天,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每年五月前后,抑郁癥、精神病等情緒問題處于高發期,醫院一個月甚至能遇到四 五起自殺案例,而失眠、胃口不好等情況更是屢見不鮮。想要讓自己的五月“嗨”起來,醫生的建議是多運動,多曬太陽。現代快報記者 劉峻 吳怡
何為五月病
情緒低落疲勞失眠……網友調侃每月都這樣
根據“@人民日報”的微博,所謂“五月病”,又稱季節性懶惰癥候群,在春夏之交的五月份,因為理想期許和現實的差距,人際關系沒有達到預定狀態,而產生的厭倦易疲乏的情緒問題。
“基本特點是情緒低落,苦惱憂傷,興趣索然。主要表現為飲食習慣改變,失眠,對履行社會職責有抵觸感,極度疲勞,反應遲鈍或敏感。”
面對這種描述,不少網友表示認同,“每天都感覺提不起精神,老是想睡覺”“發火的頻率提高了,看什么都不順眼”……不過也有網友調侃道:“這種狀態我怎么覺得不單是‘五月病’呢?我每天都在經歷啊,一月二月三月……”
五月病特點
抑郁癥患者最多,自殺咨詢電話是平時的兩倍
鼓樓醫院心理科楊海龍說,在醫學專業上,沒有五月病或者季節性懶惰癥候群這個說法,這可能是網友自己總結出來的。臨床上,醫生是不會下這個診斷的,也就是說,不會診斷某人患上了“五月病”。
雖然在醫學上并沒有“五月病”這種說法,但東南大學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醫學博士牟曉冬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對于“五月病”所囊括的種種表現,并非完全無據。
“一 些所謂‘五月病’的表現,癥狀都符合抑郁癥的初期核心狀況,包括情緒波動,心情悶悶不樂,波動大,易發火;做事的時候興致不佳,沒有目標,即使完成了任 務,也沒有成就感等等。從醫學角度來說,精神情緒與季節的變幻的確有關系,但并非固定在五月,而是每年春夏之交,以清明為界的前后一個月時間。”
牟曉冬表示,在這個時間段內,情感性障礙比較多發,輕則情緒不佳,重則抑郁自殺。
“每 年這個時段,我們科病床的使用率是最高的,最多能達到近120%,而平時的病床使用率是百分之八九十。”牟曉冬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光上個月門診人數就有 40多個,而平時一般在二三十個的樣子。“這些門診中,還有5個左右是自殺未遂的,扎喉嚨、服藥、跳樓……往年這個時間段自殺的人數也是最多的。”
南京市心理危機干預中心主任張純,常年接收各種心理危機的咨詢電話。“每年的5月都是自殺電話咨詢的高峰,平時每天八九個,從4月下旬到5月,這段時間每天都要接到20多個電話,話題都圍繞自殺。”
五月病探因
氣溫不穩又逢找工作高峰,易失眠易煩躁
忽冷忽熱影響情緒
專家分析,五月情緒不好,主要還是與天氣有關系。“原因可能是由于這段時間寒暑不定,氣溫冷熱變化大,日照的時間也一直在波動,這種情況下,人體內分泌也會受影響,導致情緒上發生變化,”牟曉東表示。
此 外,張純認為,年節文化氛圍也是造成四五月份情緒低落的因素。“如果光看氣候,蕭瑟的冬天應該抑郁的人最多啊,但實際不是這樣。到了秋天開始,各種節假日 增多,最后以一個全家團圓的春節為總,這些節日非常適合釋放情緒。而春節過后,雖然也有假日,但也只是清明節等,情緒完全不同,抑郁的心情難以得到釋 放。”
壓力大,容易失眠
在情緒問題頻發的同時,睡眠質量的下降也是“五月病”的一個典型表現。根據南京市腦科醫院醫學心理主任李箕君介紹,這兩天失眠門診天天爆滿。
“這 是季節交替的邊界,人體身心都比較敏感,有一句老話,叫做‘菜花黃,癡子狂’,意思就是油菜花開的四五月份,一些心理或者精神有障礙的患者情況就會更加嚴 重,比如本來就小憂郁的人,這時候更加惆悵,連帶著睡不著。”而正常的人,這段時間天氣變化劇烈,加上工作跳槽高峰、學生準備畢業就業的外部壓力,失眠的 情況也比平時明顯。
濕熱導致消化功能衰退
“五月病”不但表現在心理上,也體現在各種身體反應上。“比較容易沒胃口, 嗜睡,感覺整天都沒力氣。” 南京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謝英彪告訴記者,春夏之交,“隨著雨水的增多,人體比較容易出現濕熱,消化功能衰退,因此吃啥都沒有胃口,而且濕熱會造成人精 神不濟,不管何時都困倦乏力。”
5月,不但消化系統受影響,身體其他功能也不好受。“代謝功能低潮期,免疫系統正在慢慢蘇醒,所以一旦受到外界干擾,就很容易發生紊亂,這也許就是四五月份非常容易過敏的原因。”李箕君告訴現代快報記者。